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和奎因都鄙视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思辨,并且都花大力气批评传统的哲学概念和理论。但是他们在此批评之后继续从事哲学的路径是不同的。维特根斯坦把哲学等同于对传统哲学思维的批判,并且仅此而已。奎因则通过把哲学问题重塑为科学问题来尽其所能地挽救以往的哲学,并且对他重塑之后的问题做出回答。与人们对维特根斯坦和奎因的通常看法相反,我认为他们从事的哲学研究是互补的、并不是不兼容的。他们只是在表面上看是对立的;而实际上赞同其一方并不意味着拒绝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1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分析哲学思潮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大多数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前后哲学是截然不同的,但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却始终一致。其首要问题是一个划界的问题——和他的哲学划界的格式一样——为美学中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出界限,如果将其表述得更具美学特征,则是在可批评的和不可批评的之间划界。在维特根斯坦看来,那些不可说的也即神秘的东西便是“界限”,它之所以是界限在于它给予了全部可能性而不是一种被给予的可能性。这种界限至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形式”(Logical form),逻辑形式使得世界这样存在着和这样被表述着;另一种是伦理  相似文献   

3.
A.J.肯尼把维特根斯坦称作“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G.H.冯·赖特认为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J.N.芬德雷虽然反对维特根斯坦的观点,但也把他说成是一位“有重大影响和独创见解的思想家……思想深奥……才华横溢”。类似的说法在论述维特根斯坦的文献中比比皆是。 任何一个人读到这类高度评价,自然都会以为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实际并非如此。为说明这一点,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指出:在维特根斯坦生前和死后,除了他的少数学生所做的工作外,哲学界的大部分活动恰恰是维特根斯坦著作所贬斥的东西,也就是说,哲学家进行系统研究的正是那些他所说的在人们充分注意语言之后就会消失的“哲学问题”。事实上近年来大多数当代分析哲学家根本不同意这种主张。实践表明,他们完全没有接受维特根斯坦的看法。弗雷格和罗素的哲学遗产对他们所起的作用超过了他的影响。因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他们仍然属于维特根斯坦力图否定的哲学传统主流。这对了解维特根斯坦在当代哲学中所占的地位是件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在前面各章已经看到,他对哲学传统的否定就表现在他对该传统所指定和界定的哲学问题的否定上。除了他自己的学生,  相似文献   

4.
所谓后哲学,也就是元哲学(metaphilosophy),是指超越于哲学之上对哲学的一种理解。依我之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难点就在于其独特的哲学观,也就是其对“哲学”概念的元理解(即后哲学)。导致我们对维氏哲学认识混乱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们在对哲学家的思想进行理解时,时常凭籍以往形式的某种哲学观,而大多忽略了哲学家本人的“哲学”概念的特殊理解。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英国流行的见解是,哲学家应当研究日常语言的运用情况,这种见解主要以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为依据。摩尔的为常识辩护的做法达到这样一个结论,即哲学在于作意义的分析。维特根斯坦在他的后期著作里坚持说,哲学问题之所以发生乃是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语言逻辑的误解。例如,我们相信有内心过程,而实际上这种过程并不存在。维特根斯坦的学生J.魏斯多姆,则强调哲学怀疑的神经病性质。反对内心过程说的斗争由反对笛卡儿的二元论的莱伊继承下去。纯粹的日常语言学派的领袖是J.L.奥斯丁,他特别充分地说明了人们由之而约束自己的字眼的用法。其实,这个学派还是在研究语言的非叙述式的运用之中获得了它的最好成就。仍然留下许多哲学问题,好象不是这个学派所提供的技术能够解决的。  相似文献   

6.
维特根斯坦的某些深刻的思想,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他对先验问题(transcendental prob-lem)的看法就是其中之一。维特根斯坦常被混同为逻辑实证主义者,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不理解他对先验问题的深刻见解。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先验的问题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问题,因为它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被经验证伪,不符合逻辑实证主义的意义标准,从而拒斥它。维特根斯坦同样认为,先验的问题既不能被经验证实,也不能被经验证伪,它既不像经验命题那样具有经验意义,也不像分析命题那样具有逻辑意义,但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有其不可取消的地位和价值。在维…  相似文献   

