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洛-庞蒂的哲学努力在于试图超越传统的身体和心灵、精神和物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传统哲学或者把外在世界当做原初的存在,或者把内在心灵当做原初的存在,没有意识到它们都是建立在更原初的存在之上的,因而它所提出的问题在其传统之内无法得到解决,而现象学对身体的理解提供了超越这种二元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在大学里进行的。其中许多是基础研究,而且象我们已经了解的那样,它们中的大多数又是关于动物学习和大学生们对无意义音节的学习。以外,也还有一些关于知觉和关于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关于情绪和情感,以及关于思惟和问题解决的基础研究。象当时的学习研究一样,对于知觉、情绪和思惟的许多研究都是在新行为主义的概念、语言和观点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这些  相似文献   

4.
关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作过重要的分析。他们认为,作为人类本来含义的思维乃是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是语言的思维。语言、词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永远离不开这个语言外壳。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①我们认为,这是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中肯的判断。只要稍加思考,我们每个人都不难体会到,任何抽象思维,任何一段思考,如果离开了语言,就将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茫然一片,空空如也。然而,至今依然有人企图证明,离开语言同样能够实现我们的抽象思维。我们认为最好还是把注意力放在马克思的那句断语上,进一步研究语言何以能够成为现实的思想,或者语言何以能够使思想成为现实。语言、词与思维和意识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为什么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审美与教化     
本文通过复活教化概念探讨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潜能,为此提出一种既强调教化的社会特性又强调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表达的作用的解释。教化是一个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关系对见识的产生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被描述为形象,它们在表达、传播和商讨文化价值观中起着中介和参照点的作用。在对这一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分析与其关于启蒙的论述结合起来解读,突显了审美判断的社会和政治特性。洪堡关于教化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起点。作者用两个当代艺术过程的例子来表明艺术在我们时代的教育和政治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理论家都承认,实践规范性具有一个"可违反性"或者说"错误的可能性"的特征。不过,一些理论家认为,这个特征只是规范性概念的一个表面逻辑特征。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错误的可能性"特征实际上揭示了规范性概念所具有的规范律令性特征。进一步地,正是通过理解"错误的可能性"论证所蕴含的这个实质涵义,我们或许才有机会去进一步发现,康德主义构成论是存在内部一致性方面的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二)徐向东二、心理学说明和精神过程的本质我们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获得关于精神状态的知识,一种方式是内省;另一种方式是分析精神状态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精神状态的了解上便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一方面是对我们自己的思想内容和感觉经验的直接接近,另一方面我们只能通过可观察的资料(行为标准)来推断他人的精神状态。内省、自我知识以及精神状态的第一人和第三人的接近之间的不对称性的问题,曾是60、70年代心灵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这个问题尤其与维特根斯坦在规则、标准和私人语言上的观点有关。①一些争论(如这种不对称性是否成立、内省知识是否是不可错的)至今仍在继续着。②不过,可以肯定,精神状态不仅是内省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在行为的产生和说明中起着作用的状态。这个事实为我们判定关于精神状态本质的竟争理论施加了约束。反过来,心理学说明也对我们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80年代心灵哲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围绕着心理学说明的本质所展开的一系列争论,这个争论的焦点恰恰就是两种个体化精神状态的方案之间的冲突。大致说来,这里有两派主要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常识  相似文献   

8.
反实在论是一种关于语言、意义和逻辑的学说。它以4个强有力的观念为基础: Ⅰ.当我们学习精通语言时,当我们把这种学习成果付诸实践时,我们可资利用的搜集或传达意义的媒介只能是说同种语言的谈话者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 Ⅱ.我们语言中的任何完构表达式之意义都以遵从规则(rule-governed)的方式,依赖于其组成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说过:“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被看作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现在的新洪堡主  相似文献   

10.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与人类的处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任何道德体系化之先的一个问题以下我们将不再考察那些学说和体系,而是去考察人类行为本身和我们在生活中采取的态度与之有关联的一些最一般的抉择了。但是这些考察仍然间接地和我们在本书中检查过的种种哲学论旨有联系;的确,任何伟大的道德体系事实上都是这样的一种努力,那就是要求人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这样或那样的程度上,无论如何要超脱自己的自然处境。但是,要末这些伟大的哲学学说不肯自承在作上面所说的这种努力,要末它们听凭这种努力所涉及的问题留在完全含而不露的状况之中。相反,我们认为必须  相似文献   

