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主体性原则曾被人们长期曲解为主观性原则和精神自我表现、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的原则,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特别在德国古典哲学,主体只是被解说为精神主体,主体性原则当然也只能是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原则。但是,这决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的理由。相反,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人类进行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进一步和创造性发展的原则。那么,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内涵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是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宣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我们必须把它弄清楚。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要弄清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必须首先弄清楚其三个组成部分的出发点,然后才能得出总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问题,是哲学工作者熟知的问题。今天,是什么情况使得我们需要对它重新进行研究?作这种研究的必要性何在?其意义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国内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虽然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从总体上说来,这一问题的提出和展开,无疑是我们哲学上的一大收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考虑哲学原理教材体系改革的时候,我们自然不应忽视这一方面的现实,而应以科学的、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充分的总结和反映。因此,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框架和逻辑进程中准确、完整、深刻地把握住主体性问题的实质,从而真正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及其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我们思考的真正重点。由于确曾出现过盲目夸大或片面渲染“主体性”概念的倾向,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简单地怀疑、否定或贬低“主体性原则”的倾向,我们这样提出问题也就更有必要了。片面夸大或简单怀疑,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仅举下列  相似文献   

5.
有一些文章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而提出这个命题的同志又往往把问题归之为: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人的问题?人的问题究竟在马克思主义中占什么位置?并说: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强调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一个重要地位,而这个问题恰恰被我们忽视了。  相似文献   

6.
再释主体性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对改造世界所具意义的原则。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行动原则。旧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只是客体、客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客观性,则是包含对象世界的、主体的和主体活动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教育心理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国材 《心理科学》2006,29(3):729-732
全文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怎样研究中国教育心理学史?以便了解中国心理学史的对象与范围,目的与意义,指导思想、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吗?——和世诚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诚同志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唯物主义的原理吗?”一文,我最初在“光明日报”上读到时,就感到不能同意他的意见。现在“哲学研究”把这篇文章加以转载,希望大家讨论,我很赞同这种做法。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牵涉到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方面,还牵涉到对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认诚,大家来讨论一下,把它弄清楚,是有必要的。当然,在世诚同志看来,“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著作是一个早巳彻底解决了的问题,而且为哲学史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可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哲学史的事实又证明了什么呢?世诚同志却和我们有很不相同的了解。那  相似文献   

9.
关于历史上的哲学唯心主义评价问题的讨论,对于哲学史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正确地去了解历史上各种哲学理论的意义和作用,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真正弄清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为了正确评价历史上哲学唯心主义的作用,我们认为有必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党性?哲学的党性是否就是阶级性?唯心主义是否就等于反动?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后马克思主义?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的批判如何经得起详细审查?它在什么程度上为2l世纪提供了一种超越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理论和实践?存在于这些直截了当的问题背后的,是内容广泛、多种多样的献,这些献或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激进的解放派政治所作的贡献,或对这种贡献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主体性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什么是主体性、怎样规定主体性?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透过不同观点论者的论述,我们发现,观点的对立,反映了人们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上的对立。如果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可能有助于认清各种不同观点的实质;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上统一起来,可能有助于消除观点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学”已成为一个越来越常用的哲学范畴,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人学范畴?人学能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理论学科而存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人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基本内容,从而建立起它的理论体系。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的研究谈一点看法,以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文献中,人们把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分为四个原则,这就是: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劳动态度,以及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什么只有这四个原则?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有没有主次之分或次序排列?所有这些问题,在专业性的文献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有人把这些原则设想成一个带有等级差别的体系,有的则根本不承认有什么根本原则。就是在那些承认要有一个明确的根本原则作主导的  相似文献   

14.
郭齐勇 《孔子研究》2018,(6):157-158
中国传统哲学在20世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 20世纪中国学者是以怎样的方式解释中国传统哲学?其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实践表现了怎样的意义、特点与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在与外来哲学互动中如何保持自身的主体性?中国哲学未来究竟应呈现怎样的形态?……这些长期为学界所讨论而又所困扰的重大学术课题,李承贵教授新著《生生的传统--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所进行的探索性思考,或许有助于我们寻找答案。本人拜读之后,特提出如下几点感想与读者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良知”?人有“良知”吗?如果有,它又是怎样产生的?人的“良知”是否一样?“良知”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这是儒家“良知”理论所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有些也是我们今天应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国家层面的重大理论,一定是为国家根本长远利益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也不例外,它的出发点是国家根本长远利益,也就是包括不信仰宗教和信仰宗教的全体人民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指导思想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基本前提。在这一前提下,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什么?换言之,它的目的是什么?检验它正确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一直是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讨论的焦点性问题之一。此问题的讨论,首先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批判和反省。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主体性原则”的讨论,再到国内  相似文献   

18.
李德顺同志在《关于“主体性”研究的一点看法》(见《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中指出了“主体性”研究中的两种片面性——盲目夸大和简单否定“主体性”,并进而指出,“这两者之间有共同的理论根源,就是都未认真弄清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尤其是未弄清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应有的科学涵义和理论意义。”在我看来,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实质性的。理论意义姑且不论,弄清主体性的科学涵义,即弄清到底何谓主体性的问题确实是反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物质?它的构造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很早前就已经激动了人类的头脑。为了对周围世界产生一种正确的看法,为了知道周围世界的基础是什么以及如何去认识它,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就叫作哲学。然而,关于物质及其构造的问题不仅对哲学有意义,而且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也有意义。为了学会如何控制自然界中所发生的过程,就需要弄清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实践唯物主义是 2 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最强音 ,可以说 ,它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道绕不开的靓丽风景线 :赞成者肯定要以此为起点 ,反对者也必须从批判它开始。因此 ,回顾它的发展 ,反思它的问题 ,便成为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提。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就在于形形色色的实践唯物主义者突出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但问题是 ,什么是实践 ?为什么要突出实践 ,或凸显实践的意义或深义何在 ?对于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以往的讨论并没有给出明晰的回答。这恰恰是制约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