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论悟性——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和特质的一种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康德关于认识含有感性 (Sinnlichkeit)、知性 (Verstand)和理性 (Vernunft)三个要素或层次的理论是众所周知的 ,也是一种不仅被黑格尔认可、而且亦被马克思恩格斯认可的普适性的权威定论。在康德看来 ,感性是接受印象的能力 ,知性是规则的能力 ,理性是原理的能力 ,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康德的这一划分 ,揭示了认识的基本层次或基本要素 ,确立了理性的至高地位 ,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康德的这一理论作为定论长期以来未受到任何质疑 ,然而 ,究其实质 ,它是对西方哲学传统和思维方式所…  相似文献   

2.
儿童思惟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如皮亚杰):儿童思惟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这样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思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我们认为,形式思惟作为一种抽象思惟,的确是儿童思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但是,人的抽象逻辑思惟并不都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又有形式逻辑思惟为辩证逻辑思惟之分。因此,儿童思惟并非象皮亚杰所认为的那样仅停留在形式运算阶段。在儿童思惟发展中,还存在着第五个阶段——辩证思惟阶段,这才是儿童思惟发展的最高阶段。关于把抽象思惟区分为不同阶段的提法,早已有之。远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就曾把认识的理性阶段划分为许多等级,探索了理性认识的层次和阶段性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曾主张把理性分为被动理性和能动理性两个阶段,企图在思惟中区分出某些具有质的不同的阶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和黑格尔都曾明确主张把理性认识分为悟性(或知性)和理性两个阶段,这里的悟性(或知性)和理性就是指形式思惟和辩证思惟。  相似文献   

3.
西德新托马斯主义哲学家洛茨(J.B.Lotz)在这篇文章中认为:一、康德将理性眨低为知性,使形而上学成为不可能,黑格尔使知性上升为理性,将形而上学引入泛神论的轨道,都各有所偏;二、托马斯则将知性与理性视为人的同一种认识秉赋的两个活动方式;知性借助范畴来理解存在物,是不完善的,理性直接把握真理,达到最高实在,是完善的;理性塑造知性,知性包含有理性的东西,这样的知性总是与最高实在、神有交往;理性属于纯粹的精神、天使,知性属于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服从于纯粹的精神。这完全是神学家对人的认识能力的神秘主义歪曲。兹译载如下,供批判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马克思《资本论》分别揭示了形而上学与政治经济学混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同谬误: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混淆了"知性"与"理性",将超出人类直观经验的"普遍整体"当作了知识的对象;马克思则认为政治经济学混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将"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当作了价值的"普遍创造者"。与黑格尔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对辩证法之能动性的积极肯定不同,康德坚持"知性概念"在"认识形式"和"直观经验"之间的综合功能,反对"理性辩证法"对"知性"之综合功能的僭越;马克思坚持"货币"作为特殊的商品所发挥的一般等价物功能,批判"资本逻辑"对"货币"之等价物功能的扩充;两者均对辩证法的能动扩张抱一种"警惕"的态度。必须区分辩证法的不同功能与适用领域,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康德把审美对象区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而黑格尔只承认艺术美。康德还区分了"优美"和"壮美",黑格尔对此几乎完全忽略。在这两方面,黑格尔有失偏颇。壮美作为道德美的本质特征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应于康德所说的"自由的自律"。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对于审美的感性直观的特征,康德有所忽略,因而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康德把审美对象区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道德美,而黑格尔只承认艺术美。康德还区分了"优美"和"壮美",黑格尔对此几乎完全忽略。在这两方面,黑格尔有失偏颇。壮美作为道德美的本质特征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对应于康德所说的"自由的自律"。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对于审美的感性直观的特征,康德有所忽略,因而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7.
认识过程究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是一个涉及主客体关系、思维规律以及思维形式和方法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有不同的三阶段论(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同感性——知性——理性论);也有不同的二阶段论(即不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同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感性——理性论);主张引入知性范畴的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把知性作为理性认识的一个小阶段,一是把知性作为感性认识阶段的一种思维形式。这  相似文献   

8.
一、思维的传统和独立住在当代哲学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但是,他们二人的影响并不和谐一致。黑格尔是从康德的思想出发的,他年轻时曾是一位康德主义者。但是后来他反对康德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截然不同的理论。这是历史事实,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将二者的关系理解为一条发展线路上的两个阶段。但这种理解法  相似文献   

