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患者(或其家属)的问卷调查,系统地了解患者对医师职业素养要求的认知情况,结果表明,职业责任感是目前患者对医师职业素养的首要诉求,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是医学专业精神的核心.医师职业精神建设的重点应当适时转移.  相似文献   

2.
如何面对患者的知情不同意,是医师尊重病人自主权时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也是医师履行职业责任不可回避的事实.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对目前我国病人及家属知情不同意的现状,知情不同意的类型、原因以及医师面对病人的知情不同意时容易走进的误区,正确处理知情不同意的意义做了分析和讨论,以便为维护患者的利益,减少医惠冲突,完善医师专业精神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对医学生教育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调查8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中"医生职业价值"、"医生职业的忠诚度"、"医师精神培育方式"三个方面的认知情况,发现医学生的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有待提高、医学生的职业忠诚度仍需不断提高、医学生比较认可学校的医师职业精神培育方式。最后,在培育医学职业精神视角下,提出坚定医学生人文核心价值观教育、巩固医学生职业理念、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三个路径,从而提高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本研究调查了四川大学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中的“伦理修养”(“保密与尊重”和“知情同意”)和“医师责任”两方面的认知,并将其与患者认知进行比较。笔者分析了医学生和患者认知差异,并对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的认识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未能发自内心地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最重视的仍然是临床技能的提高。研究提示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教育需要增强感染力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5.
一个具有良好医师专业精神的医生,实际上也应当是患者心目中的理想医生.为了了解医生对自身专业精神素质的要求与患者对医师的期盼是否一致,医生的努力是否是患者所希望得到的,本调查在问卷中,以"您心目中的理想医生"为题,设计了6个问题19个选项,在此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患者对医疗差错的认知以及对医师告知医疗差错的态度和评价.结果发现,大多数患者对医师告知医疗差错有强烈的要求,但认为其合理要求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大部分患者表示,如果医师主动告知医疗差错有可能会原谅医生,但医师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过多考虑和专业精神的缺乏往往不能主动揭露差错.建议通过推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规范医疗责任保险、加强风险意识宣传、开展告知技能培训以及专业精神教育,以促进医师正确对待医疗差错,实施诚信医疗,维护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传统的医师职业精神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以新疆某医院医师作为调查对象,对医师队伍职业道德行为及职业精神知晓率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院大部分医师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身份的患者;当个人私事与处理患者二者发生冲突时,部分医师对发扬无私奉献精神持保留态度;此外,医师以病情轻重收治患者现象在该院比较普遍。在此背景下,医师职业精神培养途径亟待重建,一方面是尽量减轻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降低职业倦怠和职业精神退化;另一方面是探索新形势下医师职业精神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调查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患者的就医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医师的期盼比过去增多,特别是对自主权、保密、医疗公正、医疗费用、尊重人格等有明确的诉求,医患间在对待医师专业精神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患者人群对医师执业精神的认同也有不同.医师执业精神的建设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医师职业精神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对传统医师职业精神提出了挑战,并催生了数字职业精神的概念。从精神科医生的隐私权、患者的隐私权、以患者为目标的互联网搜索和心理治疗中互联网技术滥用四个层面列举了互联网技术对医师职业精神的伦理挑战,并从法律和行业规范、数字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以及维护医师数字职业精神的具体建议三个方面提出应对思路和策略,以期为精神科医生应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伦理冲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急诊急救越来越高的要求,急诊医学和急诊医生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然而,当前国内急诊医师却人文素养普遍薄弱,一方面,种种言行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引发社会与患者的极大不满;另一方面,急诊医生也在高压工作状态下身心俱疲满腹委屈,丧失了从事急诊事业的内在动力和职业成就感.笔者认为急诊医师人文素养薄弱根源在于人文积淀不足.人文素养对急诊医师提高综合素质必不可少,是急诊医师自觉奉献于急诊事业的动力源泉,是急诊医师与患者进行良好有效沟通的前提,因此要高度重视急诊医师人文素养.提高急诊医师人文素养要外部引导与自身积累并重.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包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阿拉伯国家和马来西亚等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医师职业精神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本土化过程中对医师职业精神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并从亚洲国家与西方医疗体制的差异、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对医师职业精神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以及医学生教育培养和评价体系设计的角度,分析了造成亚洲各国与欧美国家医师职业精神发展水平和认知差异的原因,为亚洲各国提升和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医师职业精神框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精神科医师特殊干涉权,因精神科领域医疗活动的行为、对象及医师权利具有特殊性,同时符合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这也是医师自主权的合理运用,因此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干涉权由于经常被扩张化而侵犯了患者的利益.由此提出干涉权必须坚持人道主义精神的、坚持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以及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论述医师职业精神的特征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分析当前影响医师职业精神构建所需的诸如社会、环境、法律等外部环境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得出结论为:构建医师职业精神,仅靠医师群体的自律和行业自省,而忽视社会、体制和法律等外部环境对其影响作用和保障作用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社会、法律、医院以及医师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患者(或其家属)问卷调查,以六个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对不同类别地区、同一类别的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城乡以及不同收入的人群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医疗服务满意度、医生的首位利益医生的可信度、医惠诚信下降原因及医疗纠纷的责任以不同地区、城乡及收入不同,均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这些特点也反映了医师专业精神存在的具体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第二次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商定,为了促进医师职业精神研究的深入,推动医师职业精神的建设,启动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并制定了“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包括大样本的人群调查,即医师和患者两个人群的问卷调查;中美两国职业精神的历史比较;职业精神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医患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6.
调查四川大学医学生对医师职业精神中“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和医疗风险”、“医院管理和利益冲突”三方面的认知,并与患者认知比较,了解不同层次医学生的职业精神认知现状,以及与患者的差异.结果显示,医学生和患者在上述三方面总体认知相近.  相似文献   

17.
由哥伦比亚大学医学职业研究所(IMAP)和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分会主办、上海医学伦理学会协办的“中美医师职业精神高层研讨会”,于2006年11月3日至4日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及国内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前,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学者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伦理学研究室及相关学校的学者先后在我国的北京、西安、济南、上海就医学的职业精神的情况进行了考察,为这次会议作了必要的准备。提交此次会议的30多篇论文,分别从医学职业精神的涵义、医患关系和谐化、利益冲突、行业管理和自律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学者的发言一致认为,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医师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忠诚,它是医师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医师的职业精神要求医师至始至终都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8.
维护"患者的最佳利益"是当代医疗决策的伦理要求.但是,通过对"患者最佳利益"的综合分析发现,建立在尊重个-人权利基础之上的"患者最佳利益"将患者的个人决策置于医生的专业判断之上,呈现出与传统医学伦理观念相背离的状态.不过,"患者最佳利益"是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实现的操作性的.基于患者的心智和理性状态的不同,提出不同的判断标准,并设想了与之配套的一些程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外关于医师职业精神尚未有一个准确的、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其研究也面临诸如医学价值道德观念等问题.医师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研究较少,且只在宏观上提出了建设意见,未涉及微观措施.医师职业精神的测量与评估也较为困难,国内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医师职业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医疗体制下医学在校教育、住院医生培养、医疗卫生管理中必须关注的内容。目前国外对医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的改革,更需要相应评估机制的建立。本文对国外医师执业素养评估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国内医学教育建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公认度的测评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