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读了《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载本刊1985年第4期)之后,想到比喻的运用,还可以从比喻的构成本身进行剖析,所以写成本文。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一个比喻本身是否新鲜、通俗以至是否适应语体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要谈的另外的两个因素,一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的相似点的关系,二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之外的词语的照  相似文献   

2.
正第九章借助比喻寻天国对接触耶稣所讲的比喻的讲授者而言,等待他或她的实在是双重的祝福:一方面,讲授者要论及基督有关天国的教导的核心;另一方面,讲授者要学着像耶稣那样讲论。当年,有那么多人曾心悦诚服地聆听基督的教训;而今,仍有许许多多的人将耶稣所讲的比喻铭记在心。无论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这些比喻都被认为是《圣经》中最值得称道的部分。有谁不理解"荡子的比喻"或"慈善的撒  相似文献   

3.
玛窦福音第21章第33节至第43节,记载了主耶稣讲述的一个“葡萄园”的比喻。 在这个比喻中,每个人物的喻意都很清楚:“葡萄园”是指以色列,“园主”是指天父,“园户是指犹太人中的宗教领袖,园主派遣来的”使者。是指天主派遣来的历代的先知,园主派遣来的“儿子”就是指主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4.
0.1 比喻造词,指的是从比喻着眼选择语素来构造新词。从语义结构看,比喻造词主要有三种格式。第一种是以整个词显示喻体,而本体并不出现,如“佛手”、“龙眼”、“仙人掌”等。第二种是本体语素在前,喻体语素在后,如“电网”、“人海”、“韵尾”等。第三种则相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冰凉”、“银白”、“蝙蝠衫”、“蛇蝎心肠”等。 0.2 本文拟主要讨论第三种格式的比喻造词的形象色彩,因为与其他两类比较,这类词的形象色彩更为突出鲜明,它们在称谓具体事物、反映客观对象的同时,还能自然唤起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丰富联想。为叙述方便,下文把用比喻方式造的词称为“比喻词”,把一些类似短语的单位也当词看待,列入讨论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父爱三部曲     
《天风》2020,(6)
正"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参路15:20)经文:路15:11-24《路加福音》15章记载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比喻:失羊、失钱和浪子回头;特别是第三个浪子回头的比喻,更可以说是信徒熟知的;但大部分人在讲解这个比喻的时候都会趋向于讲浪子而忽视父亲。其实这段经文看似在讲浪子回头,其实重点是在讲父亲,讲述他的慈爱、怜悯和恩典,所以有人说这个比喻不应被称为"浪子的比喻",而应被称为"慈父的比喻"。父亲节快到了,今天就让我借这一段经文,和大家一起来思考"父爱三部曲"。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逻辑学方方面面的研究差不多都很热闹,相比之下,对比喻论证这一颇有特色的论证方法的研究,似乎过于冷清了点。笔者曾在《宁波师院学报》(86年第2期)上发表了《比喻论证的逻辑实质》一文,略陈拙见,并呼吁学术界重视比喻论证。几年过去了,现在作文再论,一来随着语言逻辑  相似文献   

7.
李锋  刘睿 《中国道教》2004,(1):33-36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一、“母”、“子”喻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4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10,(3):4-5
圣经中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讲述的是天主仁慈的三个比喻,这也是每个基督徒都应该很熟悉的经文,当法利塞人和经师对耶稣与罪人一起吃饭而窃窃私语时,耶稣讲了这三个比喻。  相似文献   

