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是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患者可仅有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或既有强迫观念又有强迫动作。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想法、想象和冲动等;强迫行为指重复出现的仪式动作,主要包括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等。一、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而持久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念头。力图摆脫,但为摆脱不了而紧张烦恼、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强迫观念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 1.强迫思想:强迫性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指在观念、意向、行为上存在着虽自觉却不合理或毫无意义,但又是被迫无奈地出于自己内心的自我强迫为突出症状的一种神经症。  相似文献   

3.
何桂华  金志成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103-105,98
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其症状表现多样,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强迫症的症状既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多种同时出现。本文将在介绍这些症状的基础上,提出导致强迫症的因素,并指出治疗强迫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强迫表象?强迫症按其内容不同划分,有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两大类。前者包括强迫观念、强迫回忆、强迫表象等;后者包括反复洗涤(清洁癖)、反复核对检查、反复询问等;也有二者相结合的混合强迫症。 显然,强迫表象属于强迫思想范畴,即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强迫自己脑中反复出现某种没有意义的形  相似文献   

5.
强迫症的心身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简称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在青年中发病率较高,国外估计成人发病率为2%~3%,国内报道,占精神科初诊病例的0.1%.但近年来我国强迫症患者的人数比例有增加趋势,占临床心理门诊病例的8.4%~16.2%[1].研究强迫症的心身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因素对发病的影响,将有助于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更系统了解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提高防治本病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6.
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行为领域对强迫症(OCD)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应对策略及中和行为对强迫症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强迫症的安全动机模型把强迫行为归因于安全动机系统不能产生停止安全防卫行为的信号,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 在做停止强迫行为的决策时, 强迫症患者依赖于主观停止标准, 导致决策困难, 延长了强迫行为持续的时间。通过整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 认为趋–避冲突存在于一些强迫症患者中, 且可能是导致强迫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杜胜祥 《社会心理科学》2010,(1):122-124,128
强迫症是以无法控制的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对其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外心理治疗研究的焦点。本文尝试将现代心理治疗与传统道家思想相结合,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整合出一套对强迫症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操作性顺其自然法。  相似文献   

