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春期是性心理和性生理快速发育的时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系列的“麻烦”,作为父母,怎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这里有一位母亲的来信:“我儿子今年上高三了,成绩一直很不错,能保持在班上的前十名之内。孩子的父亲和我离婚已多年,孩子跟我一起生活。我曾告诉他,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争口起。可能是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吧,他的性格一直比较内向,尤其是从他上了高中以后,性格更孤独了,从学校回来以后也很少和我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当下,亲子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等电视剧,更是将“原生家庭”“鸡娃”“隔代教育”等关键词引爆。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不仅是我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焦虑。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老师,我在咨询室里见过了太多亲子冲突,也看到过许多家长因为亲子教育长吁短叹、束手无策。根据工作观察与实践经验,我认为,如果家长可以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做到“无条件”但“有边界”地爱孩子,就能有效规避许多雷区。  相似文献   

3.
离婚原因     
──“你为什么要与妻子离婚?” ——“因为她每天晚上要去酒吧。” —— “她爱酗酒,是吗?” ──“不,她总是到酒吧缠着我回家。”离婚原因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在“青春期”所呈现的不当言行真的是在某一天直接地呈现出来的吗?天天见面的父母是在毫无预警的情形之下突然发现从小自己养大的孩子改变这么多吗?如果父母回想孩子儿时的种种,一定不难发现青少年现在所呈现的不适当行为根本不是完全崭新的行为,应该早就有迹可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离婚不离家现象不再仅是电视小品或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事情。如《城市晚报》“离婚不离家”中的例(1):“王女士和她的丈夫,他们平静地吃了‘离婚饭’,照了“离婚照’,也让周围的朋友同事知道了他们离婚的实情。王女士与丈夫便分室而居,象朋友一样相敬如宾地生活在一起……”。例(2):“老曲在单位上放风说他已离婚了,但人们却没看出他有任何离了婚的迹象。他们决定离婚后暂不离家,表面上还维持家庭生活的原样,让孩子适应一段时间,再从长计议”。例(3):“市歌舞团青年舞蹈演员小A与丈夫离了婚,但从此以后,每当她丈夫从海南回来,就象没离婚时一样住在她家里,和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家庭别无二样”。这种离了婚不离家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各种议论:有的说,离  相似文献   

6.
渊声 《天风》2016,(9):64-64
问:我的孩子并不笨,性格也很开朗,但就是不爱做作业,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作为基督徒夫妇,我们也把此重担交托于主手中,但一见到孩子做作业时的那种厌烦情绪和拖拉作风就火上心头。我们该怎么办?一对基督徒夫妇:海钢、曼丽答:海钢、曼丽同道,你们好!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现在大多数父母把教育孩子视作头等大事,基督徒父母也一样。你们家孩子很聪明但不爱做作业,这确实令人焦虑,但好在你们有信仰。圣经说“不要忧虑”,  相似文献   

7.
成长中的孩子们,不要因为父母离婚就记恨其中的哪一位。其实父母的离婚并不意味着幸福的破灭,相反,破裂婚姻的解体才是另一份幸福的开始……一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找不到爸爸的笑容,只记得爸爸特别爱看报纸,真不知道那上面有什么东西能吸引他,让他坐在沙发上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有几次,我想找爸爸搭讪,但拨开报纸露出的那张严峻的脸,让我不敢开口,立刻躲得老远。7岁那年,我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会笑。妈妈苦笑着告诉我,说爸爸不幸福。当时,我就想,爸爸是因为不喜欢我而不开心吧?因为他对我从不像别人的爸爸对自己孩子那样呵护。后来,我从奶奶…  相似文献   

8.
离婚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离婚如何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1)离婚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关系的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变迁——从"严重影响说"到"有限影响说";(2)离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机制探讨:大量研究都证实父母冲突是比离婚本身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离婚前父母冲突会调节离婚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方向和大小,离婚后的父母冲突与父母共同养育会通过影响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行为进而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影响;(3)现有研究对实践工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别人喝彩。球员踢进一个好球,球迷会为他欢呼;演员演了一出好戏,影迷会为他鼓掌;孩子取得好成绩,会得到父母的夸奖。但,我的朋友.当你徘徊于成功者荣耀光环之外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为自己喝彩?  相似文献   

10.
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本研究以366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父母冲突频率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以及父母冲突时青少年行为反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父母冲突频率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生活满意度;(2)青少年的介入行为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回避行为则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3)在主张–回避的父母冲突场景中,青少年的回避行为在父母冲突频率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90%。  相似文献   

