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20 0 3年 1 2月 1 9— 2 2日 ,“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同时召开 ,会议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分别与《哲学研究》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主办 ,全国各地的 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就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现状、理论创新的可能思路、人道主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现简要报道如下。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问题 ,刘陆鹏教授 (山东大学 )认为 ,唯物史观研究在当前处境严峻 ,它与现实的对话能力和解释力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 :…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3月 1日至 2日 ,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暨第九次全国苏俄哲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会议就 2 0世纪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命运和俄罗斯哲学的现状等论题展开了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贾泽林教授回顾了中国苏俄哲学研究的状况 ,指出对苏联哲学的研究和反思仍然是苏俄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而目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则是“俄罗斯哲学将向何方发展”。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主任B B 米洛诺夫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和俄罗斯 :理想和现实”的报告 ,…  相似文献   

3.
《现代哲学》2007,(6):138
为了保证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原定于2007年12月中旬举行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将推迟到明年上半年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同时欢迎学界朋友继续投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20  相似文献   

4.
陈燕 《现代哲学》2005,(1):44-44
2004年12月16日下午,第14期“中山大学马克思论坛”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举行。本期论坛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旷三平教授主讲,题目为:评价尺度的本体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与哲学社会学院、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6日—27日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的10多位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20多位国内学者,对当代哲学如何推进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回应当代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首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及其当代阐释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论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开创的哲学革命成为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主…  相似文献   

6.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7,(4):120-122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成立大会暨‘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2月1—2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和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由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和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共有来自瑞士、美国、新西兰、马来西亚、香港、  相似文献   

7.
由武汉大学哲学系何萍教授主持申报的教育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基地重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6—7日召开。中国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应邀出席会议。现将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系教师夏林的新著《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基于唯物史观的现代性批判》一书,已于2008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从商品拜物教这一特殊理论视角对现代性的成因、流变、类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做了独特而深入的阐述和分析。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的“物自体”理论起面临的就是现代性问题,显性的自我意识哲学根源于现实经济生活,  相似文献   

9.
陈彦杰 《周易研究》2020,(1):112-112
2019年12月7日至8日,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周易研究》编辑部、中国周易学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易学与现象学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面向易学的‘事情’本身”,探寻易学和现象学在思想理论与方法上的相通之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讲席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山东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邢占军等出席开幕式。  相似文献   

10.
《现代哲学》2007,(5):F0002-F0002
为推动对于毛泽东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山大学三家学术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等)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携手联合将于今年十二月中旬在广州举办“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确保会议的学术质量是主办方的热切期待。会议除特邀少量专业研究权威外,一律采用以文赴会的形式。为此,会议主办方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文,希望得到对“毛泽东与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有所心得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征文以“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为主题,侧重于对毛泽东时代关于…  相似文献   

11.
谭群玉 《哲学动态》2006,(12):68-68
2006年7月14~15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和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弗林德斯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与西方的视角”国际研讨会在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举行。来自中、英、澳三个国家九所大学的20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上交流论文共18篇。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叶汝贤教授、英国肯特大学哲学系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做大会基调发言,中西方学者讨论和交流的内容主要有: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状况、具体问题和未来走向关于以往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状况,中国学者提出了三种主…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  相似文献   

13.
《现代哲学》2006,(2):I0001-I0001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编的《现代哲学》,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术期刊。2006年,《现代哲学》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郑重推出新专栏——“毛泽东与当代中国”。2006年恰逢毛泽东逝世30周年,本刊专设“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栏目,对于纪念这位曾经在当代中国烙下不朽印记,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发  相似文献   

14.
刘明艳 《现代哲学》2007,(5):139-140
2007年6月5日俄罗斯科学院哲学代表团一行五人对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访问。五位哲学家向中山大学马哲所师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演讲,并和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列克托尔斯基院士在“关于苏联与俄罗斯哲学概览”的专题报告中,围绕“当代俄罗斯对苏联哲学的评价”,“苏联哲学取得巨大成功的繁荣时期哲学的创新点、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当前俄罗斯哲学研究的热点和新的生长点”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在当前的俄罗斯,哲学研究正处于新的兴奋点上,几个大的哲学杂志争论激烈,主要的学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5.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编的《现代哲学》,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术期刊。2006年,《现代哲学》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并郑重推出新专栏——“毛泽东与当代中国”。 2006年恰逢毛泽东逝世30周年,本刊专设“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栏目,对于纪念这位曾经在当代中国烙下不朽印记,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发展的伟人,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更期冀以此为契机,发表和汇集国内外关于毛泽东研究的成果,推动对毛泽东的历史遗产的整理和消化。同时,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时下加强对毛泽东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对于毛泽东历史遗产的研究,中山大学三家学术机构(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研究中心、《现代哲学》杂志社等)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携手联合将于今年十二月中旬在广州举办“毛泽东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确保  相似文献   

17.
龚庆  王莉婧 《现代哲学》2004,(2):121-123
2003年12月20—22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研究所和哲学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研讨会于广州隆重召开。研讨会中,与会代表基本上都认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视角,在如今西方实践哲学复兴和中国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应该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给予重新的审视和探讨。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展开不断深化,和清晰化,会议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精彩纷呈现就会议的主要内容从四个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导语】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离不开哲学方法论基础,但这种哲学不是抽象的原理,即一般思想原则的论辩或形而上学方式构建的思辨体系,而是面向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和中国问题的哲学反思。重新审视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其两者的内在关联,汲取马克思观照和把握时代问题的方式,依然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关切。这里选取的一组文章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陈壁生 《哲学研究》2022,(3):74-83+126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研究中的问题。对今天“做中国哲学”而言,经典意识与文明意识非常重要,经典意识意味着回到本源性问题,在这一意义上,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了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哲学创造的资源。文明意识意味着,在文明立场中保持哲学面向本源问题的普遍主义品质。经典与汉语,构成中国文明的主要形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做哲学”,其表现形式事实上便是“做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20.
吕立峰 《现代哲学》2004,(2):124-125
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2月20—21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广州、武汉、济南、哈尔滨、福州、长沙等地的二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