8.
钟杰  谭洁清  匡海彦 《心理学报》2005,37(6):753-759
比较了高强迫症状(High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 HOC)和低强迫症状(Low obsessive compulsive symptom, LOC)被试对于不同类型词语(强迫症敏感词、情绪词和中性词)再认成绩和记忆信心的差异。结果发现,HOC组记忆保存量显著低于LOC组(p<0.05),表明HOC组对强迫症敏感词存在一定的偏好;通过对被试反应信心的检测和信号侦察论的应用,发现HOC组对中性词再认正误的判断觉察能力(d’值)低于LOC组(边缘显著:p=0.054);在正确反应信心上,被试类型和词语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F(1,22)=4.60,p<0.05。本研究认为HOC组辨别能力的缺损可能导致其记忆信心方面的降低,这种假设还需要进一步的认知和脑功能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的脑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对强迫症(OCD)的现象学解释强调了病人在特定情境下错误识别和情绪与动机功能的异常加工。来自神经解剖、神经生理以及近期神经心理和功能成像等的相关研究证据显示:OCD病人眶额皮层(OFC)、前扣带回皮层(ACC)的过度激活可能会导致错误识别功能和对行为结果预期的情绪与动机评价增高;背外侧前额皮层(DLPC)的活动减弱损害了对信息加工的认知整合能力。以上这些皮层信号在控制行为活动程序的尾状核进行整合。OCD病人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可能由这些结构相关的神经网络中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10.
表面看来。邪教信徒的犯罪、伤害、破坏等行为是自愿、自主做出的,但实际上,他们在进行这些行为的时候精神处于一种被控制、强迫的状态。邪教组织往往有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洗脑程序,他们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通过感、知觉剥夺、群体压力等手法让信徒在不知不觉中陷于思维剥夺和意识异化.并通过持续的强化措施。使信徒产生各种异于常人的强迫性表现。甚至出现一系列强迫性精神病症状,处于一种“不自觉”地被邪教组织牵着鼻子走的精神状态.所以说邪教信徒的极端行为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邪教组织精神控制下的“强迫”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强迫性是一种与不顾严重后果的固着行为密切相关的神经心理结构, 大脑神经系统对强迫性行为的调控机制崩溃是导致药物成瘾的直接原因。以往研究对于奖赏系统(中脑-皮层-边缘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及机制已经具有丰富的了解, 但针对药物成瘾的强迫性特征本身以及前额叶-反奖赏系统神经环路在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机制了解有限, 尤其是缺乏对药物成瘾强迫性特征的系统考察、缺少遗传学研究以及非兴奋剂类药物的汇聚证据。项目拟结合人类成瘾行为的遗传学视角(海洛因成瘾者与其无药物使用的兄弟姐妹对照), 结合神经认知、脑电生理、神经影像等不同层面的方法和技术, 对药物成瘾强迫性的外在表征、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与个体差异有关的遗传易感性进行探索, 期在进一步识别药物成瘾的神经生物标记, 为探寻潜在的药物或非药物干预靶点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分析了强迫症患者在现实监控、知道感、元认知信念和责任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缺乏对不同类型强迫症元认知差异的研究、被试选取的典型性和代表型有待提高,现实监控障碍的身心原因尚不明确、责任-控制障碍形成的机制研究不足.指出元认知干预的强迫症治疗范式、强迫症与其他精神症元认知障碍的比较、强迫症元认知的认知神经科学探索和强迫性网络使用的元认知机制等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强迫症是一种主要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和行为。我国12个地区的调查表明,该病患病率为0.30‰,本病发病以青少年居多,男女无明显差异。它的发生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强烈而持续的精神刺激作用及激烈的情绪体验的影响是此症发生的直接原因。有一位男子头脑中产生一种自己也知道是很荒唐的想法:“我如果一旦管不住自己,就可能去拿菜刀,如果再一激动就可能去砍妻子。”所以他就把家中的刀子、剪子、刮脸刀锁在抽屉里,把钥匙交给妻子,并告诉她:“我要的时候你千万不要给我。”这是典型的强迫症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基于生命历程范式,探讨父母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序列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大学生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武汉市一所综合性大学858名具有网络购物经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父母物质主义、大学生物质主义、社会比较和网络强迫性购物两两显著正相关;(2)在控制了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后,父母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3)大学生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在父母物质主义与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物质主义通过两条路径影响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一是大学生物质主义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大学生物质主义和社会比较的序列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父母物质主义对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具有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因素(物质主义)和同伴互动因素(社会比较)共同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变化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沉思反应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12名高中生追踪调查3个月,用层次回归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男、女生的抑郁情绪、强迫性冥思和反思不存在差异。(2)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的变化起部分中介作用;反思与第二次抑郁症状不相关,不存在中介作用。(3)女生的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的变化起部分中介作用;男生的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变化不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变化的中介作用是不同的,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Beck对抑郁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eck对抑郁的认知研究重庆医科大学(630046)肖丰抑郁(Depression)是以消极性情感障碍为核心问题的一种较常见的心身疾病。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会经历由于失望或者失败所带来的抑郁情绪。所幸的是,多数人很快从这种不愉快感中解脱出来。但仍...  相似文献   

17.
强迫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又称做强迫性神经症,在人群中并不罕见,患病率约为3%,多数在30岁以前逐渐发病,而且男性多于女性。  相似文献   

18.
记忆错觉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杜建政 《心理科学》2000,23(1):96-99
1前言 记忆错觉(memory illusion)就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1]。如同关于错觉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知觉加工规律提供大量的依据,关于记忆错觉的研究,也应极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人类记忆,因而,记忆错觉逐渐成为当前记忆研究的一大热点。本文拟对记忆错觉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2记忆错觉的早期研究 在 1964年版的心理学词典中,Drever对错觉(illusion)这一词条作了如下解释“在感知觉中,指对客观内容(或实际感觉材料)的主观偏离;在记忆中,指人们在回忆过去经验时由于增删…  相似文献   

19.
采用Flanker范式,通过考察高低强迫倾向个体在Flanker任务上的差异,来研究强迫倾向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Flanker任务中,高强迫倾向个体显示出较慢的反应速度,表现为更多的犹豫不觉的特性;高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以集中加工为主;高强迫倾向个体在信息加工的灵活性上存在不足,对情景的变化较不敏感。通过对强迫倾向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强迫症的理论,同时为强迫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可能是导致和维持强迫症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同时结合ERP技术,对强迫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进行研究,以期探究强迫倾向个体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特点。结果发现,高强迫倾向个体对强迫症相关消极词比一般消极词和中性词表现出了更大的P2和LPPs振幅。实验结果表明,高强迫倾向个体对强迫症相关消极词表现出注意偏向,其成分为注意脱困,既表现在早期自动加工阶段的P2成分上也表现在晚期策略加工阶段的LPPs成分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