7.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8.
欣提卡主张,前期维特根斯坦的指称观与新指称理论高度相似,进而暗示新指称理论存在着重要理论缺陷。通过批判性地考察维特根斯坦前后期的指称观和分析《逻辑哲学论》中的名称和对象之关系,本文指出前期维特根斯坦与新指称理论迥然有别,从而对欣提卡的哲学问题给出了答复。通过对《哲学研究》中关于直接指称表达式讨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指示词和专名的性质作出了区分,其指称关系主张具有消去论特征。本文还进一步批评了那种认为后期维特根斯坦是指称的描述主义者的流行观点,并指出语境原则是贯穿前后期维特根斯坦指称论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颜色问题的关注贯穿维特根斯坦整个思想发展的过程,但在其学术研究的不同阶段,他对颜色问题的讨论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侧重。在早期的《逻辑哲学论》中,他将颜色问题作为逻辑结构讨论的一种方式,而在中期思想中则是将颜色作为命题表达方式的一种例证。到了后期,讨论的主要目的转变为澄清我们对颜色词的使用。虽然维特根斯坦对颜色问题有着大量论述,但他并没有提出一种颜色理论,而只是在讨论颜色词的不同用法。对颜色词用法的讨论构成其后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正象人们很难用一种传统哲学的模式来规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而又不能不研究他的哲学思想一样,我们也很难以传统伦理学的眼光来忖度他的伦理学,更没有理由忽视对他的伦理思想的研究。确乎,严格地说来,维特根斯坦并非一位地道的伦理学家。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维特根斯坦特有前理论思维品格和思想表达方式,决定了他的伦理学见解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分析哲学和传统如果一个科学分支发生了革命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必须描述这一专业的演变史。H.赖辛巴赫(Hans Reichenbach)《科学哲学的兴起》一书(1951年英文版)就为分析哲学作过这样的描述。赖辛巴赫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那些因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式及其结果而产生的问题。他这样勾勒《科学哲学的兴起》的目的:“本书认为,哲学思辨是一个过渡阶段,它只产生于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是一个具有逻辑手段来解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对“伽利略科学”的议论(载于其《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一书1970年英文翻译版)常以其幼稚的工具主义态度和对科学抱有的敌意而遭到摈弃。由于他对科学理想化的误解,由于他将生活世界当作一种专用的概念构架,以及由于他否认科学在原则上能够完全描述世界(因为普通的前科学概念是不可替换的),他受到了公开的批评。本文中我要阐明胡塞尔关于实在论的主张,并运用这种主张说明前两种批评是立足于曲解。第三种批评应予采纳,不过,这种批评与胡塞尔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即议论事物的现象是重要的,但是经验科学却难以彻底了解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逻辑哲学论》虽然注家甚多,此书对于概率和归纳问题的零星讨论却一直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而本文则试图对这些讨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本人试图揭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与他的整个逻辑原子论架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他是如何通过“真值根据”这个概念而将日常语言中的概率表述全部还原为真值函项理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说明为何他的这种概率理论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将讨论维氏将归纳问题和概率问题相互分离的“分离策略”,并尝试重构出他提出该策略的隐蔽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为这个策略本身提供一些辩护和批评。笔者认为,早期维氏虽然正确地看到了“思维经济原则”对于归纳推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并看到了该原则本身是无法被还原为逻辑真理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该原则本身可能是一切具有一定智能水准的问题解决系统所必须依赖的问题解决策略。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心理学”和“逻辑”所作的简单的二分法阻止了他更为深入地对智能系统的普遍问题解决逻辑作出探究,尽管这种研究的确是可以相容于他的前述“分离策略”的。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早期维氏的概率理论的科学价值相当有限;与之相比较,他的归纳观却可能已指出了如何揭示智能系统的普遍认知机制的正确道路,尽管他在《逻辑哲学论》阶段还缺乏对于这条道路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题:“世界是事实的总和”(维特根斯坦,1.1。下引只注序号)①;得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7);而他在论述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世界———事实———思想———句子———真值函项———句子的普遍形式(参见王路)②。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解释,世界是由事实构成的,而语言是由句子构成的。语言与世界相对应,句子与事实相对应,句子之间的关系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相对应。句子之间有逻辑关系,维特根斯坦揭示了这种关系,同时说明它们在世界中是可显示的,却不是可说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将着眼点主要落于欣蒂卡关于哲学是什么和哲学做什么的总体概念,以及哲学史与哲学实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这个棘手的问题;同时更加详细地审视他对于20世纪的某些哲学运动,尤其是解释学、现象学,以及逻辑实证主义的描述。在回应欣蒂卡对专业哲学危机——无论就其总体的方法论而言还是就其自我意象而言——的评估时,作者认为,他所描述的分裂和碎化境况或许在实践哲学领域更加明显可见。作者赞同欣蒂卡的担忧,即强调哲学的应用(比如"应用伦理学")可能会脱离哲学的核心事业。作者认为,20世纪哲学是在康德和先验哲学的阴影下发展的。我们继续生活在关键性的转折中。但是,我们也生活在尤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开启的概念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只不过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和许多我们所有人都感兴趣的语言游戏。多元主义是一个新的哲学所予,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必须适应新的景观。作者指出,重要的是要承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的全球性质。如果我们不接受那种认为哲学严格地来讲是指希腊哲学的观点,那么哲学在不同的国家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我们需要考虑其他文化的智慧传统并且反思我们自己的文化的智慧传统。对于哲学的下一个巨大挑战会成为真正国际性的;这将涉及大量的解释学挑战。虽然西方科学目前是一种全球现象,但是不同的文化显然仍旧具有截然不同的和适应力很强的知识体系和进路,需要加以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这是哲学的真正未来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1976年《哲学家的争论》丛书上,首次发表了福格林(Fogelin)的《维特根斯坦》。第二版(1987年,共255页)很明显有两处较大的改动。福格林重新精工细作了有关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关键性论证的形式和要义,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逻辑哲学论》中逻辑部分,以及有关“私人专用语言的论证”和“遵循一种规则”这两章进行了批评。根据《前言》所说,福格林做这些修改是“为了简明”,为了答复批评,特别是为了答复那些来自维护《逻辑哲学论》的逻辑学家们的批评。  相似文献   

