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这本书是我近四十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划,除现在书中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复了。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句话中提出“饮水”二字作为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愿‘大题小作’,更害怕有题空做。”这本书名很合我的心意。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事:一九五…  相似文献   

2.
学会质疑     
“家园”栏目及网站已历三载,从师兄之手又传至我这一届。当“青年思想家”网站改版,我征求导师贺立华教授的意见时,他说:“家园可否搞一话题‘质疑青春’?”他还说:“我们是没有资格宣称‘青春无悔’的一代, 那么你们呢?”这问话直指要害,让我们无处逃避;反思本是人类保持清醒的一种态度, 可长期以来我们却宁愿选择遗忘,这是一种极大的不负责任。既然无法逃避, 索性就去直面逼问,连同我们的青春一道,交与良心来审判。搞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要倡扬的便是质疑的精神:一种打破思维惯性奴役的独立思考,一种不贪恋安逸享受的反思性格,一种面向自我灵魂的苛刻拷问。话题的组织,我们力求找准、抓稳、打狠,不隔靴搔痒,不虚张声势,  相似文献   

3.
最近法国流行着一种名为“新哲学”的思潮。特别在1977年秋,B·H·列维的《人面兽心》和A·格鲁兹曼的《大思想家》两本书出版后,“新哲学”在法国电视台、无线电、报刊和杂志上争论得十分热闹,甚至在欧美其它国家的报刊上也有所反响。1978年起,欧美一些哲学杂志开始进行分析与评论。  相似文献   

4.
性空 《法音》2001,(4):13-13
《法音》杂志自创刊以来,迄今已整整二十周年,历经七千三百次日月的转换,其灿烂的篇章,可谓耐人寻味!  《法音》杂志深获我中国佛协众位领导的悉心扶植,诸位编辑大德的苦心经营,热心读者的踊跃投稿,结出的丰硕成果,令我佛门四众衷心感戴!愚亦一佛门弟子,每于诵经事佛之余认真捧读,有如饮法乳而长养法身的感受。在此谨向中国佛协领导和诸位编辑大德致以诚挚的感谢!  翻阅《法音》杂志,其文章主旨,诠释佛法心要,是佛门弟子研读佛经的最好指导读物。  《法音》杂志,栏目繁花似锦。我佛门四众,通过阅读"法音论坛",交流…  相似文献   

5.
编读往来     
编辑先生: 不久前,我到朋友家去玩,惊喜地发现一个“新世界”——《心理世界》。 原以为《心理世界》刊登的是令人生厌的大块理论文章,可是打开《心理世界》一看,却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文章易读易懂且妙趣横生,确实做到了“寓教于乐”,使读者愉快地接受“心理”上的指导,获得“心理学”上的各种知识。 如今报刊如林,《心理世界》为广大读者又开辟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新世界”,读者一定会爱上这个“世界”的。不过,我觉得  相似文献   

6.
以1920年为界,梁启超的文化身份有着“政治型思想家”与“思想型学者”的显著区别。要具体了解这一身份嬗变的文化内涵,就须走进《清代学术概论》的文本世界。从“政治型思想家”到“思想型学者”这一身份嬗变,使得梁启超在生命的最后十个年头成了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新的期待     
今日,在报刊亭惊喜地发现,《思维与智慧》下半月刊终于上市了!作为一名老读者,从此我的心头又多了一份希冀与等待。茫然时,我喜欢倾听“情感空间“里感人至深的哲理故事,因为它总能让我重新看到光明、找回自信。  相似文献   

8.
1996年11月份的一天,我无意中翻阅《中国电视报》第44期第4版《半边天》栏目“人物——园长钱爱玲”。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温州市康乐幼儿园成立10余年来,以其独特的办学方式,赢得了社会的关注。园长钱爱玲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当去年11月8—9日,远  相似文献   

9.
一、领导重视,认识到位,充分认清订阅《中国宗教》杂志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宗教工作的开展,并一再要求我局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我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中国宗教》杂志的订阅工作,始终把征订和学好用好《中国宗教》杂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当作拓宽干部职工的信息渠道的工作来抓紧抓好.今年,我局组织全市民宗系统共订阅了400余份《中国宗教》杂志.订阅范围涵盖了市局机关各科室、各个县局、各宗教活动场所,做到市分管领导人手一份、机关各科室和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全覆盖.  相似文献   

