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裴 《中国道教》2009,(3):23-26
唐传奇是指隋唐之际至唐末五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孔子形象既有保持本色的一面,也有濡染新风而变异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四个主要特点:保持了一个儒者的本色、流露了隐逸的思想情趣、保持了两汉圣人感应天意和先知先觉的神异光环、被从民间百姓的视角还原为平凡的人。其原因主要与这类志怪小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玄学庄风、两汉谶纬迷信之风的影响分不开,也是小说这种特殊文体规范的结果;此外,还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南宋洪迈编著的《夷坚志》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文言志怪小说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以《夷坚志》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成果,在成书、版本、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价值影响四个方面对《夷坚志》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它"创造性地继承了文言小说的传统,用唐人传奇法来志怪,既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又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可说是晋宋以来志怪、人情小说和唐人传奇的集大成者"[2].在前代文言小说中,唐传奇对《聊斋志异》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显著的.鲁迅的"模拟论"(存在争议,但肯定了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的重大联系,此处不谈)足以说明唐传奇为《聊斋志异》提供的营养.仅从题材上说,《聊斋志异》中的部分篇章就是从唐传奇中直接化用而来的,例如《莲花公主》化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凤阳士人》化用白行简《三梦记》,《织成》化用李朝威《柳毅传》,《续黄梁》化用沈既济《枕中记》,狐妖形象也受到沈既济《任氏传》的影响.魏晋六朝以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佛道内容愈来愈多地渗入文学作品中.宗教对文学的影响在"志怪传奇"小说中表现得最明显,唐传奇中就有不少是直接选用宗教母题创作的,沈既济《枕中记》便是典型.《聊斋志异》内容丰富,思想复杂,鬼狐志怪中也必然渗透了大量宗教内容,比较典型的如《席方平》、《成仙》、《陆判官》、《李伯言》、《崂山道士》、《续黄梁》等.然而,佛道等宗教内容并不是《聊斋志异》所表达的主题,其发生了世俗化的改良.从《续黄梁》与《枕中记》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言小说中的宗教世俗化现象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5.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28-128
《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真实再现了历史原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它对于后世文章无论散文还是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其中包含的灵异内容描写、思想倾向性和艺术上的追求对于后世魏晋志怪小说有一定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纬书《河图》虽属经书范畴,但它以虚幻迷离的神话故事和远荒蛮夷的地理面貌,阐释天、地、人的互动关系,从而区别于典雅朴实的经文表现手法与叙述语言。纬书《河图》所具有的神话叙事模式、仙山仙境的描述、休咎之征的隐喻性思维,使它产生了与经之雅正不同的神、怪、奇、异的文学审美特点和情趣,具有了几分小说家言的特征。从其上承《山海经》的内容和思想,下启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的“奇异”来说,汉代纬书《河图》不自觉地参与了小说的发韧,是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0-120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先后盛行,且有并驾齐驱之势。究其思想而言,大致有佛教的地狱说、轮回说和业报说,道教的“三一为宗”说,“长视久生”说,二者对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2-122
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以其数量繁多,内容详实而为人所知,在英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世俗化倾向,具体体现为地府之官僚主义、人仙之美好愿望、志怪中的民俗、诗赋等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为时代背景和宗教因素两点。  相似文献   

9.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5,28(4):29-33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镜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在对此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辨清其源流,并得出结论:道教思想信仰赋予了镜母题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镜母题小说正是在宗教思想信仰的时时更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中国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典小说受佛教影响甚深,佛教的许多思想观念如轮回、报应、菩萨、地狱、天堂等不是通过佛典,而是通过小说、戏曲和说唱艺术等艺术形式灌输到中国广大民众中去。中国的儒家正统观念,向来视小说为道听途说,君子不为。因此小说在中国往往被当作“荒诞不经”而大受排挤。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小说却以其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人物栩栩如生等特点迎合了广大民众的口味,受到了男女老少的热烈欢迎和喜爱。自六朝志怪小说起,经唐人传奇,到宋人话本小说,小说逐步登上中国文学舞台,不仅开始与诗词分庭抗礼,而且日益占据文坛的中心。元明时期的章…  相似文献   

