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本文从句法、语境、语义三个层面,分析张载《正蒙》中的几处关键篇章。通过句法分析澄清“太虚无形”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太虚”是没有形状之意;“本体”即“本来而恒常”之意。通过语境分析指出“太虚即气”之“即”是“是”之义,“太虚”指的是作为气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天;“太虚即气”字面涵义似乎要说明太虚与气的关系,但真实的哲学含义是太虚非无、世界为有。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看到,我们无法独立于“物”的概念来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与物指向的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气的关系,太虚与物均统一于气;整个世界是实有之气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2.
李光地继承了张载《正蒙》的学术旨趣,在注解《正蒙》的过程中阐述了"太和之用,不离太虚之体"的宇宙观,"性者,理之总名耳"的性命观和"易即天道也"的易学观。其《正蒙注》有着显著的特征,他以谨慎谦卑的态度,在继承张载哲学的基础上,综合各家学说并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折中而取之;他还融摄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以一个理学家和易学家的立场批判了佛教和道教"溺于空,沦于静"的思想;李光地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他对推广《正蒙注》及张载的哲学思想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载为什么著《正蒙》?对理学研究来说,这简直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不仅《正蒙》的思想内容明确显示着张载对辟佛排老的关注,而且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其“当自立说”的“造道”关怀也决定着他必然要有开创性的述作。所有这些,当然都是《正蒙》不得不作的原因。但是,《正蒙》究竟在何时作、以何种方式作以及最后成为何种形态,则又不仅仅是这些原因所能决定的。如果说《正蒙》不得不作是其形成之客观的社会历史之因,那么张载在何种精神的推动下以及以何种方式作《正蒙》,则又是其形成之具体而又现实的主体促成之因。对《正蒙》而言,前者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4.
张载认为,太虚至善,太虚是"至虚之实",太虚之"实",本质上是气。"神"是太虚内在的条理、规律。太虚本体是气与神的合一。阴阳之气创造了物质世界,太虚则论证阴阳之气创造物质世界何以可能。太虚也是一德性本体、价值本体。张载论证太虚至善,指向两大现实人文关怀:首先,由太虚至善推导出"天地之性"存在正当性。孟子思想对张载人性论有所影响,张载"君子有弗性",源自孟子的"君子所性"。其次,仁是"事"之本体,人世间的制度与伦理,都必须以仁为体,才能获得存在的正当性。仁实际上成为人类文化与制度文明背后隐伏的道德基础、价值依托和人文精神。仁义精神的张扬,实质上是人作为主体性存在的挺立。本体主体化,儒家为天下立法,是张载德性本体论的内在旨趣与"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张载《正蒙》"象"概念介于实然的"器"与抽象的"道"之间,在文本中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气化中的有形之象、无形之象、太虚之象和神之"象",后三者在《正蒙》的哲学体系中都可以视作广义的"形而上",而其区别在于:气化中的有形之象,可以用耳目感官见闻;"健顺动止、寂然、湛然"等无形之象须在一个整体情境中,以灵明体认觉察;太虚之象必须借助理性推溯或者哲性思维才能显现;而神之"象"则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在"存"的工夫中予以呈现。张载使用"幽明之际"的比喻,界定出"象"在认识和德性工夫中的意义,以"存象"为起点,"通乎昼夜之道",勾勒出一个从"见象""大心"到"存神知化"的德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和《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工作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指出:自北宋张载(1020—1077)创立“关学”学派以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运用  相似文献   

7.
太虚是张载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理学的发展中 ,它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诠释 ,从而也就形成了“形上道体”、“空间”与“气”三种不同的涵义。这三种不同涵义虽由对张载太虚的诠释而形成 ,但其所表现的却首先是诠释者的不同视角 ,是理学由理本论向心本论和气本论的递进与过渡。所以 ,太虚涵义的三解 ,正是理学的发展及其探索重心不断嬗递的产物和表现。  相似文献   

8.
由教育部直属的“211”大学长安大学主办的“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7—9日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韩国、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0余位学者。大家集中讨论了关学、南冥学、儒学与东亚文明三个方面的问题,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前沿领域。一、关学研究本次研讨会涉及到关学研究的许多新的方面。(1)张载易学研究。本次会议关注到以前注意较少的《横渠易说》和《经学理窟》。山东大学丁原明教授对张载《横渠易说》的新天人观做了分析,认为张载从《易传》出发建立了“太虚即气”的气本论,并由此反观心性论,确…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否为《正蒙》写过注解,在学界存在争议。那么,现行所谓《正蒙》朱熹注解从何而来,便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通过考察《正蒙》朱熹注之源流,对朱熹是否为张载《正蒙》作过注解予以解答。朱熹在解说《正蒙》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张载的思想,那么,朱熹对张载思想的继承如何?我们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利益的驱动,生产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是不可避免的。与之相似,学术界多年来也存在着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许多成果总是在低层次卜重复。所以,学术界所急需的是学术研究的规范化,以减少低层次的重复,这就首先要对以往的研究成果作出清理。丁为祥博士的《虚气相即——张载哲学体系及其定位》(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一书,就是一部对张载哲学作出清理性研究的专著,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就对张载的研究而言,不论是大陆,还是港台,应该说都是比较充分的。许多大家都涉及对张载哲学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比…  相似文献   

