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命运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终生相随的自足体,也不是俄狄浦斯必将杀父娶母的一维模式。它如同作不同形状的水,处高山峭壁,它飞速奔泻;处平原旷野,它缓缓滑行。命运实际上是人与自身、人与外界二元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在不同的个体(群体)或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而命运的色彩不同。个体(群体)试图改变既定的某种关系,会因个体(群体)能力的限制或历史错位造成的惯性的裹挟,产生巨大的失败感或悲剧感,从而坚定人自身存在的价值。读欧阳北方的《风中的芦苇》(《长城》2002年第2期)能强烈地感触到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8,31(6):1524-1526,1498
使用社会认知地图(SCM)与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测量的标准化同卷(EOM-EIS-II),对初中生群体交往与自我同-性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初中生普遍存在群体归属需要,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从属于一个或多个群体.(2)群体类型不影响自我同-性发展,班级内不同群体类型间,个体的自我同-性状态不存在显著差异.(3)群体内的个体地位影响自我同-性发展,处于群体中不同地位的个体.其自我同-性状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考察了不公平经历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然而, 这些研究着重于考察个体“独自经历”不公平的现象, 而尚未有研究考察, 当个体与他人以群体身份共同经历不公平时, 不公平经历对个体的影响。3项实验采用改编的三人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如何影响个体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是通过“共同命运” (实验1)、轮流为群体做决策(实验2), 还是招募成对朋友(实验3)来操纵或凸显群体身份, 群体共同经历不公平, 相比独自经历不公平, 均显著降低(而非提升)了被试的不公平感知。研究结果对于社会及组织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subjective group dynamics, SGD)探讨群际背景中个体的群体评价与群体成员评价的关系, 针对群际偏见、分化评估和分化接纳意识(awareness of differential inclusion, ADI)三个核心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并验证了一系列理论假设。SGD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复杂性–极端性假设和态度极化模型、“白乌鸦效应”和个体对人知觉的发展。SGD模型的研究结果深化了群内偏好研究, 支持了社会领域理论, 并从群体机制角度为同伴拒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解释了群体同质性效应并修正了认知发展理论。该领域的发展需要从跨文化检验模型、完善模型结构、研究它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把人视为独立的自然性个体存在,并对体道层面与实践层面的自然个体分别予以了考察。在老子看来,人作为独立的自然个体在应然状态上当是自然与无为的。对于如何合理定位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老子开出了与儒、墨、法等诸家不同的道路,他更重视个体及其价值,并提出了自然个体在先、无自然个体无法谈及群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群体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归纳发现:民族、国家、学校、家庭等不同种类群体的认同,群体认同数量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显著;群体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受群体认同动机和个体对群体评价的调节,并依赖于自尊、社会支持、控制知觉、归因方式等因素的中介;未来应利用多种方法继续研究群体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变量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因素引起现代人的种种心理困扰中,孤独是比较普遍的,因而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这里仅介绍美国心理学家斯麦得与沙麦特的“鉴别孤独症量表(DLS)”。该量表的特点在于通过个体在不同关系领域(恋爱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群体关系)中的感受来鉴别其孤独程度,实施容易,计分方便,任何成年人都可在真实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自测,并  相似文献   

8.
社会进化的原理 [1] 社会是由处在特定关系中的人的群体组成的系统。社会系统独立于其个体成员各自的命运而自我保持或变化,在这点上它同生物种群、进化枝或生态系统是很相象的。人人都按出生、成长和死亡的循环圈在社会系统中度过一生,但社会却按照发生在它自己那个社会层次上的过程而存在、发展和衰亡。人类社会的各个成员  相似文献   

9.
<正> 作为主体性的存在,人既是群体(类),又是自我(个体)。当人的存在成为哲学反思的对象时,群(群体)己(自我)关系便成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儒家是最早对群己关系作自觉思考的学派之一,从先秦开始,群己之辨便已展开于儒学的演进过程之中。儒家注重群体原则,但同样在某种意义上确认个体(自我)的价值,二者错综交融,使儒家的价值体系呈现颇为复杂的形态。本文着重从分析孔孟荀的原始儒学入手,对儒家的群己之辨及其理论意蕴作一检视。  相似文献   