11.
元代神仙道化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兴盛是金元时期社会环境、宗教环境影响的产物,与全真教的兴盛有着直接关系。元代神仙道化戏从剧作内容、度世主角、度脱方式等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全真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张蕊青 《学海》2005,1(6):73-76
18世纪中国学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是“朴学”,也即考据学、“汉学”。而扬州学派学者治学的能“创”、能“通”之特点及成就,在朴学中尤为突出,对才学小说的影响也更为显著。乾嘉时期出现的才学小说具有明显的学术化倾向,小说成了音训考据、论文谈艺的载体。才学小说的学术化特征,突破了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中心的模式,打破了小说题材的界限,推进了小说各门类的合流。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的时代,小说还在从酝酿到萌芽中,他们都没有直接关于小说的论议,但是都有某些可以视为或引以为与小说相关的言论,通过后人的解释或者援引,对小说的产生和发展造成实际影响。这种影响大致有两个矛盾的方面:一是排斥、限制,二是保护和诱发。前者阻碍了小说特别是志怪小说等某些小说样式的萌芽,影响全社会形成鄙薄小说的观念和小说家为人所轻的处境及其自轻自贱的心态;后者主要是孔孟的某些言论被用作为小说辩护的理论依据,某些情况下也启发了小说家解放思想,创作了不少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4.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的虎故事的形成和传播,与故事发生地的动物崇拜有密切关系,故事的要件也遵循巫术思维的基本原则。虎在人形与兽形之间的自由幻化、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格特质,是以原始宗教动物崇拜“人虎同体”思维为基础的;以毛发、爪甲、衣物、鲜血等制作替罪物的观念,也是巫术的主要特点。虎故事的形成有一个民间传播的基础,从而也烙上了民间文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话题我国东晋初年干宝撰写的《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书收集了很多奇闻异事。其中关于“两性人”的记述就有六处。“闽中有徐登者,女子化为丈夫。”战国时期魏襄王五十三年,一个“女子化为丈夫,与妻生子。”公元前5年左右的西汉哀帝建平中,古  相似文献   

16.
唐代道教思想家杜光庭(850-933)的思想虽然是通过诠释老子之道而建构起来的,但他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中又将“道”推向了宗教化的道路。为了论证道教得道成仙信仰的真实性,杜光庭搜集民间与道门中流传的各种奇闻逸事编撰成了《录异记》。明人沈士龙认为,《录异记》“大都捃拾他说,间入神仙玄怪之事,用相证实”(《题〈录异记〉》,沈士龙、胡震亨辑《秘册汇函》)。由于《录异记》是通过记录人世间和自然界的种种神异玄怪之事来宣扬为善去恶、以求善报的思想,因此在文体上可以归属于道教志怪小说中的地理博物体小说,即以地理方位为基本…  相似文献   

17.
一、从志怪到传奇的嬗变 “传奇”这一名称始见于晚唐作家悲铏的《传奇》一书。宋代以后,文人们遂此以概称唐人小说。 在中国古代,向以“释经阐道”的诗文为正统文学,而“不本经传”的小说也就被排斥于大雅之堂门外。尽管如此,有唐一代积极从事传奇文学之创作者与日俱增。其中还有不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学家或诗人。尤其是到了中唐,传奇小说的创作更达到了繁荣的局面。从内容上看,中唐以后的传奇小说虽然涉及面极广,但基本上都与道教有一定的关联,具有浓厚的怪异色彩。之所以如此,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若追根  相似文献   

18.
经权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情小说有不少情节涉及到行权,其中最典型的模式是易装和改嫁。行权故事及言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强调情,重视情在婚姻中的作用;二是对生命的珍视,以生命为至上、以孝道为先、以后嗣为大;三是新型的贞节观。世情小说中的行权所体现的人本思想,与明清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陈绘 《中国宗教》2022,(9):84-85
明清时期,佛教道教皆通过与小说戏曲及其版画图像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当时宗教小说版画呈现出“宗教故事情节”与“宗教之物”双主题描绘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是明末宗教对社会“博物”风尚的迎合,也是明清时期中国佛教道教更加大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审美心理韩鑫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后代虽有继起而难以企及的高峰。书中多记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文人的遗闻铁事,展现了一幅幅魏晋时期士人的精神风貌。对这部小说的理解与评述,实际上是对魏晋志人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