12.
<正>林乐昌先生积十数年搜辑和研探之功撰著的《正蒙合校集释》(简称《集释》),于2012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全书100万字,分上下两册。《正蒙》一书乃张载晚年手定,是其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儒学史上,《正蒙》具有崇高的地位。《正蒙合校集释》是汇合《正蒙》南宋、明、清等十一个不同版本加以校勘,搜辑《正蒙》南宋、  相似文献   

13.
张载从气论的角度反对数学派以数为本原的观点,指出《系辞》天地之数为气化的数字化表达。其天地之数即大衍之数的观点,一方面是发挥《系辞》参伍以变的理论,一方面是受刘牧《河图》的影响。其十终反一的数字循环说与他的太虚之气的聚散学说是相关联的。以九为数极的思想也是源于对《系辞》天尊地卑说的发挥。张载用数字贯穿起来的天地万物生成模式直接受到图书学派的影响,但缺乏严密性,其中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其旨归还是气论。  相似文献   

14.
胡瑷《周易口义》的天人观上契汉唐,下启宋明.在天道观上,继承了汉代元气生成论,认为“太极”是宇宙生发的始源,“太虚”是“太极”的一种存在状态,并提出了“天体乾用”的体用观.胡瑷是基于元气生物的天道观讨论性情关系的,他将性分为纯善无恶的天地之性及人之性,人之性是禀受天地之性而来.他认为情有正与不正,而邪情是导致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节情”、“明心治性”、“养气”的工夫论.胡瑗的天道观及性情论在程颐、张载的思想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载构成哲学逻辑范畴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结构,首先,是以“气之本体”的“太虚”为其哲学的开端,“太虚”既是最一般、最抽象的规定,又蕴涵着最具体、最现实的发展。其次,将“太虚之气”以后的范畴,按照从“气本”到“气化”、从“天道”到“人道”、从客观到主观的原则,进行排列。这一安排,实际形成了三个层次:“太虚”与“天”,属“气本”范畴,是作为宇  相似文献   

16.
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明理学研究中,张载(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1020~1077年)关学的难度最大①,而其宇宙论哲学的难度尤大,产生的歧义令人相当困扰.我们可以把张载宇宙论哲学存在的问题聚焦为:张载所谓"太虚"概念的涵义、意义和实质是什么?如何从"太虚"与"气"的地位、状态和作用等方面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太虚"与"气"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这些问题,关系到对张载宇宙论哲学特质乃至其哲学基本性质的理解.作为解决这些跨世纪难题的尝试,本文拟分以下三部分进行探讨:搭建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诠释框架,"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宇宙本体论,"太虚即气"的宇宙生成论.文中不当和不足之处,尚祈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太虚洞记     
寒郊卅里去城东,绕过清溪便不同。林翠荫含山外径,蕉香风送寺前钟。虎踪笑觅太虚洞,诗窟吟留如幻松。此夕雪峰逢岁尽,挑灯共话古禅宗。这是太虚法师记述己巳(1929)年除夕与弘一法师、转逢法师在南安雪峰寺太虚洞一起度岁的《即景》诗,其手迹现镌刻在雪峰寺后的太虚洞前。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林子青居士为纪念这件盛事,撰写了《雪峰三老会合记》。文中说:“同时名德俱会一处,挑灯夜话共说无生。结一夕之胜缘,留千秋之佳话。……三老(指太虚、弘一、转逢)皆僧中龙象,优昙易遇,生佛难逢。”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20,(5)
正太虚法师(1890-1947),民国时期四大高僧之一。目前学术界研究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的成果非常丰富,如欧阳镇《论太虚人间佛教儒学化的特色》主要考察太虚大师引用儒家思想建构人间佛教的特征与价值[1],张雪梅《民国太虚法师的居士佛教思想》重在考察太虚法师的居士佛教思想特征[2]。贲利《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世俗化探求》考察太虚大师佛学理论的"世俗化特征"。[3]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揭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特色与贡献,但是他  相似文献   

19.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是本之虚则湛,本无形,盛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仇必和而解”命题见于此。许多教科书和论著历来都认为,这个命题是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是“害怕矛盾”、“害怕斗争”的地主阶级思想。广东民族学院肖景阳和四川大学刘扬贵,在各自的稿子中重新评价了这一命题,认为这是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命题。肖景阳首先辨明“仇”与“和”的词义。“仇”不应解为“仇敌”之“仇”,应解作“同伴”或“配偶”。如诗经《周南·兔窅》有“公侯好仇”句;曹植《浮萍篇》亦云:  相似文献   

20.
李复的"太极元气"说与张载之"太虚即气"的理论有异。他并没有继承张载基于体用"二而不二"的方法建构自己的本体论,而流入汉儒的元气说。在修养工夫论上,李复所倡导的"虚一而静"与"顿悟"的思想并没有将张载重视"以礼为教"与"渐修"的工夫特色得以发扬;在政治理念上,他所推崇的"观时之宜"的原则与张载"为政法乎三代"的政治理念亦有较大差异,进而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凸显出与师说相异的看法。张载逝后,李复虽一度坚守关中讲学,然其影响亦非常有限,且并非为唯一未转依洛学者,故将其定位为"关学正传"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