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昙鸾(476—524),雁门娄烦(今山西原平)人,北朝五台山著名高僧。他“专修净观,自行化他,流布弥广。”不仅深入研究了净土宗的教义、教理,为净土立宗作了理论奠基;而且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弘布净土的具体功业。  相似文献   

2.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3.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高僧,他精修净土,多有阐发,为佛教净土宗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当时就有“神鸾”之称,后世僧人亦奉之为净土宗祖师,其净土思想在中国佛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昙鸾的净土思想作些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后,昙鸾被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视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5.
昙鸾(476—542年)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北朝五台山著名高僧。昙鸾发挥了阿弥陀净土思想的蕴奥,奠定了后世净土佛学的基本教义,从而成为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关于昙鸾的净土信仰思想,笔者已有详论,始不赘言①。值得注意的是,昙鸾十四岁出家,直到五十岁才崇奉阿弥陀净土,那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净土宗史上,长期以来一直以慧远为创宗初祖,然而反观净土宗,我们会发现昙鸾—道绰—善导系所倡导的持名念佛才是中国净土宗广大信众所坚持的修持方法与立宗基础。中国净土宗发展的理路与承继的血脉,是沿着由昙鸾开创、道绰继之、善导集大成的持名念佛一系而发展的。但昙鸾、道绰一直被排除在传统的净土十三祖之外,本文将从净土法门立宗之基础对这一问题作一梳理与检讨,提出净土宗十五祖之说,试图正确处理宗教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袁俊伟 《法音》2020,(2):41-45
印光大师(1862-1940),终生弘扬净土法门,自行化他,晚年指导兴建了苏州灵岩山寺,使之成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且大力主持创办弘化社,刻印流通广大善书,使之成为佛教公益事业典范。从中国佛教史而论,他被尊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祖,为净土宗集大成者。同处民国佛教界,他又同虚云和尚、弘一大师、太虚大师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净土因弥陀净土信仰及称名念佛的修行法门,普利三根,修行简捷,在民间赢得了广大信众,成为了中国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一支宗派。  相似文献   

8.
玄中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但并不是北魏净土宗祖师昙鸾创建的,也不是昙鸾专门为传布净土宗教义而建造的。本文对一些论著中关于昙鸾始建玄中寺及专门为传布净土法门建造玄中寺的记载及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从古至今就有各个宗派的高僧大德来此创宗立派,弘法利生,因而形成了"诸宗竞秀,汉藏并存"的局面。时至今日,五台山除藏传佛教外,华严、禅、律、唯识、天台等宗派,都以净土为归。目前,五台山有许多寺院专修净土宗,特别是汉传佛教寺院中,基本上都有修行净土宗的僧人,充分说明五台山净土宗十分兴盛。  相似文献   

10.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信众基础最广泛、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派之一。净土宗人一般推东晋慧远(334——416)为其始祖,然真正形成为一个宗派则经过不少高僧,如昙鸾(476—542)、灵裕(518—605)、净影寺慧远(523—592)、智顗(538—597)、吉藏(549——623)等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发挥,至唐代道绰(562—645)、善导(613—681)时才成立。至五代宋初禅宗法眼宗高僧永明延寿等积极倡导禅净双修,之后又经各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如明代的著名文学家袁宏道、著名高僧(艹氵禺)益智旭等,禅净双  相似文献   

11.
正印光大师(1862-1940)[1]是上世纪中国佛教界最著名的高僧之一,其一生专弘净土,倡导念佛法门,道风远播,度生无数,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而印顺导师(1906-2005)则是近现代杰出的佛教思想家,以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而享誉海内外,被视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导师。两位法师同为近一百多年来  相似文献   

12.
1、什么是观想念佛观想西方弥陀净土的庄严美妙以及佛的形相和功德成就,叫做观想念佛。观想念佛是单纯观想西方净土诸相,不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去体验实相,亦即不必去作哲理性的探索。因此,比起实相念佛来,是低一个层次的念佛方法。观想的内容,世亲《往生论》举二十九种,称二十九观,前面已经介绍过。《观无量寿经》举十六种,称十六观,即: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观想、八功德水想观(宝池观)、总想观(宝楼观)、花座想观、像想观、佛身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想观、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净土信仰是随着汉译经典的传入而流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的古代和中世广为流行,十二世纪后期由法然上人创立了净土宗,从而使日本佛教走向平民,并完成了日本本土化的过程。净土思想的兴起以及法然净土宗的诞生,究其缘由无疑是来自于末法思想在当时时代的流行。法然提出了专修念佛的思想,并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视为净土宗所依据的根本经典,他所撰写的《选择本愿念佛集》是该宗派的思想理论的集大成之著作。  相似文献   

14.
昙鸾的净土理论是以秽净二土相待的世界观为出发点的。他指出现实世界污秽不净、苦难无边,是秽土;自此向西过十万亿佛刹土,还存在一个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那里清净安乐、充满了美好和幸福。他极力倡导人们信仰阿弥陀佛,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称念其名,往生西方净土,这是易行道;以其他任何方法修行都是难行道,不可能疾速成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土宗从开始萌芽到最后发扬光大,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净土念佛法门被其它佛教宗派融摄,净土念佛只是佛教万行中的一行。第二阶段,禅净双修,禅宗开始吸纳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第三阶段,摄禅归净,净土宗开始吸收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思想理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历程。  相似文献   

16.
净土宗是普及性最强、流传最广的一个宗派。本文叙述了净土宗思想的起源与形成,以及由道安的弥勒净土信仰转变为慧远的弥陀净土信仰的过程,并阐述了昙鸾、道绰、善导三位著名高僧对净土宗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五台山地区净土宗的特色,指出了中国佛教的净土宗当是形成于唐代,而五台山高僧昙鸾实际上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师。同时,本文还指出,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唯识宗初祖玄奘大师也曾去过五台山,瞻谒文殊圣地,传播唯识思想和弥勒净土教旨。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10)
7月23日,庐山东林寺佛乐悠扬,梵音同唱,海内外诸山大德、群贤信施,及江西省、市领导、各界来宾千余人,在此举行莲花盛会,共庆莲池修复,古莲盛开。莲花是净土宗的象征,故净土宗又称莲宗。东林寺是莲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7),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安徒接众开凿莲池,净植白莲,并与当时高僧名士123人,结白莲社,专修净土,莲宗由此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北朝时期,宗教界流传一个佛道相诤的故事。北魏昙鸾法师,往梁朝勾容山(今江苏勾容县茅山)访问道教华阳隐居陶弘景,请求长生之术,弘景赠以仙方十卷。昙鸾回到北方,路经洛阳,恰遇印度来的大翻译家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于是问流支佛教中有无长生不死之法,胜过东土仙经否?流支说:“此方何尝有长生之术,纵使长年,少时不死,但终久脱不了轮回三界。”乃授之以《观无量寿佛经》。昙驾顶礼接受,当时把十卷仙方用火焚烧,专心研学《观经》,到汾并各地弘扬净土教义,广集徒众,成为净土宗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楚山绍琦禅师是明代初叶大力弘扬“禅净合一”的临济宗高僧,其禅法特色是把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融入了看话禅,促进了禅净合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