11.
很久很久以前并且忘记了是在哪儿,在我开始梦想写小说的时候我就听见有人说过;“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那时我年少幼稚不大听摸得这句话,心想可有人不是在生活中吗?“没有生活”是不是说没有出生或者已经妞世?那样的话当技是没法儿写作,可这还用说么?然而很多年过去了,这句近乎金科玉律的话我还是不大听得懂。到底什么叫“没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底是指什么?也许是,有些生活叫生活或叫“有生活”,有些生活不叫生活或者叫“没有生活”?如果是这样,如果生活…  相似文献   

12.
渊声 《天风》2014,(11):64-64
问:丈夫在我们孩子两岁时就执意与我离婚走了,剩下我们母女俩现在我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生活十分艰难。更难的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随着她的成长,我发现没有父亲的家庭教育有许多不足。对信仰、品格、学习、心理诸多方面的带领,我感到力不从心,我当怎么办?  相似文献   

13.
懂生活     
生活可不是一件活着活着就懂了的事情。我天天活在生活里,这不会错,可是有时候我会很迷茫:这样活着对不对?有没有更好的生活?既然我只能活在“当下”和“此刻”,如果我对“当下”和“此刻”不满意,是不是就意味着又白活了一段时光?谁又能在“此刻”改变此刻呢?  相似文献   

14.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15.
单渭祥 《天风》2023,(8):30-32
<正>教会内,有信徒与教内某人起了冲突,他认为既然冲突已经发生了,那就“走远一点”,采取“惹不起但躲得起”的态度,“反正一个礼拜就遇见一次,绕着走不就行了,如果绕不开就选择去别的教会做礼拜”......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冲突后的结果,远离窘境。还有姊妹曾对笔者说:“我爱教会,也爱牧者。可是,请别让我与有些信徒互动,因为我‘伤不起’......”笔者的回答是:“姊妹,对你的这类想法,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和同情,但我实在不能同意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成功人士的脑子里想些什么问题?究竟是什么驱使他们走向成功?为了寻找答案,我采访了一些全国顶尖的励志演讲家和有关成功方面畅销书的作者,他们一致认为下面七条是成功的关键。 勇于承担责任 成功人上拒绝被动的心态,他们不会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父母、政府或其他人身上。他们的信条是:“如果失败的话,我负责。” 他们意识到,当你抱怨某人或某物阻挡你成功的时候,你是在放弃属于你自己的权利,几乎是等于说:“你比我更能控制我的生活。” 想一想莱斯·布朗吧。他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孩童时就被贴上了“智力迟钝”的标签。他完全有…  相似文献   

17.
富贵之心     
从小我就比较好胜,但资质平庸,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取得第一。 父亲发现我总是郁郁寡欢,追问原因。我信任父亲,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不快乐告诉了他。父亲抚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而且你确实努力了。但是得不得第一又有什么关系呢?第三名也很好呀!”“什么呀?得第三,多丢人!”我还是哭丧着脸,心里很不理解父亲的话。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 案例1:我对“性”的好奇与想象.惹怒了爸爸 我的脑子很好,所有的亲成朋友都夸我聪明,我无论读书、做作业、温习功课等.都比别的同学快半拍.从小学到现在的初二.几乎每天考试都是班上的前三名,所以我父母对我的课余时间也放得很宽,而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每天在爸爸的书房里呆上一两个小时.这样的孩子有哪个家长会不放心呢?  相似文献   

19.
谈到孩子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Rudolf Derrick)曾说:“孩子需要成人的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般。”许多父母,教师也同意对孩子提供鼓励,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提出以下4点建议,供您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同胞冲突是指在一个完整的家庭中, 具有相同生身父母的两个或多个人在行为、目标或活动上所表达出的不相容, 其通常表现为争吵和敌对情绪以及相互间的攻击行为。父母干预同胞冲突的方式分为孩子中心策略、控制策略和不干预策略。家庭系统理论指出, 家庭是一个有等级结构的、动态的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子系统(包括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于这一理论, 探讨家庭子系统对同胞冲突的影响, 整合建构同胞冲突的理论假设模型, 以便从多路径的角度去分析同胞冲突的产生机制。未来的研究需要对同胞冲突及其相关概念进行区分或整合, 关注父母干预同胞冲突的方式的影响因素, 并且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同胞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