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来先生新著《儒学美德论》借镜美德伦理学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思考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促发了儒家伦理学的理论自觉,开辟了当代儒家伦理学发展的新路径.沿着陈先生的理路系统地探讨儒家伦理学的理论形态,可以发现:不同于以行动为中心的规则伦理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美德伦理学,儒家伦理学以行为者为中心,核心主题在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同时,儒家伦理学超越了"行为与品质"/"规则与人格"二元对立的伦理学范式,克服了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美德观念的狭窄性和抽象性,而是朝向一种整体性的理想人格.特别地,儒家理想人格不仅追求道德上的完满,更进而寻求在天人关系中安顿生命与价值,具有深切的形上意蕴.整体而言,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背景之下,儒家伦理学蕴示着一种相对更优的未来伦理学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探讨生命伦理学的起源,并阐述了不同理论支持者的观点,发现无论准确的生命伦理学历史起源是什么,目前生命伦理学已经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全球现象。它在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不仅仅是欧洲人或亚洲人,也是世界公民和一个全球道德共同体的成员。生命伦理学对任何地方、任何人都是重要的,并不是因为它是"拿来"的,而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框架去解释和管理正在经历的变化,这个变化包括了目前所有的国家和文化。然而,这个框架的解释和应用必须依据本土环境。因此,现代生命伦理学具有全球性和本土特征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伦理学不是以"个体的人"为基础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社会历史科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建立的"制度伦理"。马克思的伦理学实现了从个体本位的"抽象人道主义伦理学"向社会关系本位的"社会批判伦理学"的转变。正是因为马克思实现了上述伦理学的根本性变革,这一变革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这一革命为共产主义的人类自由和解放的伦理承诺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伦理学原理。但马克思并非是"伦理中心主义"的,在其现实性上,马克思的伦理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科学和政治经济学规律为基础的"制度伦理学"。  相似文献   

4.
论亚里士多德"自然"德性伦理学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氏德性伦理学是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是本体用意与现象用意的内在统一,统一于"人生"之中.在亚氏德性伦理学语境中,人的生命历程与呈明"自然"的德性之美是内在统一的过程.当代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本体论承诺,致使德性伦理学复兴缺乏统一的解释力度.这需要从亚氏"自然"德性伦理学中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5.
整个西方哲学的历史可以看做是一部"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史,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来具有伦理学的旨意和目标:寻求存在之意义,但由于其定位于"理论"(思辨)而使得"存在"的意义经过"知性"的"范畴化"而失去其"实存"的生命本质,从而第一哲学与伦理学分离开来。但"实体论"在斯宾诺莎那里,"存在"的本质被置于"实存"中重新思考,而"自因"的"实存"作为神或自然的"自由"存在的存在论意义获得了肯定,因而人作为神的存在样态的伦理意义也能在这种实体论的存在样式中得到重新思考。因此,"实体论"作为"伦理学"不是斯宾诺莎《伦理学》的一个部分,而是其从存在论意义上对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之命题的原创性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道德哲学在理论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的转向中一直缺席,但儒家道德哲学并不缺乏与应用伦理学契合的"人学"因素。孟子用"四心"和"四端"作为人之为人的基本条件,展现了人内在的"心-性-情"这一道德结构,其关于"人"之伦理性的论断与西方的"伦理"观不谋而合,同时也从自然-自由的角度阐释了人内在的道德人格之平等和自主,这与应用伦理学的基本精神颇为一致。特别是"仁"与"人"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证明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哲学能够参与到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确证中来。  相似文献   

7.
福柯的思想总是处于不断地自我修正之中。从1970年到1980年,福柯的思想从内容到方法上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过程。这些转变构成了他晚期关于自身实践的伦理学的理论前提。福柯自己在上世纪80年代的言论表明,他一直在努力通过对历史的考察来探索一种新的关切个体自身的伦理学之可能性。他的早期考古学描述的结果就已经是一幅谱系学的图景,而谱系学更侧重于对这个图景的解释和对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此外,这位思想家在他早期对"作者"这一范畴的态度与他本人的做法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矛盾之处,我们也将就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可供给人类生存必需品、支撑社会经济运转,其作用不可替代。现代农业出现也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这呼唤着农业伦理学的入场。农业是人干预自然以获取农产品的过程,农业伦理学所论者不外乎农民及其他涉农人员、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产品这三个维度的伦理问题,不妨称其为"人本身"、"自然界"和"农产品"的三维伦理学。农业伦理学的三个维度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两两关联,表现为:"人本身"要干预"自然界","自然界"要提供  相似文献   