9.
论坛荟萃     
康德关于“实践”的概念的言论中,最重要的是关于两类实践(技能、道德)的学说。技能实践属于理论哲学(作为自然的理论),道德实践属于实践哲学,它建立在自由概念上面。康德主张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强调德性比知识重要。康德的实践概念的第三层涵义是“法权的”,简单地说,“法权的”涉及到所有权的自由(法权)是否被承认为原则。康德的“实践”的概念的第三层涵义为后来的费希特所发挥,为黑格尔所总结。目前国内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认为,实践是解决主体、客体统一的关键。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这一概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伦理思想以他关于“道德法”和“伦理法”的区分以及对康德道德理论的批判而著名.本文的作者Mlen W.伍德从黑格尔早期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切入,以《自然法论文》、《精神现象学》以及《法哲学原理》为主要文本,较为系统地阐发了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作者认为,黑格尔虽然批判了道德观点的空洞性、抽象性,但是赞同道德是伦理生活的一个方面和现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黑格尔而言,道德不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它要在伦理生活中获得实现.黑格尔与康德的伦理思想并不完全对立,他们共享着同样的伦理价值、理性自治,只是黑格尔试图在康德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使道德走出主观性的应该、把伦理价值与社会和历史现实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1.
<正>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理性"始终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然而,为什么康德会提出"理性恨"(Misologie)的观念?这一观念在康德的语境中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黑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今天在北京举行纪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出版200周年、黑格尔逝世150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是我国外国哲学史界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会议。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哲学素养的民族,在古代就有过不少高水平的哲学家。同时我们也很敬仰对世界精神文明和理性的光明有卓越贡献的外国思想家,特别象康德、黑格尔这样伟大的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想宝库,研究他们的著作,可以促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大来源之一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入理解,并推动  相似文献   

13.
康德持一种人格上帝的观念,即主张上帝是一个具有知性与意志的存在者。这是一种经院哲学式的观念,是古罗马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深受以西塞罗为代表的斯多亚派思想的影响。康德与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等经院学者一样,把上帝的知性看作一种直观的与创造性的知性,把上帝的意志看作一种知性的与创造性的意志,把人格上帝看作纯然理性的与非感性的存在者。从人格上帝的逻辑可能性出发,康德否定了斯宾诺莎式的泛神论上帝与最极端的自然神论的上帝,这对于他的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毫无疑问,大自然和黑格尔称之为“知性”与“理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当然也包括在他的《逻辑学》中,起着主要作用。为了回答我们提到的这个主要问题,即关于黑格尔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逻辑发现的本质问题,我们首先研究一下《逻辑学》中涉及“知性-理性”关系的几个段落。如果抛开黑格尔《逻辑学》第一版序不谈,那么第一个和“知性-理性”关系问题多少有些关系的叙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以德国人所特有的思想深度和思辨语言 ,对文艺复兴以来理性与自由这一近代哲学的主题作了深入而辩证的反思论证 ,并由此肇始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晚年康德的历史理念是他对理性与自由这一近代哲学精神进行反思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没有像黑格尔那样通过一部体系完整的巨著去阐明考察世界历史的基本哲学原则 ,并依据这些原则来考察世界历史范畴下各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是 ,他以其深刻的哲学智慧提出了思辨历史哲学的一些基本原则 ,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先行的基础。一、历史理念 :大自然、理性与自由康德的…  相似文献   

16.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早期宗教思想发生了一次转折,由康德式的道德宗教转到"爱的宗教"上来。如何理解这种"爱的宗教",其本质是什么?目前学界尚未提出和思考这一问题。从黑格尔对道德和伦理的区分来看,"爱的宗教"肯定不是道德宗教,而应是一种伦理型宗教。  相似文献   

18.
先验对象是感性直观杂多具有概念的统一性的先天根据,康德也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客体。比较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两版中关于先验对象的有关论述和修改,在第一版中,康德把依据概念的统一性和意识的统觉的统一性等同起来,先验对象作为感性杂多统一性的根据,不仅包括知性概念的一种纯粹运用,也包括先验主体,由此,这一概念的内涵比较模糊。在第二版中,康德并没有真正删除这一概念,而是用消极意义的本体取而代之,这一修改不仅取消了先验对象与先验主体的同一,同时也使先验对象的内涵得以明确。  相似文献   

19.
贺磊 《哲学研究》2022,(4):96-107
黑格尔对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所作的批评是富有影响力的,他指责康德的纯粹实践理性概念无力在内容上阐明道德的本质。而当代康德主义者在回应这一批评时,却未能在道德现象中揭示纯粹实践理性与客观价值的实质关联,也因此不能彻底反驳黑格尔的批评。通过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分析,本文将表明:一方面,形式主义进路服务于论证纯粹实践理性的可能性,并构成了对道德现象的哲学诠释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该诠释成功地揭示了道德意识的意向结构及其事实性要素,并导向了“目的自身”的概念。因此,康德的形式主义伦理学所导向的道德目的论可以构成一种实质价值学说。在与道德目的论的关联中,康德伦理学的形式主义及其纯粹实践理性概念能够得到恰当理解和有效辩护。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摆脱所与论与融贯论的两难,麦克道威尔试图从康德哲学中抽取出一种"经验理论",他将这种理论阐发为"印象本身已经具有概念性内容"的概念化经验思想。与此同时,麦氏又将康德自在之物的学说斥为一种需要被抛弃的"先验框架"。然而通过与康德原著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无论对"经验理论"的接受还是对"先验框架"的拒绝,麦克道威尔都陷入了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的误解。对康德而言,虽然经验知识源自感性与知性的结合,但二者之间是严格区分的。直观表象中没有知性概念的内容,其统一性来自与知性综合截然不同的想象力的综合。感性与知性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结合的极富张力的结构,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对自在之物的设定。自在之物作为可能经验的界限,为自由保留了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