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相结合,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Digital Therapeutic Alliance, DTA)。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相对于传统ISIs程序更易于与用户建立关系,可通过友好、尊重、倾听、鼓励、真诚、理解、信任这几个关系线索来促进DTA的发展,为解决用户低参与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从影响因素、ISIs技术迭代、测量规范、实验操纵等方面对DTA作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几年视频聊天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视频聊天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相较于传统通讯技术, 视频聊天具备了视听结合与即时互动的特征; 但同时, 作为数字媒体, 视频聊天仍然保持了传统屏幕媒体二维性的特征。汇总以往视频聊天与儿童学习的实证研究发现, 与录制视频教学比较, 视频聊天在婴幼儿词汇学习(d = 0.33)和动作学习(d = 0.90)上的教学效果更佳; 同时, 视频聊天也能够使婴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注意水平(d = 0.90)。视频聊天对儿童远距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上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视频聊天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特殊儿童的干预中。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扩大视频聊天学习中儿童被试的年龄范围、共同观看者的不同支持行为对儿童视频聊天学习的效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许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服务应答顾客需求, 然而多项研究指出用户并不总是对此感到满意。本研究围绕着用户对AI的心灵知觉的产生和影响, 探索了驱动用户对AI服务态度的关键因素及使用促进策略, 包括(1)机理分析层面:用户与AI早期接触的线索和体验因素如何使得人们产生了AI“擅长计算却缺乏感受”的心灵知觉?(2)调节作用层面:不同的用户内部状态和AI外部特征怎样调节了这种心灵知觉的形成和激活?(3)促进策略层面:将AI拟动物化和提供技术援助为何能借助心灵知觉使得用户在更广泛的场景中接受来自AI的服务?本研究试图在学理层面构建一个基于心灵知觉理论的新型AI服务接受模型, 为从理论上解释用户对AI服务的矛盾态度提供心理学参考; 同时试图在实践层面上借助心灵知觉理论提出两种促进用户接受AI服务的路径方法, 为企业在服务中提升AI的应用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平等问题是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应对的首要挑战, 也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障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为缓解不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 新近研究发现, 即使客观上AI决策具有公平性和准确性, 个体仍可能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较低。因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AI决策公平感知的影响因素。然而, 目前研究较为分散, 呈现出研究范式不统一、理论不清晰和机制未厘清等特征。这既不利于跨学科的研究对话, 也不利于研究者和实践者对AI决策公平感知形成系统性理解。基于此, 通过系统的梳理, 现有研究可以划分为两类: (1) AI单一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AI特征和个体特征如何影响个体对AI决策的公平感知; (2) AI-人类二元决策的公平感知研究, 主要聚焦于对比个体对AI决策与人类决策公平感知的差异。在上述梳理基础上,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AI决策公平感知的情绪影响机制等方向。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秀敏 《心理科学》2004,27(3):559-562
本研究对2034名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人格特质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程度与接触频率的关系以及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1)接触频率最高的是聊天内容,最低的是网上购物,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的是游戏类内容,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的是聊天类内容。(2)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内容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工具人” “打工人” “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 职场物化已然成为了一个亟需探讨的话题。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 机器人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关注。因此, 本项目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机器人渗入职场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基于群际威胁理论和补偿控制理论, 我们假设职场中的机器人员工凸显会增加职场物化。项目采用实验、大数据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考察机器人员工的凸显是否会增加职场物化, 初步验证影响效应; 然后探讨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中介机制, 试图发现感知威胁和控制补偿的链式中介效应; 最后从个人、机器人和环境三方面分别考察其对机器人影响职场物化的调节作用, 并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探讨对职场物化的干预策略。对本项目的探索有助于结合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发展背景, 前瞻性地了解人工智能在职场中可能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个体主动性行为是组织中个体主动做出的面向未来和面向变革的工作行为,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从现有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多数研究发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可以带来正向结果,个别学者也注意到了个体主动性行为的代价;(2)在分析视角上,主要包括个体主动性行为对个体层面和组织情境层面的正向与负向影响;(3)在理论机制上,个体主动性行为的"利弊"效应可用优势互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归因理论来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进行以下理论整合:(1)从个体主动性行为类型出发,基于智慧主动性的视角揭示其内在机制;(2)从主动性行为者和观察者特征两面性的视角,实证探讨其背后机理;(3)从主动性行为主客体特征的发展视角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产业在教育、健康等领域爆发增长,涌现出诸如人工智能教师、人工智能教练等新型服务形式。然而,相比于人类指导,人工智能指导(简称AI-coach)能否更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完成学习、健身等长期目标尚不清楚。本文基于目标管理的动态视角,结合AI-coach在操作性、反馈性和情感性方面的特点,深入探究并讨论AI-coach对消费者长期目标追求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围绕消费者目标追求的三个阶段展开:第一,在教练挑选阶段,探究目标设置(近期目标vs.远期目标)对消费者选择AI-coach(vs.人类教练)的影响。第二,在目标推进阶段,探究AI-coach(vs.人类教练)对不同技能水平(低vs.高)消费者的能力提升差异及其机制。第三,在业绩评价阶段,探究消费者对AI-coach (vs.人类教练)口碑评价的不对称性效应及其机制。本文将为优化AI-coach设计、促进消费者长期目标追求、实现AI赋能消费者福祉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相似文献   

9.
