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杨安博  任真  陶晓春 《心理科学》2012,35(2):418-423
本研究探讨了依恋关系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性别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关系问卷(RQ)和工作绩效问卷三个研究工具,对110名不同职业和岗位员工的依恋模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 倾注型被试在情境绩效上的得分显著得低于安全型被试和害怕型被试。2.依恋焦虑与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均呈显著正相关。3.依恋焦虑可以正向预测情境绩效。4.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男性和女性在情境绩效和任务绩效上有所不同,说明性别在依恋关系和工作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情侣依恋与情感投入:性别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情侣依恋、情感投入和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承诺和满意度与焦虑依恋和逃避依恋相关显著,对两种依恋预测作用显著。性别调节作用仅存在于承诺和满意度与焦虑依恋的关系中:男生的承诺与焦虑依恋关系较强;女生的满意度与焦虑依恋关系较强。承诺和满意度与逃避依恋的关系没有性别差异。焦虑依恋和逃避依恋相对独立。性别对承诺和满意度与焦虑依恋和逃避依恋的关系中有不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神经质特质、大学生宽恕行为、焦虑型依恋及攻击型幽默风格之间的关系,选取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情景宽恕问卷、成人依恋问卷及幽默风格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焦虑型依恋对大学生宽恕行为产生作用;(2)攻击型幽默风格在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攻击型幽默风格水平下,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的预测更强。  相似文献   

4.
杨心德  蔡李平  张莉 《心理科学》2005,28(6):1403-1409
为探讨神经质特质、大学生宽恕行为、焦虑型依恋及攻击型幽默风格之间的关系,选取55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情景宽恕问卷、成人依恋问卷及幽默风格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焦虑型依恋对大学生宽恕行为产生作用;(2)攻击型幽默风格在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高攻击型幽默风格水平下,神经质对大学生宽恕行为的预测更强。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考察了母子依恋与农村留守、非留守儿童焦虑的关系以及儿童的HPA轴活动(唾液皮质醇日常节律)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39名留守儿童和70名非留守儿童完成了母子依恋问卷、儿童焦虑量表和连续三天共6次(上午、下午)的唾液采集。结果发现:(1)母子依恋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焦虑的负相关程度高于非留守儿童;(2)伴随皮质醇日常变化节律的提高,母子依恋安全性对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增强,对非留守儿童焦虑的保护作用减弱。结果表明,HPA轴活动与母子依恋安全性的交互作用模式在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UCLA孤独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对31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老年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2)孤独感、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冲突与支持影响情侣依恋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香港和美国的被试,运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冲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考察了冲突和支持对于情侣依恋影响的文化差异。结果发现,当以依恋焦虑为因变量时,冲突、支持和文化 × 冲突 × 支持都是显著的预测变量;当以依恋逃避为因变量时,仅文化和文化 × 支持是显著的预测变量。由此可见,文化影响冲突 × 支持与依恋焦虑的关系:在香港,情侣之间的冲突和支持各自对于依恋焦虑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在美国,情侣之间冲突的负面影响比支持的积极影响要强,冲突 × 支持越高,依恋焦虑越高。对于依恋逃避,文化差异仅调节支持与依恋逃避的关系:在香港,支持对依恋逃避的影响要比美国强。整个研究表明,对不同类型的情侣依恋,文化的调节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306名父外留守、147名双留守和288名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以亲子依恋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亲子依恋与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以及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1)双留守青少年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父外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后两组青少年之间差异不显著;(2)安全性母子依恋能降低父外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安全性父子依恋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3)安全性母子依恋能补偿不安全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影响;(4)教师支持既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也能增强安全性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安全依恋者的注意偏向是指依恋焦虑和回避个体对依恋信息产生或趋近或回避的注意偏好, 这一注意偏好使得个体形成了处理与依恋对象关系的特殊认知机制:依恋回避个体偏好采用防御性机制, 倾向于回避对依恋信息的注意; 依恋焦虑个体偏好采用夸大性机制, 倾向于夸大威胁性信息, 因而会积极寻求与依恋对象的亲近。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情绪信息、痛觉感受和工作记忆三个方面; 加工阶段特征主要涉及P1、N1波等代表的注意自动加工和LPP波代表的注意控制加工; 脑网络上主要包括两个子网络, 即负责情绪评估的边缘系统和负责情绪调节的以前额叶为代表的神经网络。未来研究中更应该关注刺激物的生态效度, 检验依恋系统是否激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的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阶段的关系, 不安全依恋者注意偏向产生的分子遗传机制以及注意偏向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该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考察了成人依恋的主要表现形式恋爱关系中,恋爱受挫对被试自我—他人工作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虽然实验组与控制组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但IAT结果发现,组别、依恋类型在IAT效应(自我积极—他人消极模型指标)上的主效应显著,其交互作用也显著。除了回避型被试,安全型和焦虑型实验组的IAT效应显著高于控制组。(2)控制组中,焦虑型被试相容部分反应时显著大于不相容部分,回避型被试则相容部分反应时显著小于不相容部分,安全型被试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浩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22,45(5):1092-1098
