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周长城  姚琴 《学海》2005,(2):48-53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与全面小康目标的一致性使其从独特角度审视当代中国小康进程.中国MDGs实施状况表明,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防治是发展薄弱环节,这将对中国小康进程带来诸如贫困等问题.歧视和羞辱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目标的最大社会障碍,而现存法律因素更无意识强化了这种歧视.建立有效的沟通策略与法律支持、"让艾滋病人群更大地参入到目标中来"(GIPA)可能是当前的出路.关注艾滋病病毒/艾滋病防治,实现中国MDGs,是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千年发展目标的深层理念及其本土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组 《学海》2004,(3):73-78
千年发展目标 (MDGs)是世界各国为促进发展而做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将MGDs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就MGDs的内容 ,从生存状况、教育水平、性别公正、环境可持续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深层发展理念 ,并介绍了这一发展目标目前在中国的实施情况。为了使MDGs能够得到更好的执行 ,我们应当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 ,在必要的地方对某些MGDs和具体指标做出适当的调整 ,使其能够真正整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歧视是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对云南L艾滋病防治中心进行实证调查,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所承受的歧视不仅来自他者,还来自患者自身。他者的歧视是艾滋病歧视的根源,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进一步加固了艾滋病歧视。艾滋病歧视还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共存于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和他者歧视之中。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感染途径和性别分别是与艾滋病歧视差异关联度最大的两个因素,在艾滋病歧视消除的研究与工作开展方面,必须重视艾滋病歧视的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威 《学海》2004,(3):68-72
全面小康的目标和内容决定其测评体系 ,并直接影响到相应政策的制定。中国现阶段对全面小康的概念研究从横向来看主要集中在“全”字上 ,即认为全面小康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子系统的社会大系统的全面发展 ;从纵向来看则认为全面小康是社会系统的持续性发展。在此基础上 ,本文试图将“以人为本”的千年发展目标结合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内容中 ,从而达到人的发展和社会系统发展的统一 ,指出全面小康应包括基础性、结构性、持续性三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面小康的三大指标体系 :基础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和持续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周长城  汪辉 《学海》2004,(3):63-67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选择的一条坚定而理智的道路 ,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结合MDGs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通过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梳理 ,指出了在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唯经济增长论的缺陷 ,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医务人员对艾滋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态度,选取北京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392名医务人员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的歧视严重,同时医务人员对经性途径感染患者的歧视高于其它途径感染患者,也高于乙肝或梅毒病人.道德化评价和对于艾滋病的认识有限是产生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区分艾滋病知识的两个不同侧面: 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 并第一次在中国探讨这两个不同侧面的知识对艾滋病患者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的不同预测作用。119名(31男, 88女)来自上海、132名(59男, 73女) 来自广州的大学生参加了本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 1) 普遍对艾滋病存在误解, 即认为艾滋病可以通过日常的一般接触传染, 并且, 这种误解和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相互独立; 2) 都表达了对艾滋病患者的厌恶情感、与艾滋病患者接触的不舒服感; 3) 尽管如此, 但都不支持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强制措施, 也不认为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是他们自己的责任。研究还发现, 和来自广州的大学生相比, 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对艾滋病有着更多的了解, 对艾滋病患者有着更少的负性情感、更少的消极态度、他们也更少地把感染责任归结到患者本身。特别有趣的是, 本研究发现, 对艾滋病患者的负性反应具有显著预测能力的是对艾滋病患者的误解而不是正确认识, 即误解越多, 负性反应越多。这些发现提示, 中国未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应该继续大力加强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不仅要让人们知道艾滋病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的, 还要特别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许多误解, 从而减少或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许多歧视性反应, 营造一个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环境; 同时, 中国的艾滋病防治还应该注意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防治力度和采取的策略应该和各地的实际疫情相适应。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发展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量表的研制是对其进行评价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先决条件。阐述了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的定义和分类,重点介绍和分析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艾滋病羞辱和歧视量表,并指出这些量表主要由发达国家研制,缺少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量表;对艾滋病高危人群所经历的双重羞辱和歧视,全世界还没有相应的测量工具。研制和修订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艾滋病羞辱和歧视量表是该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全球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中国也已经面临艾滋病流行的高峰期。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从传染病流行病学方面进行剖析,讨论了羞辱与歧视对艾滋病传播机制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农村地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包括双孤儿童、单孤儿童和非孤儿童)在经历了父母感染艾滋病、父母因为艾滋病丧亡后的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状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了1221名被试,测查了他们的歧视经历、歧视知觉、心理健康(抑郁、孤独、自尊).经过数据分析发现:(1)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和儿童类别的差异,12岁及以下的儿童得分显著高于13岁及以上的,双孤儿童得分显著高于单孤儿童和非孤儿童;抑郁、孤独和自尊存在显著的儿童类别差异,双孤儿童、单孤儿童差于非孤儿童;且孤独和自尊还存在显著的年龄段差异,12岁以下的儿童差于13岁以上的;(2)不同歧视经历和歧视知觉的儿童在抑郁、孤独和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均是歧视经历、歧视知觉多的儿童抑郁和孤独严重、自尊低;(3)歧视经历对抑郁、孤独和自尊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歧视知觉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的流行已成为一个严重影响全球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中国也已经面临艾滋病流行的高峰期.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从传染病流行病学方面进行剖析,讨论了羞辱与歧视对艾滋病传播机制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研究中的常见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遏制艾滋病病毒 (HIV )和艾滋病 (AIDS)的迅速蔓延 ,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了预防控制HIV /AIDS的研究工作 ,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教育学研究以及社会干预研究等[1] ,科研引发的伦理问题存在于研究对象选择、研究方法设计和研究实施等环节 ,常见的伦理问题表现为侵犯研究对象的自治权、导致对某些社会群体的歧视、损害研究对象的利益等 ,如何在艾滋病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 (IRB)的监督和指导下 ,在公平、受益和尊重个人的科研伦理学基本原则[2 ] 的基础上 ,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艾滋病科研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已成为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3.