关系复杂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务复杂性的分析是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都非常关注的重要课题。哈尔福德等人提出了评估任务难度的关系复杂性理论,认为任务难度可由相关的变量数量即关系复杂性来确定;关系复杂性越大加工要求也越高,这时可采取概念组块和分解机制来减少复杂性;认知发展阶段可归因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加工的关系复杂性的增加。虽然该理论得到了很多实验证据的支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不足表现在没有区别问题难度与问题解决难度,对维度层次关系不够重视,以及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明确阐述。这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团队虚拟性意指团队成员分散工作并借助虚拟沟通工具进行协作的程度。提高团队虚拟性已成为组织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应对疫情冲击的重要举措。然而,学界尚未能对团队虚拟性究竟是促进或阻抑团队绩效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答案。这不仅会造成理论认知的缺陷,也难以为组织充分发挥团队虚拟性的优势以提升团队绩效提供有效指导。本项目基于团队发展视角,围绕“团队虚拟性对团队绩效是利还是弊以及如何扬长避短”等问题开展三个研究:(1)引入团队发展阶段这一动态权变因素,剖析团队虚拟性在团队不同发展阶段对团队绩效的差异化影响;(2)探析团队虚拟性促进与阻抑团队绩效的双重路径,诠释在团队不同发展阶段何种路径起主导作用;(3)探索团队领导在团队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增强/削弱团队虚拟性对团队绩效的积极/消极影响。本项目为剖析团队虚拟性对团队绩效的“双刃剑”效应构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可为团队领导根据团队发展阶段匹配对应的管理干预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在“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语风靡职场的当下,职场物化已待关注。而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机器人在职场中的使用日益增多,其产生的职场效应也值得探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们知觉到机器人的威胁是否会产生或加重职场物化现象。8个递进子研究(N=3422)探究了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并探索其潜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发现:第一,感知到机器人的威胁会增加人们在职场中物化他人的倾向,并且感知到机器人认同威胁(即对人类自身独特性的威胁)造成的影响更强;第二,控制感在感知机器人威胁(主要是认同威胁)影响职场物化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机器人认同威胁越高,控制感越低,职场物化越严重;第三,补偿控制的另外三种策略,即加强个人能动性、支持外部能动性以及肯定特定结构,能够调节感知机器人威胁对职场物化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机器人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及其心理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预警与应对机器人负面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12.
AI-员工协作是一个以高效完成任务为目标,由“AI-人-组织”构成的交互系统。促进AI-员工协作对于推动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员工在数字化时代的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至关重要。AI与员工的交互关系错综复杂,现有研究呈现碎片化特点,缺乏对AI-员工协作的整体认识。因此,有必要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AI-员工协作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回顾,本文厘清了AI和AI-员工协作的内涵,梳理了AI-员工协作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了构成要素的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基于系统化的视角构建了一个研究框架。最后,基于AI-员工协作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3.
