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认识论的巨大变革,无疑是人的思维的建构性的揭示。“图式”、“范例”、“格式塔”、“概念结构”、“模式”等等概念一下子涌进了认识论领域,它给了直观的反映论以致命的打击。但是,若认为思维的建构性毁灭了反映论,这又是一种错误。思维的建构性只是引起了反映论的革命,揭示出认识是反映与建构的统一,一方面认识确实是对外部信息的加工,没有外部的信息,认识无所形成;另一方面,认识  相似文献   

2.
代谢综合征的概念由来已久,迄今已有数千个围绕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流行病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治疗等。然而近年来,代谢综合征的临床适用性及对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防治意义被质疑,引发了诸多争议。对于“代谢综合征之去留”问题,目前仍不是盖棺定论之时。  相似文献   

3.
关于糖尿病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糖尿病 的认识逐步加深。目前关于糖尿病的命名、诊断分型标准和治疗原则在临床工作中逐渐显露 出其不足之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对于糖尿病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从糖尿病的命名、诊断、 分型、治疗和糖尿病研究等方面发表了作者的看法,旨在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同概念相当的术语是“名”。“名”这个字,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名大体相当于语词和概念。人们对事物有了一定认识,形成一个思想,用语词把它概括、巩固、表达出来,就是概念。在人们的认识和交际领域,概念和语词是密切联系着的一个整体。“名”这个汉字就表示语词和概念的统一体。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名”作为独立的概念和范畴进行探讨。他把名、言、事联系起来,考察了三者之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诊断方法上的差异北京石景山发电总厂职工医院(100032)关敬高一、概念上的差异中医诊断的精华是辨证。证是在临床中用“四诊”方法所获得的资料,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辨证的过程,对致病原因、疾病性质、病变部位、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趋势等方面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6.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7.
何友晖等同志对颜文伟等的“关于脑功能轻微失调的调查报告”(简称颜文)提出了质疑。“质疑”一文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医学界的颜文提出了相当尖刻、然而又是缺乏以事实为根据的批评。这一批评反映出教育、心理学界和医学界相互隔绝,互不了解的严重现实。颜文曾明确指出“有关MBD 的本质以及诊断治疗等问题,仍有待研究认识”。事实上,我国医学界从70年代初由国外引进MBD 的临床概念,到1977年开始较为广泛地在中、小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以来,并未把MBD 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而是把它作为一种  相似文献   

8.
既然认识过程是反映、评价和创造的统一,那么认识成果则是真理、价值和理想的统一。但究应用哪一哲学范畴来概括这一成果在认识论中的理论表现,将真理、价值和理想组成一个概念系统呢? 显然不能是真理概念,因为真理概念的内容是通过反映性认识获得的,不包含评价性认识和创造性认识的成果。更不能是“价值真理”。“价值真理”观点的根本失误,  相似文献   

9.
自由概念是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一把钥匙.学界对康德自由概念的理解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二分法”,“三个层次”或“三步曲”.但是它们只是停留在对康德自由概念的分类和梳理层面上,并没有揭示康德自由概念的完整内涵和内在逻辑.康德是从自由的可能性、实在性、现实性和实际性四个存在论维度构建有机联系的自由理论.本文试图从这四个存在论维度恢复隐藏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自由概念的完整原貌,揭示其存在论意蕴.康德自由概念不是认识论意义上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而是存在论意义上自由,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即人的存在的价值、尊严、责任和权利.  相似文献   

