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鲁非 《思维与智慧》2023,(24):18-19
<正>书法教育自古有之,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开始即有明确的书法教育记载,如在《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的记录“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实这里的“书”也就是指书法教育。历朝历代对书法的教育都尤其重视,并且都作为单独的学科去发展。  相似文献   

2.
六艺与六经的关系,乃课程与课本的关系,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六艺除了六经还包括解释六经的传.经之得名,乃对传而言,并非推崇六艺的产物.六艺是从课程的角度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总称,六经是从课本的角度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总称.汉朝人在使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概念的时候,有时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的,有时是从课本的角度出发的.至于六艺为何会出现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两种不同说法,则与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场变革有关.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千古推崇的教育家.他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育传统,对"六艺"教育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发掘和革新,赋予"六艺"新的时代精;将符合儒家之理的"六艺",视为教育的特殊方式,将礼、乐、射、御、书、数作为自己实行教育的科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而又成熟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风格.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面临全面转型。在新的知识分类和学科规制中,《诗》学被摒出哲学门外、划归文学门类,独马一浮明确地把《诗》学置于六艺之学最为本始、最为枢要的位置,认为“诗”是六艺之本、六艺之总、六艺之先,并第一次系统性提出“诗教主仁”“以诗说理(以诗说法)”“以感为体”等命题,阐发了《诗》学的本体、功用和从体起用的内在原理,揭示了《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地位,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曲阜虽然有"孔子六艺城",然而其设计旨在发展观光旅游业,历史文化则居于其次,因此要真正传播孔子的六艺文化深刻内涵,培养术德兼修之君子,乃至于教导民众进入神圣空间应有之礼仪,仍须依靠孔庙之特殊文化空间。台北孔庙推出六艺体验区等再生计划,不但活化了原先古老刻板之形象,也使孔子变得更加可亲可近,提升了其在民众心目中之重要地位。曲阜孔庙如能善加利用该地与孔子之亲密关系,规划能发挥孔子六艺之教的体验区,将极有助于仁人君子之养成,朝着真正的"首善之区"迈进。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马一浮向来因"六艺论"而颇受关注。在"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纲领下,他以人的道德本性为前提,以六艺与性德的根本关联为基础,试图取消古今中西的一切学术分科,以六艺为标准重建包含人类一切学术形态的学术体系。六艺论的理论目的,是要去除对本民族文化的偏见,使学者自觉承续民族文化的命脉,并以凸显价值理性的六艺之学对治工具理性主宰的现代学术,希望用六艺引领人类文化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从证成六艺之人的目的出发,辨析了具体艺术和六艺之道的关系,强调了将六艺之道作为艺术理念渗透在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学原则及其实践中,并就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主要艺术形式的美育功能作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是视觉艺术活动的一部分。大学美术教育及教学实践应在制订教学计划之初,打破专业美术各自为战的壁垒以及所谓的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开展交叉式、互补式的教学模式,多植入其他人文学科知识,尽而充实大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容量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并未独立而是内含于"六艺"(或"乐")的教育之中,其美术教育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尚礼好古"为原则,追求完美的人格"成人",技艺在其次,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说。美术教育只是佟德"成人"的手段,这种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0.
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直以为,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所谓“六艺”,就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六经”称谓至迟流行于战国中后期,而“六艺”称谓却只是在《吕氏春秋》中才偶尔使用,流行起来更是在汉初以后。随着“六艺”称谓的流行,汉初儒者开始以“六艺”称“六经”。汉儒将先秦“六经”改称为“六艺”,并非出于学科规范考虑,而是服务于其变“经”为“艺”、变“学”为“术”的学术转向。而这一转向之所以发生,又是因为汉初儒者有争取立儒学为国家惟一官方哲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1.
六艺、六经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艺与其说是君子应有的六种最基本的才能 ,不如说是激发学子进入构成状态并保持其中的方式 ,是开启仁慧进入中道之几微。而孔子以六经教人则是通过学习传统以开启慧根 ,将实践理性植根于历史之中。二者都不离养诚 ,都应深契于人的性情之中。但六艺、六经作为素质教育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毕竟不同 ,前者最终是将教育作为道德手段 ,只能走向教化 ;后者说到底是要培养自由人格 ,趋向启蒙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作为"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易学研究在马一浮先生的学术研究中无疑具有着"本体论"地位和作用,它所体现的"心之本体",不仅是"六艺"所自出的本原,也是"六艺之学"共同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美育早就存在东西方古代的教育之中,比如中国先秦时代的孔子就以包含有大量美育因素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学生,与之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论述儿童教育时,也强调要结合音乐、史诗对儿童心灵施加影响,实际上讲的也是儿童的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14.
<物不迁论>之主旨非言物性,乃言动静关系,物不迁义含俗谛义、真谛义双重论旨.以俗谛义解之,物不迁义乃以俗谛破俗谛,重在破执;以真谛义解之,则有"立"之意义,立万法假有性空、动静皆空义,契合般若空观.此二义前者为明为显,文之所重;后者为暗为隐,隐而未发.以此双重论旨解之,则对物不迁义之聚讼纷争及澄观、镇澄所提诘难皆可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传统课程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由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延展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实现。针对现代教育实现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目的在于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整合三维教学目标要求,增加教学层次性,推动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中的均衡实现。  相似文献   

16.
服装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和装饰审美。打造传统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设计+文化+技艺"的新型高层次服装设计人才。以"立足当代之生活,融合当代之审美,做有民族情怀的设计,做有文化滋养的创新"为导向,以"技艺传承、文化积淀、设计创新"为内容,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培养服饰传承与设计创新人才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 “御”是孔子教育弟子的“六艺”之一,可与“札”、“乐”相提并论,但后人却常常不解“御”的重要性。司马迁为孔子作《世家》,谈及“六艺”时便省略了“御”。本文试图根据先秦史料,对古代的“御”作一系统解说。  相似文献   

18.
马一浮一生将发明自性视作为学宗旨,以阐明儒家六艺之教统摄一切学术。他所说六艺者,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他认为,六艺之教,莫急于礼,礼主于义,以敬为本,礼以导行,循理践形,制度文为,皆在于礼;礼乐之源,本于孝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以道和,法界一性。马一浮论儒家礼乐教之大义既明,近代以来"礼教吃人"等对于儒学的偏见自会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9.
武树臣 《孔子研究》2024,(1):72-85+158
“儒者柔也”是古人对儒字最经典的注释。“柔”的古字是“揉”“扰”“犪”,本义为“驯扰”即教育约束。“驯扰”是游牧时代先民驯服动物的经验总结。“柔远能迩”体现了远古先民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传统理念。“多需”和“多胥”是殷商的礼乐之师,其职能是通过教授诗歌音乐舞蹈来实行教化。他们与周之乐官“大胥”“小胥”有传承关系。殷亡周衰,礼乐之师失去俸禄而散落民间,仍以相礼和传授礼乐知识为生。孔子的贡献是通过民间教育,传授《诗》《书》《礼》《乐》等三代经典,使儒者从相礼训俗之师演变为六艺传经之师。儒家至此问世。  相似文献   

20.
"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后世通常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成熟,可以视为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孔子的仁学思想源远流长,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精髓,探讨仁学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施教者革新教学提供方法指引,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求知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