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在花  许燕 《心理科学》2003,26(2):236-239
采用问卷法对2-6年级学习困难儿童研究发现,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显著偏低,孤独感显著偏高;性别对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影响显著,孤独感受年龄影响显著,另外,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能够显著地负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降低孤独感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童年期儿童应对方式发展的成因,本研究以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素质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55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了2年追踪调查。考察了不同应对方式在学业困难情境和同伴冲突情境下的发展轨迹,以及特质性因素心理素质对于不同应对方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童年期儿童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学业困难和同伴冲突情境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而消极应对方式在学业和人际情境中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2)特质因素心理素质在不同的时间均可以显著预测童年期儿童的积极或消极应对方式。这说明童年期儿童应对方式的发展是情境因素和特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571名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儿童社会喜好、友谊质量、消极退缩、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检验了不同水平同伴关系变量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同伴关系(同伴接纳、友谊质量、社交自我知觉)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其中,处于同伴关系个体水平的社交自我知觉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其次分别为双向关系水平的友谊质量和群体接纳水平的同伴接纳,而处于人际交互水平的消极退缩在控制了其他水平同伴关系变量的影响下,并不能显著预测其孤独感体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针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找出相应的解决手段。方法:采用问卷测量法,选取初中生被试310名,运用UCLA孤独感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CSQ)进行施测。结果:1男性初中生较之女性初中生有较高的孤独感2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孤独感上有显著的差异,担任班委与非担任班委的初中生在求助和解决问题维度上有显著的差异3应对方式的各个维度均与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孤独感和求助、问题解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1),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4求助和问题解决对孤独感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之间关系研究为初中生孤独感的干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有效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同伴交往与孤独感:一项2年纵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提名法和问卷法对小学的3、4年级274名儿童进行两年追踪调查,采用交叉滞后设计,考察了同伴交往4个特征水平上的变量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1)自我报告的同伴交往变量——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之间的交叉滞后效应显著;而同伴评定的同伴交往变量——积极提名、消极提名、受同伴欺负、消极退缩与孤独感之间的交叉滞后效应不显著;另外,前测的互选朋友数能显著负向预测后测的孤独感,前测的孤独感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的互选朋友数。(2)在排除了早期其它变量的效应之后,积极提名分、消极提名分、受同伴欺负得分、消极退缩得分、互选朋友数在两年之间仍然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友谊质量和社交自我知觉以及孤独感则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童年中期社交退缩类型与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571名3-6年级的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童年中期儿童社交退缩类型、友谊和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社交退缩儿童的孤独感随年级的升高都是呈现的下降趋势,安静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低于活跃退缩型儿童。在互选朋友数量、友谊质量的陪伴和娱乐维度以及亲密与交流维度上不同社交退缩类型的儿童存在差异。友谊在活跃退缩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以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抑郁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小学3到4年级847名儿童进行了18个月的追踪研究,采用交叉滞后的研究设计,考察了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关系。结果表明:(1)同一时间点的友谊质量和抑郁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早期的友谊质量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抑郁,早期的抑郁也可以显著预测随后的友谊质量,且相对于友谊质量对抑郁的积极作用,抑郁对儿童友谊质量的瓦解作用更为突出;(3)童年中晚期友谊质量与抑郁的双向作用关系具有跨性别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和追踪设计,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初中三年期间698名青少年的友谊关系质量与社交焦虑的相互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初二到初三期间,青少年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初中三年期间,青少年社交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但友谊关系质量的冲突维度与社交焦虑的相互预测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青少年友谊关系的喜爱-满意维度与其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该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Loneliness is an emerging and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concer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for health disorders and even mortality.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coping strategies might be effective in alleviating feelings of loneliness.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elin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W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quantitative studies address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coping. Studies were included if loneliness and coping styles were measured with a validated scale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oth was assessed quantitatively. We searched Medline, Embase, PsycINFO, Cochrane Library, and CINAHL database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edefined i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Two independent reviewers performed the search, quality appraisal, and data extraction. Coping styles were subdivided according to problem-focused and emotion-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 We included twelve studies that measur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coping. Half of the studies had low risk of bias (n = 6), in the remaining six the risk of bias was moderate (n = 1) or high (n = 5). All studies that showed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coping consistently showed that problem-focused coping sty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levels of loneliness, and emotion-focused coping styles with higher levels of lonelines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earning how to use problem-focused coping strategies could b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loneliness. This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Trials should report changes is coping and changes in loneliness and also include multivariate models that investigate if changes in coping contributed to changes in loneliness. Furthermore, further research should explore the role of different subgroups (e.g. older people), and the role of different types of loneliness as these can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loneliness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湖北省一所初级中学二年级青少年进行了一个学年的纵向追踪研究,使用Bjorkquist等人编制的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以及Parker和Asher编制的友谊质量问卷(FQQ)测查青少年的身体攻击和友谊质量。然后采用二元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在一个学年中的攻击行为与友谊质量(总问卷及分问卷得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前测"肯定与关心"得分后,身体攻击显著地负向预测了"肯定与关心"得分。在控制了前测的"冲突解决策略"得分后,攻击行为边缘显著地预测了后测的"冲突解决策略"得分。同时发现,后测"身体攻击"和"冲突与背叛"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冬梅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6,29(1):194-197
在一年期间追踪调查了412名3、4、5年级儿童,探讨了同伴关系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男孩而言,友谊质量上升,1年后测得的孤独感显著降低;友谊质量下降,1年后测得的孤独感显著增强。对于女孩而言,社交自我知觉下降,其1年后的孤独感显著增强;社交自我知觉稳定组的孤独感显著降低,社交自我知觉上升组的孤独感最低。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因性别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