12.
三、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实:我想一个学科要是产生了充分的一致性来维持一个持续的常规论述期,它就是科学。常规论述是指根据大家共有的正确规则进行讨论,而这种共有的规则能使我们逐渐积累建立在此规则上的“真理”。现在,主要是关于具有这种地位的自然界的论述。关于人和唯心论者称之为精神王国的神的讨论,则主要成了反常论述。但这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社会探索,甚至包括神学,也能够找出保证常规论述的范式;那样,它们就将成为科学。同样,我们现在称之为自然科学的学科,却也可能发现它们脚下的基础不牢靠,而且,它们结束时所具  相似文献   

13.
关于心身关系的理论,有始于柏拉图成于笛卡尔的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和性质二元论;还有从巴门尼德到斯宾诺莎都主张的一元论,包括偏向肯定身体与行为的物理主义与行为主义以及偏向肯定心灵的观念论.以上观点都把心灵和身体分而论之,导致了很多问题.实体二元论难以解释:既然心物是不同实体,那么它们之间如何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油画是人类情感的诠释。作品的情感通过形式和技法而表现出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的形式上的任务就是唤醒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把一切在人类心灵中占地位的东西都拿来提供给我们的感觉、情感和灵感。  相似文献   

15.
西方自由主义一直存在"共识"与"共存"两种传统,前者把自由主义理解成为一种最佳生活方式,认为它是人类应该最终形成的理性共识,后者则否认形成这种理性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自由主义只是一种让不同生活方式共同存在、共同繁荣的宽容。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都有部分的合理性和部分的不合理性,并且它们各自的不必要性和不可能性正好表达了对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必须把自由主义的两种传统结合起来,价值层次的区分以及"够用原则"和"公域原则"的运用则是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行优化组合的基本条件。对于自由主义两种传统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的代表作《哲学研究》中 ,提出了“语言游戏”说。语言游戏说是一种反本质主义的语言哲学 ,“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据说来自维特根斯坦有一次经过一个球场 ,看到那里正在进行足球比赛 ,受到启发 ,突然产生一个思想 :在语言中我们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这个故事表明 ,把语言与游戏类比的实质在于它们都是一种活动 ;但是游戏的参与者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语言游戏”说概括为以下 4点 :1 .语言是人的一种活动 ,它像游戏一样没有本质。维特根斯坦说 :“‘语言游戏’一词的用意在于突出下列这个事实 ,即语言的述说乃是一…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哲学的许多观点中,有一个特别时髦的说法——不可通约性。据说在同一领域内,互相继承和互相对立的各种理论“说着不同的语言”。对它们既不能严格地比较,也不能翻译。不同的理论语言是我们居住的世界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转换法把一个世界或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个世界或另一种语言,但通过任何理解过程却做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中等水平噪声对人类工作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的性质和过程都是很复杂的,简单地认为噪声降低了工作效率未免过于轻率。一、影响的现实性我们常听说,人们抱怨噪声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他们所指的噪声都是70-90db(A)的房间和办公室里常见的噪声。然而,实验室的研究却没有表明这种噪声对工作效率有这样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类受试者使用的历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有关于研究伦理的国际法典及实际中的关于人体受试者研究领域的各国立法及规则都表明了保护主义的姿态,他们的主旨是保护个人不受伤害和剥削。这种保护主义姿态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起草这些文件具有这样的目的;保证像被纳粹医生-研究者犯下的罪行,试验药物Thalidomide引发的灾难及Tuskegee梅毒研究对伦理道德的亵渎永远不会重演,近些年来社会对临床研究的理解已发生了戏剧性转变,如经AIDS积极分子努力的结果,人们已以宽容和有益的心态广泛接受临床试验。虽然这种姿态的转变已产生了在指导进行临床研究方面的政策及实践某些重要的改善,但人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新的接受正像先前的过度保护主义一样的错误,其应该维护一个平衡的比例。我们的政策应反映出鼓励符合伦理学的研究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必要的防范以保护受试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祈祷     
按理论来说,每一位有信仰、有爱心的教友都有资格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的祈祷。这里所说的信仰是指相信耶稣基督因着苦难、死亡和复活为我们争得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恩宠,并且他愿意人度一个心灵健全的生活。为别人作心灵治愈祈祷的人需要有超性的爱德,因为在这种祈祷中,他所担任的角色是一位转祷者。在一般的情形下,耶稣基督治愈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