9.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曾举了某逻辑教科书上的两个把比喻当作一类比推理的例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师生、青老年、前后人的关系;用“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比“反动派不打就不倒”),借以说明比喻是不能作类比推理的。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两个比喻能否作类比推理,固然值得研究,但笼统地认为比喻一定不能是类比推理,我却以为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10.
新与旧     
严锡禹 《天风》2003,(10):22-23
在四福音中,主耶稣用了许多比喻来教训门徒。耶稣的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寓意深远。新旧难合的比喻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1.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不仅仅是语言学的比喻,它有时还是准逻辑学的比喻,甚至是文学的比喻。通常所谓的打比方,旨在说明,体现着比喻"善"的原则,其特点是:为达比喻之目的,不择比喻之手段,只在乎本体,不在乎喻体。古称为譬喻的比喻,旨在证明,体现着比喻"真"的原则,其准逻辑性为古代中国所认可,而为现代理性所警惕。一般所谓"精彩"的比喻,即文学比喻,旨在描写,体现着比喻"美"的原则,它超越了比喻的说明和证明之目的。其特征为:喻体具有不可替换性——具有强烈的个人性与情感性。同为文学比喻,审美张力也有大小之别。一般所谓的"远取譬"固可获得较大的审美张力,但"反取譬"和"返取譬"却可获得更大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2.
正"德能"与"才能"相比,孰轻孰重?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答案:才能固然重要,但德能与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核心更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说明德能的重要,用了很多比喻,比如把德能比喻成三军之帅,把才能比喻为三军之资用;把德能比喻成树之根,把才能比喻为树之叶;把德能比喻成一家之主,把才能比喻成一家之仆。凡此种种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德能和才能相比,德能更根本、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比喻论证也称喻证法,是用比喻者之理会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在论辩实践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中国古代的雄辩家没有不重视喻证的,在理论上也早就有所探讨。《墨经·小取篇》里将推理的具体论式概括为七种,其中的“辟”式推理,即为比喻推理(由前提到结论的推理和由结论到前提的论证,这两者的区别,仅仅是主观态度上的区别,本文不作严格区分)。但是,比喻论证在逻辑学中却至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03,(9):24-25
从路加福音第15章看圣经的全面观点 看圣经应该用全面观点、发展观点、精意观点,这是大家公认的。我认为这三个观点中,全面观点是基础,因为没有全面观点,就谈不上发展观点,更谈不上精意观点。所以全面观点是十分重要的。全面观点反对我们读圣经断章取义,反对我们抓住圣经中的一句话无限夸大。全面观点也能保证我们顺利地运用发展观点和精意观点。在路加福音第15章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综观这三个比喻,我们会发现上帝的爱是何等广大,何等丰富,其长阔高  相似文献   

15.
寻找与醒悟     
沈承恩 《天风》2004,(4):6-7
经文:路15:1—24 在这章圣经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正像 马太福音25章里,主耶稣讲了三个比喻一样。马太福音25章三个比喻是同一背景、同一主题(见拙文《预备自己,等候再来》),路加福音15章三个比喻也是同一背景、同一主题。路加福音15章三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报刊登载的文章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下面我们对一些比喻病例略加分析。一、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不存在相似点,作者用“象”、  相似文献   

17.
经文:太25:1——13 路加福音15章有三个比喻,同一主题,相互补充。马太福音25章也有三个比喻,也是同一主题,相互补充。比喻有其局限性,不可能讲一个比喻,把一个重大的道理比得面面俱到。一个主题,讲三个比喻,相互补充,才能讲得比较完全。  相似文献   

18.
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话,是因为他们看,却看不见;听却听不见。(玛:十三,13) 他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事。(谷:四,2) 天国的奥秘,是给你们知道的;对其余的人,就用比喻。(路:八,10) 比喻一字来自拉丁语Parobola,是一种简短的小故事。用以简述道德或宗教的真理。《辞海》对比喻有如此解释。辞修学名词,比喻亦作譬喻,  相似文献   

19.
比喻(又称“譬喻”)是人们熟知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在各类文体,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有着特殊的修辞作用。秦牧同志说:“文学被人称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里的譬喻,我想简直可以叫做‘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这是深谙比喻之表达功效的精辟见解。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犹如精美工艺品上面的块块宝石,晶莹璀璨,闪闪发光。当然,比喻绝非仅仅适用于文学作品,凡是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形式(包括口语对话及各类文章体裁)几乎都可以用比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  相似文献   

20.
比喻简析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叫比喻。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构成一个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运用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不仅使人理解,而且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