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医学科学领域内存在的和某些一度充斥的唯心科学观的社会表现进行分析,从过程管理和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入手,提出防范学术腐败和发展医学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从教育和民生的角度探讨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学家必须关注的医学领域内的唯心科学观,并举例说明医学工作者的科学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科学活动中的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科学活动,正在经历着由个人的事业向社会的事业转变的过程。当科学价值中立不能成立时,也就不可能避免伦理问题。科学活动中道德选择的标准是以终极目标为取舍的,它受制于科学家的个体道德意识,科学共同体及其规范和全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与艺术》包含了卢梭许多后来思想著述的萌芽,它讨论的是科学艺术的"近代复兴"与道德的"社会风俗"的关系。卢梭仅将科学艺术视作文明,并把它们与道德对立起来,认为近代文明失去了本原的道德精神实质。但所有的成熟文明都包含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道德也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价值和规范的基础。卢梭没有意识到,否定文明也就等于否定了道德。但卢梭文中对科学艺术的批判反思,对道德乃至宗教救赎精神的推崇,赋予其思想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与启示意义。时代发展到今天,科学的进展和艺术的普及已经发展到了卢梭难以想象的程度,科技的兴盛固然带来了普遍的福利,却也走近了这样一个门槛:高新技术给人类带来无数方便与好处,人类的控物能力不断大幅提高;与此相比较,人类的道德自控能力若没有相应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可能带来难以预测但却可能改变人类文明命运的后果。这种不平衡无疑会是人类文明一个持久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4.
王珏 《学海》2004,(5):132-135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工作者的特殊组合 ,因其结合目的和方式的不同 ,形成了学术性科学共同体、工业型科学共同体和集体化科学共同体三种模式。科学共同体的集体化模式在科学活动展开过程中 ,遇到了许多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的解决 ,必须仰仗于哲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与科学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彪 《学海》2001,(3):139-142
近年来,科学的道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现代人们所谈及的科学道德问题,主要是由科学家的科学道德价值观的变化引起的,"为实力而科学"取代了"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价值观.因此,对科学的道德问题的研究,不能忽视这一道德价值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科学与道德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认为科学覆盖了经验世界的自然知识领域,而宗教则覆盖道德和价值领域,两者是互不重叠的权威领域。然而"冲突论者"的态度则认为这种中立态度并不现实,"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还有一种分析性态度,认为科学与宗教只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冲突,而在道德伦理问题上并不冲突。本篇将评述《科学与宗教:它们可以调和吗?》"科学与道德:两个不重叠权威领域"部分的三篇文章,引述与评论这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弘扬科学精神是当前社会上各项活动中的一个时尚词。许多领导的讲话,传媒的报道和发表的文章,以至某些口号中常常离不开"科学精神"这个词语。中科院今年发表的《关于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刘潜 《哲学动态》2005,(6):62-64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与信仰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与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科学与信仰学术年会"于2004年12月28~2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和美国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科学与信仰",分议题包括全球化语境下的"两种文化"、科学与宗教、科学与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科学精神?自从江泽民从政治家的高度倡导科学精神,并于2000年4月12日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性建构语境下,与实证科学对峙的宗教信仰现象,常常被视为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封建迷信"而遭到攻击。但是,没有宗教存在空间的现代性社会,很可能因为缺失人的自我审视精神、文明基因传承、诚信互助友爱的道德约束机制等要素而难以为继;探讨宗教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共生性关系,实质上是探寻现代化进程所必需的形上观念、人文关怀和有效的行为规范,因而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孔子道德哲学体系中的耻感具有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道德品性.当耻感与"礼"相联系时,它注重的是社会的道德评价,以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他律;当耻感与"仁"相关照时,它注重的是主体的道德自觉,以自我行为与道德要求的关系为条件,具体表现为道德自律.在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解读孔子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耻感品性,对于人们按照社会主导价值观自觉地趋荣避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兼谈对马恩原著的正确理解刘余莉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页,有这样一段话:“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有人以此为根据,认为道德就是自律的,讲社会本位的伦理学都是他律的,是神学伦理学。那么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析了巴哈伊社区的"一体性"发展框架及其社区发展模式———学习与服务。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探索社区共建精神和物质需求维度的平衡,以及社会良性发展的路径,有着重要意义。对此,巴哈伊社区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有其独特探索及创见,能为现代社会的共建共存提供一些颇有启迪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加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冬梅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12-15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观察与认识世界不可缺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目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清楚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多数大学生强调作为实用和应用技术的科学,而不是基础的理论科学;大部分学生文化底蕴不强,只讲金钱,不讲精神,缺乏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只讲实惠,不讲道德,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降低,不注重社会的长远利益,过分强调个人得失,缺乏团体合作的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弱,心理素质不强。大学文化的积淀是长期的、历史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是大学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8,(5):59-66
潘光旦提倡的"人的科学",既是对西方自然科学过于重视知识与技术、忽视对于人生价值的反思,也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唯科学主义思潮、"科玄论战"的回应。在潘光旦看来,科学是一门学问而非技术,强调理性与客观事实。只有用这样的科学研究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人,了解并合理地解决人的心理与情感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潘光旦对于优生学与性科学的研究,正是他试图推动"人的科学"的努力。这一努力在其学术生涯的后期被整合进他的"新人文思想"理论体系中,这既接续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又借鉴了西方生物学理论中重视"人"的文明资源,并在根本上构成了潘光旦反思现代科学发展、重塑科学与人文互动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告别中医中药风潮,提出既然以"科学"的旗号,首先,立论就应恪守科学精神,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历史地考察问题,讲究哲学思考,而不可不顾事实与历史背景,随意编造;也不可削足适履,以"物理科学"观,规范所有的科学学科.并就医学与物理科学的关系做了分析.认为:以科学的名义围剿中医学,命题本身就是错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性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恶化、精神危机等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使科学与宗教、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它不仅成为当代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而且成为当下实践努力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理性作为生活艺术的自律,以彰显意义、价值和坚定人类信仰为旨趣,借助于现代性批判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世俗化,倡导建设性后现代世界观、理论范式和生活态度,在过程思维下从哲学、神学、伦理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科学、宗教与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18.
樊浩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哲学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分析,在细致辨析伦理和道德之异同的基础上,建构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意义的"伦理精神"学术体系。"伦理精神"的本质是"单一物和普遍物的统一","伦理精神"现实地存在于家庭和民族这两个基本的伦理实体以及个人与共同体的普遍伦理关系之中。"伦理精神"是对原子主义权利观的超越,它所内蕴的"从实体性出发"的意涵,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处理好复杂的人群共同体伦理关系,培育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品性,以克服原子主义迷恋个人权利的道德弊端。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6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主办的"第七届科学无神论论坛"在乌鲁木齐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弘扬科学无神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中国无神论学会和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全国高校  相似文献   

20.
蒋玉 《伦理学研究》2020,(3):128-134
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正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契合。公益性社会组织的治理与发展需要合理、有效的制度约束,但不能仅仅凭借互益所依赖的成员相互监督、促进的他律性机制实现其良性运转,而必须通过由外部可见的道德自律展现出其良好的公益形象。从组织伦理视角看,公益性社会组织在道德自律机制上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它对个体品德的超越性、对组织伦理能力的依赖性和不同体制、结构下道德自律机制的差异性等方面。公益性社会组织的道德自律机制,主要通过基于个体道德需要的自律、基于权威或公议的自律、基于心理契约或互信的自律、基于制度自觉的自律以及基于组织伦理能力的自律等几方面共同作用得以顺利、有效地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