10.
采用系列再生法探讨了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共包括2个实验。实验1通过8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实验2通过16条4人再生链传递信息,探讨了被试与靶子及听众的群体关系对不同效价刻板印象信息传递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体更容易传递内群体的积极刻板印象信息和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信息,群体关系不同则被试对刻板印象信息的传递就不同。结论:不同效价的刻板印象信息其传递具有选择偏向,并且这种选择偏向会随着沟通者、靶子及听众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跨情境下集群行为的动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心理学报》2012,44(4):524-545
群体性事件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情景设计的方法, 考察了跨情境下群体相对剥夺如何通过群体认同作用于集群行为, 及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同一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调节群体相对剥夺-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在高群体相对剥夺水平下有更强烈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源自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不同水平下群体效能与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二次调节。对于特定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 无论群体相对剥夺水平的高低, 都有较高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当中, 群体愤怒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2) 不同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与集群行为意向的调节作用出现差异。该调节作用仅出现在利益无关情境中。此外, 群体愤怒与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意向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有区别:在利益无关情境中, 群体愤怒的影响显著大于群体效能; 在利益相关情境中, 群体效能与群体愤怒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扩展了集群行为的双路径模型, 并为政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共同冗思指个体在双向关系中过度讨论个人问题的行为。共同冗思对个体产生适应权衡效应,即它不仅与积极的友谊属性有关,还与抑郁和焦虑等内化问题相关。以往研究主要分析共同冗思的性别差异、发展特点及其在不同亲密关系中的表现。结果发现共同冗思的适应权衡效应在女性群体中比在男性群体中更为突出,在青少年群体中比在儿童群体中更为突出。研究者主要从同伴传染、压力生成、共情痛苦以及生理机制等角度解释共同冗思与内化问题的关系。友谊等亲密关系中的共同冗思对个体适应的负面影响难以察觉,它可以作为个体抑郁和焦虑等内化问题的危险信号。后续研究可以从考察共同冗思的人格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角度深化对该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内群体偏好对群体及个人的生存发展都有重要价值。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揭示了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的机制。实验一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群体认同(高,低),发现内部竞争破坏了内群体偏好,而群体认同无法改变此破坏作用。实验二操纵内部竞争(有,无)和内群体心理距离(远、近),发现内部竞争破坏内群体偏好时,心理距离能够调节二者的关系,近心理距离有益于个体在内部竞争下维持内群体偏好。实验三进一步分析了心理距离维持内群体偏好的作用机制,发现心理距离通过个体知觉到的内部竞争感而影响内群体偏好。据此可认为,在内部竞争中维持内群体偏好需更多地关注成员间的关系(缩短心理距离),而非单纯地强调个体和群体间的联结(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14.
人的本质认识的深化与哲学本体范式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昌 《现代哲学》2000,(4):106-108,90
哲学作为研究人与世界关系的学说,它时刻关心着人以及人的命运问题。如果哲学不关心人以及人的命运问题,那么人也不关心哲学,这样哲学势必“贫困”。人与世界的关系涉及两个范畴和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人和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人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善循   《心理科学进展》1984,2(3):80-81
管理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任务是研究企业管理中被称为人—人系统的人与人的关系。它应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心理的一般规律解决企业管理人—人系统中的心理学问题,诸如工业生产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人的具体心理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刘霞  赵景欣  申继亮 《心理学报》2013,45(5):568-584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551名流动儿童进行测查, 探讨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即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以及不同归属需要下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公立学校小学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相对较高; 流动男生比流动女生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流动女生比流动男生具有较高的群体幸福感。(2)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作用负向预测群体幸福感。(3)不同归属需要下歧视知觉对个体和群体幸福感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在高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存在直接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并通过群体地位感和群体幸福感的双重中介消极地影响个体幸福感; 歧视知觉完全通过群体地位感的中介消极地影响群体幸福感。在低归属需要组, 歧视知觉对个体幸福感既存在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 也通过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的中介发挥间接性的积极作用; 歧视知觉对群体幸福感只存在间接的消极影响,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这表明, 内群体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受到归属需要的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19.
摘要:群体共情是指群体成员内化和间接体验另一群体成员的认知和情绪情感的过程。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不同,表现在身份感、共情偏好和文化影响的差异等方面。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减少群际冲突,促进群际亲社会行为。共情动机和文化框架转换是分析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促进机制的两个视角。未来研究可以探索群体共情与个体共情神经机制的差异,建立群体共情对群际关系影响的综合模型,探索群体共情在群际关系改善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道德应当是为了人的生存的,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的人的存在方式决定着相应道德的存在形式.人是类性、群体性、个体性三重属性的统一,这三重属性在历史过程中依次不断展现出来,这决定了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出类、群体、个体三种不同的主体本位存在形式,从而决定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相应出现为类的、为群体的、为个体的三种不同的道德现象.由于道德一旦产生就表现出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所以,道德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不总是完全同步,一般来说,它往往滞后于人的发展.所以,要根据人的发展对道德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