10.
筹办“专号”,对许多杂志来说,想必都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今年开年以来,《佛教文化》和《法音》都不约而同地各自筹办起专号来。《法音》青睐杏花春雨的江南,而《佛教文化》看中的是骏马秋风的塞北。承《法音》同仁抬举,约我为他们的江苏专号撰文,我写了一篇《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自以为可略补写江苏佛教“只见寺庙不见人”之偏。回过头来,在筹组《佛教文化·山西专号》时,我们和山西佛教文化研究所的温金玉先生等诸位进行了反复策划,但是,真地等到我们来编辑时,我立刻想起了“看花容易,栽花难”的道理──要说起“只见寺…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杂志和《辩证法与人道主义》杂志编辑委员会的一条重要宗旨,就是和在这两个刊物上发表哲学著作的青年作者们携手合作。为了波兰哲学的发展,这两个刊物的编委会颇为重视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此决定举行定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会议和集会,以便让他们和这些刊物的关系更加密切起来。这类会议已举行过四次。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三年十月九日《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刊登了许谈同志写的一篇杂文,杂文的题目是《静下心读点书吧》。我读过之后,很有些感触。杂文是从一件真实的事情写起的。“一位青年汗涔涔地来到编辑部,送上一篇小说稿”,“当我知道这位青年是骑自行车从一百公里之外专程赶来时,便连忙接过了这叠厚厚的稿件。看了一页,就发现有很多不该错的错别字,勉强读了十几页后,我抬头看看那双期待的眼睛,说:‘你这稿子,恐怕……’‘不行是不是?’他打断我的话,愤然而起:‘咳,你们这些编辑老爷……’”  相似文献   

13.
我喜欢《道德与文明》杂志,"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栏目尤其是我的至爱。30年一路走来,我吸吮着中华传统道德的乳汁,切切品味其清新芬芳的甘甜香露,点点集汇传统修养思想的涓涓溪流,时时拂拭散落于现世的细细尘埃,而今,一尊尊由《道德  相似文献   

14.
好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有篇题为《向青年毛泽东学习什么》的文章。该文向公众推介了青年毛泽东不同凡俗的先进思想和行为。其中提及毛泽东曾说过“我即神,神即是我”这句话。当时读来颇为惊诧。今天拜读李申老师的文章《无神论、宗教与道德》时,又一次引发对这句话的深思。“我即神,神即是我”,丝毫没有神化自我的用心。正相反,其目的在于淡化“神”,将人们想像中至高无上的“神”普通  相似文献   

15.
青春家园     
青春实力派小作家张悦然是山东大学的学生,她初中阶段的作品《诺言角落》就发表《青年思想家》上;高中阶段的《残食》在《青年思想家》上发表后,引起了文坛广泛关注;她大学阶段由中国作家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小说集《葵花走失在1890》,获得了著名作家莫言的好评。这里我们编发了一组评论张悦然小说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敬爱的编辑同志:你好!今年10月我读一份报,偶而发现证订《思维与智慧》的启事.我心想这本书肯定好!就通过邮局邮了一本96.5期.看后没想到这本杂志竟然这么好,真没白花钱.我觉得这份杂志是我的另一个不说话的好指导员.看了这本书后使我的处理事情能力大大增强了,和战友间的感情更加深切,工作干的也出色了,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给予我力量.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一个现代化的孙武.解放军辽宁某部战士:杨文彬尊敬的编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该杂志.一打开她,我便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合上书本,意犹未尽.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已经爱上她了,因  相似文献   

17.
《短诗精读》一书,要选用我原发于《福建文学》的一首禅诗《对面一墙迎春花》,并要我“随便说说创作的背景和思路”。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这首诗是书赠一位青年诗人的。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出现了一场关于“反科学主义”、“科学传播”的争论。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此类争论。温故知新。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有关争论,也许不无裨益。 一、历史上关于科学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两次世人瞩目的关于科学问题的争论。其中一次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1915年9月,《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新青年》向中国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宣传阵地。就在“科学”刚开始日益深入人心的时候,在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反弹。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从今年起与《心理世界》杂志结识,每期的《心理世界》杂志传递到我手中,都一一拜读,通过订阅《心理世界》杂志,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获取了信息,增长了知识,我作为贵刊的读者,觉得《心理世界》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魏道儒博士所著《中国华严宗通史》,是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的“中国佛教宗派史丛书”中的一种,也是目前所见的第一本有关华严宗历史与理论研究的专著,仅此一点,就颇令人感奋。而笔者作为此书的责任编辑,在组约与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感受良多,故略赘数语于下。我与道儒的初次相识是在1990年的冬天。那次我去北京,是为约请任继愈先生和杜继文先生主编《佛教大辞典》一事,道儒兄当时在场,还是一副青年学生模样。那种场合照例没有他太多讲话的份,但他还是以特有的温雅谦恭留给我额外的印象。也就是在那一次,杜继文先生谈起了他要写部《中国禅宗通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