9.
我国伦理学界近来关于德性(美德)伦理的研究,当然有其社会和伦理学发展的国内背景,但毕竟还得益于来自当代英美伦理学"德性的复兴"之推动,这就提出了"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问题。西方德性伦理学首先是在英美伦理学界实现"复兴"的,其实质是要求道德生活更具体化、更人情化,更重视个人德性及其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其形式可以概括为"行为分析中的德性伦理学"。但是,鉴于现代化的尚未完全实现,对于发展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德性伦理学"更为重要的则是麦金太尔的"现代性批判中的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思想: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是古典经济学宝贵遗产中最重要部分的"经济人"思想,在经历了不断的被批评和被修正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济人"思想之所以成为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基石,在于它实事求地回答了市场体制之下驱动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经济活动为什么应遵循一定的伦理规则这一根本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理论建构必须以"经济人"思想为立论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赵浩 《道德与文明》2018,(4):119-123
当代伦理学研究呈现越来越明显的经验趋向,这一趋向的实质可以概括为回到"道德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为理论建构的基石。它肇始于美德伦理学对传统规范伦理学的批判,兴盛于后现代伦理学,并在当代多元社会现实中继续深化,逐渐形成崭新的研究范式。回到"道德生活"将给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伦理学提供参与当代伦理学理论形态建构的主体机遇,推动西方伦理学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伦理学理论的全球化。同时也需要对这一趋向进行反思,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将研究提升到本体论层面上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医德学、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是医学院校"两课"内容中的职业道德课程,由于医学和医疗职业的特殊性,医德教育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的确立,有的学者提出了"医学伦理学应该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1],由陈晓阳、曹永福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伦理学>就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道德现象的科学,也是研究伦理关系及其调整的学问。前者是目前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后者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伦理关系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特殊的社会关系,主要存在于"善"的领域,以伦理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实质和核心内容,以非强制性的道德调整为主要调整手段。从伦理学的历史和现实看,伦理关系都是伦理学的重要对象,不仅在伦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具有基础性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是完成伦理学使命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作者在苏黎世大学伦理学中心学术访问期间的观察,研究分析了以死亡辅助和银行保密制为代表的具有瑞士特色的伦理学问题,并从某种角度展示了应用伦理学在瑞士的发展图景。  相似文献   

15.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对"什么是应用伦理学"的问题有多种不同界说.但每种界说都存在困窘.究其原因,均是"应用伦理学"之"名不正则言不顺"所致.这就需要正名,以"部门伦理学"之谓取而代之.这个称谓符合学科划分标准,有充分的学理依据.这个新称谓能澄清不少用"应用伦理学"之谓所解释不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伦理学日益成为民族学和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对新中国成立后民族伦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民族伦理学研究成果、民族伦理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等进行概述,既是对我国民族伦理学研究状况60年来的回顾和总结,又对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当前,加强对民族伦理学的研究,相信对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对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和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凸显使得应用伦理学成为这一变革的历史产物。当代伦理学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历了一个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现实的分离—理论与现实的再结合的辩证否定过程。这种结合使得应用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环境伦理学充分体现了应用伦理学的特性,是伦理文化划时代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在关于应用伦理学学科性质的讨论中,那种"集‘基本价值观’和‘程序共识论’于一体"的应用伦理学观应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并且是我们进一步讨论的基础。它其实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平台"与"两个端点",但它并没有真正掌握具体领域具体问题这一"端点"的本质特征,因而没能真正理解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广义伦理学应该是应用伦理学协商对话的共同基础。由此出发,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就学科而言,它不仅涉及伦理学,也要涉及其他领域的专门学科;就其任务而言,它既要确保具体行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又要顾及其他具体领域的正当利益诉求;就其方法而言,它采取的是"程序共识"的方法;就其结果而言,它具有"伦理妥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1 既往史序言本文是描述临床伦理学领域系列文章中的最后一篇。我们在本文中预测临床伦理学若干可能的方向。我们选定为今后 2 0年作些推测———这是一个大致上相等于美国现代生命医学伦理学运动整个历史的时期。在以往 2 0年中 ,生命医学伦理学是跟生物学与医学的革命性发展同步的。其结果是 ,生命医学伦理学在这个时期比它在整个既往历史中变化得更为深刻。今日 ,生命医学伦理学不仅使伦理学家们高度感兴趣 ,而且使我们社会全体都高度感兴趣 ,包括卫生界、公众、法院、媒体及政策制订者。在一个 2 5 0 0年中甚少变化 ,几乎只把它眼光限…  相似文献   

20.
与资产阶级学者不同的是,马克思首先用"异化"概念来说明人与劳动的关系,进而深入到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和理论武器,而且为创立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伦理学奠定了基础。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所揭示的人与人的关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而且包括伦理关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实践第一。坚持实践第一,就意味着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承认和尊重。因此,坚持实践第一与坚持以人为本和弘扬人文精神是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实现科学发展观也是统一的。由此可见,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出发点。这正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