依恋焦虑与个体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联,恋爱关系质量可能在二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595名处于恋爱关系中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恋爱关系质量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恋爱关系质量在大学生依恋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既发挥着中介作用,也发挥着调节作用。一方面,依恋焦虑能够通过影响恋爱关系质量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恋爱关系能够缓解依恋焦虑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记忆作为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了近年依恋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回顾以往研究发现,不同依恋风格者的记忆偏好有所不同,且结果并非总是连续一致的。基于依恋相关的社会信息加工的理论模型,同时结合依恋的系统功能模型,可以总结出图式化加工与策略性加工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以解释此前研究中的分歧。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究两种加工方式的机制方面的问题,增加对焦虑型个体记忆偏好的考察,以及关注两种加工方式在改善不安全依恋状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192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调查,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依恋回避、社交焦虑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家庭功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3)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功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对上海市两所公办幼儿园192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调查,探讨了家庭功能与学前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功能、依恋回避、社交焦虑和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两两相关;(2)家庭功能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行为问题;(3)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分别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独立中介作用;(4)依恋回避和社交焦虑在家庭功能和行为问题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家庭功能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影响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成人依恋、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者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对312名成年人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安全的成人依恋负向预测心理理论;(2)经验性回避在成人依恋与心理理论之间起中介作用;(3)认知融合在成人依恋与心理理论之间不存在中介作用;(4)成人依恋的两种类型(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现出不同的链式中介作用:认知融合与经验性回避在依恋回避与心理理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依恋焦虑与心理理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从心理灵活性的角度考察成人依恋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并探究接纳承诺训练在提升社会认知能力上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究了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祖孙依恋的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对155名南昌市农村地区的学龄前留守儿童及其父母亲和(外)祖父母进行研究,研究工具包括亲子依恋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ort Items)和执行功能任务组。结果表明:(1)学龄前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祖孙依恋、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呈显著正相关,祖孙依恋与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呈显著正相关;(2)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的影响之间存在调节效应;(3)祖孙依恋在亲子依恋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执行功能子成分抑制控制和认知灵活性的影响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是可通过改善亲子依恋和祖孙依恋的质量来促进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的成人依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以及怜悯的中介作用。采用方便取样法调查广东省某市小学2~5年级学生的父母。534对父母自我报告了各自的成人依恋、怜悯和亲子关系质量。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发现:(1)父母各自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显著负向预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质量(主体效应),但无法显著预测伴侣与孩子的关系质量(客体效应);(2)父母各自的怜悯在上述主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3)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回避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遮掩效应”;(4)母亲的怜悯在自身依恋焦虑对父子关系的客体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利于从成对关系视角理解父母成人依恋如何影响亲子关系,实际干预中可以通过提高父母的怜悯能力来改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653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母亲为被试,通过问卷法探讨了母亲男孩偏好和母子亲子沟通的关系,并考察子女性别在其中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子女为非独生、流动儿童;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有2个及以上孩子以及所测查的孩子排名第2及以上孩子的母亲具有较高水平的男孩偏好;(2)子女性别对于母亲男孩偏好和母子亲子沟通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对女生而言,亲子沟通随着母亲男孩偏好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对男生而言,母亲男孩偏好并不能显著预测亲子沟通。结果揭示了母亲男孩偏好对于母女亲子沟通的负面影响,提示了在强调男女平等的背景下,男孩偏好依旧值得重视并着力改善,特别是在孩子人格塑造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主要照料者的母亲更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20.
选取88名大班儿童(43名女童和45名男童)及90名在校大学生(42名男生和48名女生)为实验被试,通过心理量表评分,探讨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和亮度对儿童卡通面孔吸引力影响。结果显示:(1)幼儿与成人对卡通面孔最佳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评价存在差异;(2)幼儿评价女童卡通面孔眼嘴间距离占面长24%时吸引力最优,两眼间距离占面宽41%时吸引力最优,但未达显著。成人评价女童卡通面孔也存在纵向“黄金比例(19%)”现象;(3)男童卡通面孔不存在最佳比例;(4)幼儿偏爱偏白肤色,而成人偏好白里透红;(5)受众性别与卡通形象性别均对肤色偏好有影响;(6)亮度高的儿童卡通面孔更具吸引力。结论:卡通面孔吸引力受面部特征空间关系、肤色与亮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卡通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受众来设定面部特征空间关系与肤色等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