17.
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怡 《哲学研究》2012,(7):46-49,57,128
<正>近些年来,国内外哲学界在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中,逐渐关注到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法",特别是试图从当代哲学的视角解读他的语法概念的思想内容。(Forster;陈嘉映;韩林合,第11章)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维特根斯坦对"语法"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严格,而如何理解其"哲学语法"概念,实际上意味着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相似文献   

18.
这是维特根斯坦与他的学生和朋友R.里斯之间的哲学谈话记录(1937—1945)的第一部分。维特根斯坦在其中表达了许多重要思想,一些思想在其他地方没有专门展开讨论过,比如解释、伦理学、矛盾、心理分析、颜色、宗教、概念、分类、看作、进化、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由意志等。维特根斯坦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延续着他一贯的表达风格,往往以问题或自问自答的方式显示他的主要思想观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涉及到他对日常经验和日常语言使用的理解,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9.
田园  刘可欣 《现代哲学》2002,1(2):113-120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转变的原因是语言观的变化。本文结合维特根斯坦跨越两种哲学传统的背景,认为哲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前期本体论的内在缺陷而导致的本体论变化,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本体论只局限于可说的“世界”,而不可说的神秘之物则被排除在世界之外,这与维特根斯坦珍视神秘之物的初衷相悖,这种内在矛盾促成了前期本体论向后期本体论的转变,这一转变的重大意义在于后期本体论消泯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界限,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今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愈益突出了。有人认为,现今科学哲学的特征就在于它转向了自然主义。一、现象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包括自然化(或自然主义化)科学哲学和部分自然化(或自然主义化)认识论。前者试图把科学认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后者则试图把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