10.
当代知识论:概念、背景与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知识论”的概念 在西方哲学中,古代与近代的哲学家们有关知识论的研究主要从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进行,把有关认识的研究建立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不同理论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认识理论是发生学意义上的,用康德的经典性表述来说,是研究有关认识的“起源、范围及其客观有效性”。(康德,第74页)它们从研究认识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合理性:深化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识论既要描述认识更要规范认识 认识论是对认识的认识或对认识反思,这已成为学界共识。但需要澄清的是,在“对认识的认识”中,后一“认识”与前一“认识”并不同义。前者着眼于“描述”对象,力求达到真理性知识,是属于科学意义上的认识(又称认知):后者强调“反思”对象,旨在描述、评价、规范对象的统一中达到认识的合理性,是属于哲学意义上的认识。从思维方式的类型来看,前者是一种对象性思维方式,后者是一种反思性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2.
凡谈人生问题,几乎无人不说自我实现.然而,“自我实现”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对它应推崇张扬还是拒斥批驳”都没有一致的答案.其主要原因是大家没有在同一种含义上使用这个概念.这些年,人们对这一概念大约有以下几种不同理解.第一种:将自我实现看作一种过程,用它表示个人对发展自身愿望的追求.任何一个人,只要他已形成了能将自己视为认识对象的自我意识,他就会自然产生发展自身的愿望,向自  相似文献   

13.
王振武同志认为,“反映概念不能揭示人类认识的真实情况”,“人工智能已经完全、彻底地否定了反映概念”,而把信息的选择作为认识的本质特征《认识定义新探》,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4期)。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本文想仅就反映范畴的科学证明,以及它与信息的内在联系等问题,谈点看法,以作为对王文贬斥反映概念的一种基础性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心理学领域中在名词(概念和术语)的使用上普遍流行着一种用“认知”取代“认识”的时髦倾向。这种倾向的发展所造成的概念和术语、理论和思想的混乱对我国学术理论领域中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这是我国学术理论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具有重大原  相似文献   

15.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活血化瘀的研究应注意“血”的概念和“血瘀证”概念的中医学特征,深化对血瘀概念的认识;血瘀证的诊断不宜一证统揽,应分病种或专业建立标准;动物实验研究应结合中医病证关系;对现代技术、方法、指标和研究成果的引入要注意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辨证关系,正确应用和评价指标的运用度;逐步建立起严谨的科研方法;注意理论、方法、技术的创新;重视观念的突破和学科的创新,在中、西医比较研究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龄恶性肿瘤与人类自然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寿癌”指的是高寿者经历漫长和满足的生命历程后平和地几乎没有痛苦地死于恶性肿瘤。癌症在高龄人群中十分常见,故高龄者死于癌症亦可被认为是一种形式的生命自然终结过程。因此,“天寿癌”的提出可能有助于老年人较实际地面对致死性肿瘤性疾病。对“天寿癌”的概念、诊断、治疗及其医学伦理学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用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探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生活模式的改变及社会老龄化进程 ,糖尿病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 1980年为 0 .6% ,1998年全国部分省市人群糖尿病普查 ,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为3 2 1% ,糖耐量减退为 4 67%。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剧增 ,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血管并发症的猛增 ,在 1型和 2型糖尿病中糖尿病肾病分别占 30 %~4 0 %与 15%~ 2 0 %左右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慢性肾衰的首要病因。深入系统及全面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是指导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肾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 ,人们对心身疾病愈加重视 ,并认识到许多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障碍已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糖尿病就是一个正在研究的一种心身疾病。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临床上发现其发病除生理、病理因素外 ,其中心理因素在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情志变化1 1 抑郁状态 :中医古典医籍中 ,明确指出 ,情志能致病 ,也能治病。中医虽没有糖尿病一名 ,但医籍中大都概括在“消渴”病证之内 ,并分上、中、下三消。《临证指南医案·三…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证实质研究被认为是中西医结合的基础证这一概念来源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内经》 ,张仲景把它具体结合于临床 ,应该说实践性很强的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奠基的[1] 。但是《伤寒论》、《金匮》中对病、证、症没有明确区分[2 ] 。由于学派、历史原因及临床需要的不同 ,目前通用的八种辨证方法[3 ] 对证就有了各自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对症、证、病的基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把《证》作为中医的诊断单元概念是时代对旧词赋以新意[4 ] 。由此可知证的概念从《伤寒论》开始就没有明确 ,而且随着时代、学派、临床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