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人们达成了诸多反歧视共识。然而面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能否当老师"这个复杂事件时,反歧视的专家批评意见与非歧视的公众自我评价之间呈现矛盾的状态。这种矛盾状态的背后隐含着反歧视与非歧视的解释鸿沟。从法律的描述性、伦理的规范性和实践的合理性三个层面反思艾滋病反歧视,或许可以为"反歧视-非歧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艾滋病立法始于1987年,其标志性法规性文件就是《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艾滋病的法规性文件.中国艾滋病立法虽然已有了19年的历史,但至今中国仍没有专门的、系统的、权威的艾滋病法规,大多数法律或法规性内容都是分散在其他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中,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残缺不全.2006年1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57号国务院令,公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该条例于2006年3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了政府和个人艾滋病防治的权利与义务,应该是中国目前最专门、最系统、最权威的艾滋病法规.但如何保护艾滋病患者的隐私权,该条例并未充分说明,因此有必要予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病毒学发展已有 10 0余年历史 ,现在回过头看其发展历程 ,不难发现其重要的事实 :病毒的种类很多 ,约 4 0 0 0多种 ,其中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约有 4 0 0种 ,据统计 ,80 %以上的人类传染病 (即感染病 )由病毒引起 ,有 1/ 6的人类肿瘤与病毒有关。天花、黄热病、小儿麻痹等烈性传染病先后被根除 ,麻疹、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已得到控制 ,而新的、更加严重的传染病 ,如艾滋病 (AIDS)和人“疯牛病”(即新型克—雅病 )正在以恐怖的势态流行 ,对人类造成灾难性的威胁[1,2 ] 。因此防治病毒感染是人类进入新世纪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污名由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两部分构成。前者指公众所持有的对艾滋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后者指艾滋病感染者感知到的来自公众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并由此产生的负面自我认知。测量主要从未感染者和感染者两个层面展开。艾滋病的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广泛存在于个人、家庭、医疗、媒体等诸多领域, 阻碍艾滋病的有效防治并损害社会平等。减少艾滋病污名的干预既需要消除公众的偏见、刻板印象和歧视, 改善社会环境; 也需要感染者自我的心理健康和治疗意愿, 提升生活质量。未来应该从未感染者和感染者的双重视角出发, 对其相互作用机制、测量工具、干预措施及连带污名等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影响艾滋病流行的社会因素从宏观层面看有经济发展水平、法律政治和宗教文化等,从微观层面看有贫困、社会资本、教育、就业和人口流动、歧视等.研究社会影响因素不仅有助于揭示艾滋病流行根源,制定科学干预策略,也有助于反思当前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区别性反应,涉及的因变量包括对艾滋病患者的总体感受、情绪反应、责任感知、接触意愿等。结果显示:1)和主观不可控途径(输血和母婴)相比,大学生对由可控途径(性和吸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感到更多的生气、讨厌和恐惧,更少地感到同情,表现出更强的负性态度,更少的接触意愿;同时还认为由性和吸毒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应该接受强制处理;2)女性比男性表现出对艾滋病患者更低的接触意愿,但是在其它反应上,均没发现性别差异;3)中介分析显示,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的不同的态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不同的情绪反应导致的,负性情绪会导致负性态度,同情会导致正性态度。这些结果提示,要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等负性反应,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对由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要尽可能减少负性情绪、唤起同情心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防艾意识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靳薇 《学海》2003,(5):73-77
1998年中国政府在《中国预防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中将艾滋病防治的总目标确定为 :“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在全社会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在保障这一目标实现的诸因素中 ,最重要的是政府领导。如果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像《规划》中所预设的 :将“减轻艾滋病给人民健康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危害”作为自己的工作要务之一 ,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控制艾滋病流行传播的机制就能形成。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干部对防治艾滋病及相关问题怎样看 ?2 0 0 1-…  相似文献   

20.
王荣伟 《天风》2018,(12):48-48
当年我在拍摄《中国基督教30年》纪录片时,曾采访河南某地教会,该教会信徒中艾滋病患者的比例相当高,他们木讷、无助的眼神至今让我无法忘记。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后,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