如何提升团队创新绩效?这是近年来管理实践界与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鉴于创新是一项兼具“探索”与“利用”双元特征的活动, 懂得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悖论关系就成为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成员认知风格的微观视角, 从“组型”与“构型”两方面探索了解决这一悖论关系的方法。具体而言:(1)成员认知风格组型与团队领导行为之间的互补效应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 (2)在合理的“成员认知风格-工作角色要求”构型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有助于解决团队创新悖论。进一步地, 还基于阴阳哲学思想研究了解决团队创新悖论的内在机制。为论证相关理论命题, 将开展三个研究模块,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提出的研究模型进行检验。相关发现不仅有助于丰富从微观视角研究团队创新前因、悖论管理方法的理论成果, 还将为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医疗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大大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并成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热门方向之一。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医疗机器人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指出该项技术存在的医疗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缺少法律保障和规范、对医疗岗位冲击、无法体现对患者人文关怀等伦理问题;提出积极发展和推广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同时,推动人们对医疗机器人观念的更新,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该项技术伦理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进化生命史理论有助于我们去分析个体是如何在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以及权衡不同发展模式之后,发展并形成环境决定性的生命史性状。它提供了新的视角去理解早期环境与行为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科学问题。基于现有研究结果,研究新进展总结概括为三方面:(1)揭示生命史策略的中介心理机制;(2)提出“依恋-资源控制理论”;(3)对“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以往管理学研究过度简化了概念间的关系,认为某一因素或实践所带来的收益能够"多多益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过犹不及"效应(即倒U型关系)逐渐引起研究者关注。通过分析近5年(2013~2017)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44篇文献,本文首先将"过犹不及"研究主题归纳为相对稳定的个体特征、积极的工作感受与体验、工作情境和任务特征及群体构成特征四个主要类型。其次,将"过犹不及"的产生原因总结为"收益与损失的叠加效应"与"动机与能力(或机会)的交互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单一机制变化"和"机制联动变化"两类调节变量作用机制。最后,对未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拓展研究主题、丰富研究层次,(2)理清"过犹不及"效应的背后机制,(3)结合情境因素探讨临界点位置,(4)明确"过犹不及"调节作用的理论基础,(5)完善抽样与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7.
拟人化是将人类特征、动机、意向或心理状态赋予非人对象的心理过程或者个体差异。拟人化的产生受到激发主体知识、效能动机和社会动机的影响,现有研究包括对自然、超自然、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等的拟人化。对自然的拟人化能够促进环境保护行为,对动物、机器、品牌和产品的拟人化则形式多样、后果复杂。未来研究的焦点可能在人-机器人交互以及拟人化与可爱的关系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阿西莫夫三大伦理原则是关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基本伦理规范。本研究提出人机投射假说——人会从自身具有的认知、情感和行动智能出发,去理解机器人的智能并与之互动。通过3个实验,从原则一到原则三逐步考察在机器人是否遵守伦理原则对人机信任的影响中,机器人决策类型(作为与否;服从人类命令与否;保护自身与否)的效应,以及人机投射的潜在机制。结果揭示了人机投射在机器人遵守伦理原则促进人机信任中起中介作用,以及机器人决策类型与是否遵守伦理原则之间有趣且有意义的交互效应:(1)在遵守情境下,机器人作为相对于不作为更有利于促进信任,但在违反情境下,则反之;(2)在遵守且尤其在违反情境下,机器人服从相比不服从人类命令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3)相较于违反情境,机器人保护相比不保护自身在遵守情境下更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跨实验的分析更深入地阐释了在遵守和违反伦理原则情境中以及伦理要求冲突情境中,有利于促进人机信任的机器人行动决策因素。  相似文献   

19.
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养老人力资源的短缺和"4-2-1"式家庭结构导致子女养老能力不足,护理机器人进入家庭代替或帮助(补位)子女为父母养老成为解决未来社会养老问题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然而,护理机器人补位子女养老会导致孝养关系疏离化、孝道降阶化等伦理风险。如果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机器人在居家养老系统中处于帮助者与合作者的地位,树立护理机器人不是子女养老的替代者,而是子女养老的帮助者与合作者的共识;在护理机器人的设计中设置可以实现孝伦理的程序;在机器人养老产业发展中制定蕴含孝伦理要求的产业规范,那么,护理机器人补位子女养老所可能导致的伦理风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防范。  相似文献   

20.
正念是个体、团队和组织共有的属性。认知过程取向的正念在个体、团队及组织层面表现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托信息加工理论, 基于认知的正念在组织中各层面的衍生过程可从4个阶段(刺激-觉知-识别-反应)进行解析, 其干预可依据衍生过程中的注意力与互动等关键要素入手。未来研究可发掘儒释道传统文化以发展认知取向正念的心理学内涵, 检验不同层面正念衍生过程及基于认知干预的有效性, 并尝试构建个体-团队-组织正念递进补充与反哺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