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对教师管教信息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4,27(2):344-346
本文研究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不同管教信息时对教师情绪的认知以及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对597名中小学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教师采用“诱导教诲”、“困扰担忧”的管教信息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应.而“愤怒批评”的管教信息易引起学生的消极反应。研究还发现.小学生和中学生的反应存在差异.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对性质不同的行为问题加以管教引起学生的反应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批评有颜色吗?有的。%一位教师批评学生时爱用“警告”一词:“我警告你,以后不许再迟到”、“我警告你,假如再讲话,别怪我不客气。”于是学生在背后就叫他“红灯闪闪”。%如果说警告型的批评是红色的,那么嘲讽挖苦型的批评对学生来说,则是黑色的了。有位叫夏冬的学生有流鼻涕的毛病,有次上课,老师提问他,见他答不出来,光用手抹鼻涕,就说:“夏冬呀,我看你不如回家找个叫春秋的老婆,开个‘四季粉丝店’算了。”此话一出,全班大笑,也许这位老师对自己的黑色幽默颇感得意,但这无疑深深地伤及了这位学生稚嫩的心灵。可以说,这是他金色童年的一次…  相似文献   

3.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练就一张铁嘴”,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在课堂上或别的场合不能够准确而流畅地进行语言表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也可能很差。俗话说,“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正是对那些知识渊博而表达能力差的教师的描绘。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指出:“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新课程理念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农村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我,有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学生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自经历的事情的过程.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学科知识和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已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文练习,在作文教学中有可能也有必要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指导也必须进行方法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在多年的课程改革中,笔者钻研教材,积累经验,不断的探索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一生的最佳写照。还有“教师象火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象粉笔宁可粉身碎骨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呕心沥血”……赞美教师的诗句不胜枚举,让教师听得心里甜滋滋的。但是无论怎样的甜言蜜语也无法掩饰的主题思想是:牺牲自己!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教师对此也束手无策,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块“心病”。笔者认为,教师在中学生作文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读、说、思、练、改、评等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实践谈谈作文训练的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都非常看重考试成绩。不少六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很大,怕自己考不上好中学,怕别人分数比自己高,怕挨老师批评、家长指责。于是,他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玩得不开心,学得不情愿。而家长为了孩子的考试买了大量的参考书,教师也加班加点  相似文献   

10.
柴文袖  王文娟 《心理学报》1984,17(4):95-100
实验以46名少年为对象,以400m跑为内容,在被试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把他们分为鼓励(表扬)组和挫折(批评)组。预先测得他们400m跑的平时成绩,做为实验后被试自己与自己成绩比较的出发点。具体实验之前,告诉被试者,这次测验400m跑,既看“达标”如何?也看“技评”如何? 实验是在400m跑途中,于100m,200m,300m处各设数人为“技评”鉴别者。每两个人一起跑,一个人受“表扬”,一个人挨“批评”。 结果,接受积极刺激的少年,多数唤起增力情绪,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少数人出现了减力情绪,做出消极的反应。而接受消极刺激者,正与此相反。 表扬比批评具有更大的动力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宜多用表扬,对少年的表扬与批评,要注意年龄与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与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它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检形式表现出来的”(《普通心理学》下册第41页曹日昌著)这就是说,一个爱学生的教师,不仅在他接触学生时会流露出自己“爱”的态度,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与温暖,而且在教师自己内心也伴随以“爱”的体验,有着“爱”的感受。热爱学生的教师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心体验。作者根据大量资料和直接与教师交谈的情况认为,可以把教师的这些体验归结为“三感”,即亲近感、期望感和理解感.而且就其深度来看,从肤浅到深切,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一个教师根本不爱学生,他就会毫无所“感”了,如果只是一般的对学生喜欢、不讨厌,那他在行为表现上以及反映到他的整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成功教育、激励教育在这几年很受重视。一时间,“批评”二字成了教育者的众矢之的。惟恐一不小心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我认为,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系统的工程,如果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机械地运用某一种方法,就会造成教育导向的偏差。 在教育过程中,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也应得到合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如何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证明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往往是让学生“程序输入”式的呆板接受,其效果是如何呢?不言而喻,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阻碍,解决不了困难,因为教师只是“授之以鱼”而并未“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够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课堂变化而不断调整教学,指导学生组织学习活动。但我们常常发现,好多活动的组织流于形式,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谈谈笔者自己一点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听人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理”与“无理”仅是一步之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喜欢“得理不让人”,批评人穷追不舍,总是气势汹汹地予以指责,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也让有理变成无理。成功的人生,也应讲究批评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不是关于“宗教是什么”的学术讨论,而是针对《宗教是什么?──对吕大吉教授回答的质疑与异议》一文,提出自己对学术规则与学术对话的看法和意见。本文认为,进行学术批评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避免“误读”,是学术对话的前提;第二,理解文本概念的完整性以及观点使用的论域范围,以保证批评的准确性;第三,保持方法论的自觉,重视学术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语言情趣是教师语言表达的基本功之一。情,就是感情,深沉,浓烈的感情;趣就是趣味,饶有风趣或妙趣横生。教师的语言情趣、是指教师的语言既具有感情,又富有趣味。我们时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听了某某老师的课,简直“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听了某某老师的课,则令人昏昏欲睡,不知所终。  相似文献   

19.
对学生巧用标志激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是教育艺术园地里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教师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教育艺术。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优点,多少都有点自负心,都愿意表现自己,而且希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承认。如果教师能利用学生这种欲求,学生即可让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动。例如,你对一个小学生说:“你很聪明,若肯用功,功课一定会愈来愈好。”这个小学生就会如您所愿,努力做个好学生。相反,如果对他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学生也会依你所说的,愈来愈差,最终成为一个“差生”。这种心理趋势,称之为“标志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写叙事类文章,怎样说理,如何表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才易为读者按受呢?梁启超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过:“我以为文章正格是不下议论,不得已时也可夹叙夹议……好文章是不下批评,但忠实的写出,令读者自见(说出方减少阅者趣味).最妙是寓批评于叙事之中.”梁启超所说的“寓批评于叙事之中”,就是指作者不要把自己的评价赤裸裸地说出来,而是要把批评结论同所叙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留待读者去体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