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4,(5):75-80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人物视角下外部客观世界以及人物内心世界两方面的刻画是极其成功的,尽显其"艺术至上"的创作理念。小说原作中的上述特点在李健吾的译作中得到近乎完美的再现。本文以李健吾的翻译观、艺术观为阐释依据,结合他对福氏艺术理念的不俗把握,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不同汉译本的比较,试图展示李健吾译本对原作两大特色的成功诠释,探讨其译作的经典之处,进而指出译者与作者艺术理念与审美追求的契合在翻译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颇有造诣的翻译家,冰心翻译了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几十年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的原因不仅因为<吉檀迦利>本身是一部伟大的散文诗集,而且在于冰心按照"顺、真、美"的原则创造出了一部杰出的译文作品.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6):168-173
《乐记》为先秦儒家论乐的集成之作,其中探讨的"以乐象德"的伦理哲学对后世文艺理论的衍生与社会道德教化理论的塑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雅各英译《乐记》秉承直译原则,释译结合,力图兼顾顺畅与达意并取得良好效果。然而其中对"象德说"相关元素的阐释与翻译却与原文相异,并与译文文内逻辑不符。本文从理雅各本人所秉持的阐释观入手,以阐释的多元性与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为考量对象,探索确立文本相对意义且于翻译中实现有效阐释的途径,并提出以连贯、互文、语境为考量效度确保译文阐释的信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论美》(Of Beauty)的两个译本,即王佐良的译本和曹明伦译本为赏析对象,结合原文的风格,赏析两位译者译文的风格异同、翻译手法、遣词造句和表达方式,探究其中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6.
蒲乐道《易经》英译本是自理雅各和卫礼贤-贝恩斯以来《易经》英译本的代表作之一。蒲译本在《易经》英译史上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符用学层面,对原文的不当改动、断辞译文混乱等;符义学层面,英译与原文诠释框架不一、用后起概念解释先前词语、不合原文化事实、译文内部义理框架缺乏连贯等;符形学层面,对原文形式特征再现不够、译文平面化、冲淡化等。另外,该译本未能吸收《易经》研究的新成果,也存在相当数量的责任性误译。学界应加强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易经》英译本的翻译批评,将描述性和规定性模式结合起来,以较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从徐梵澄先生年轻时的木刻,到中年时的中国画论评介,再到壮年时的阿罗频多《社会进化论》的翻译,后到老年时的罗丹雕塑艺术之鉴赏,可见有一条艺术观的隐然线索,即他从"舍貌取神"和"气韵生动"的追求,引伸至"灵感之明"和"情心之诚"的把握,确已入乎了精神哲学的畛域。在"超心思知觉性"中,"美"与"真""善"为一体为光明,于韦檀多哲学则属"阿难陀"(福乐)之境;在"心思知觉性"(理智)中,"美"为一纯形式的大观,属"向上大过程的一个侧面";在"下心思知觉性"(本能)中,"美"为"生气""生命力"。这三境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知觉性"之贯通。"心思知觉性"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必要的中介,于上它接受"灵感",于下它净化"生气",从之使吾人的鉴赏力在有限的自体内达求超上的主观之"明"。这"明"亦是"普遍的历史的观念"(康德),即"辩证直觉之具体解悟"(牟宗三),它可以把知觉性发舒到前方,而前方的事件则是人们的"未来记忆",这就是天人师或圣人们的先"知"先"觉"之"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在我们眼里,这"艺术的人格与能力",属于"超上之美"的境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四种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结合国内一些学者的评论,对《道德经》第一章翻译的得失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翻译和评价《道德经》译文首先应采取谨慎求证的方法理解上古汉语撰写的原文,以准确传达原文思想内容为首要目的。在原文意义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发挥译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姚洁 《美与时代》2005,(11):93-94
体育舞蹈也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一项融音乐美、舞蹈美、服装美、风度美、体态美于一体的竞技运动,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参与可能,被认为是一种"真正的艺术"(1).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竞赛项目,分摩登舞、拉丁舞.其中摩登舞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每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风格.它们都是根据本舞种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组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体育舞蹈在运动中所呈现出的肢体语言与表达思想的最完美的统一,是其它运动项目所无法比拟的.它综合了形体艺术、造型艺术、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技巧融合,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姿和变幻万千的美妙画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11.
包智敏 《天风》2009,(5):26-28
今天我们手中的圣经是1919年出版的,称为"和合本"(UNION VERSION).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综合和吸收了当时已经翻译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多为文言文和地方方言译本).基本上按照1885年出版的圣经英文修订版(RV)为蓝本翻译的,而圣经英文修订版又是在圣经英语钦定本(又称雅各王版KJV)基础上修订的,同时,和合本圣经还是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专家联合参与的一项工程,故称为"和合",即"联合"之意.这项翻译工程浩大,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共同翻译联合圣经译本,到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至全部完成定稿,并于1919年全书出版,历时达29年之久.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教会而言,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正在推广的白话文而言,也是一件大事,曾获得"白话文先驱"的美誉.译经委员会把"信、达、雅"作为经文的翻译原则贯彻始终,使和合本圣经既通俗流畅,又有庄重的语感之美,成为今天全球华人基督教广泛使用的译本.目前虽有多个中文圣经译本问世,但和合本圣经的地位无法代替.我们为之感谢神,这一切都是在圣灵的引导带领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路 《世界哲学》2012,(4):149-160
本文借回应王晓朝教授的批评,进一步讨论应该如何理解being及其相关概念。本文指出,"风是冷的"中没有"存在"一词,无法说明"(人)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但这不是柏拉图的问题,而是中译文造成的。若是翻译为"(人)是是的事物是的尺度"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外国学者谈希腊文einai的exist含义是有条件限定的,比如"在没有谓项使用时",而且,尽管谈论einai的exist含义,他们在翻译中却往往采用being一词,而不用exist。这里涉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应该认真对待。引用外文文献支持,应该如实客观,不能对这些内容不做介绍,就简单地说西方学者按照"存在"(exist)去理解einai,更不能断言他们把einai翻译为"存在"(exist)。讨论问题,不应该预设假前提。因为这样一来,推论固然符合逻辑,却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声乐艺术是最易触动人的情感的一门艺术,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声乐艺术的美学规律,把精妙绝伦的演唱技巧完全融于丰富的音乐表现中,在忠实于原作精神的同时,充分发挥独创个性,牢牢把握作品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力求演唱的作品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王丽 《美与时代》2007,(1):113-11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它在语义和句法的层面都有体现.模糊性在诗歌中的表现尤为明显.模糊性使诗歌用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意义,增加了诗歌蕴含的信息量,有利于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但同时也为翻译增加了难度.本文通过对《怨情》四种译文的分析表明译作与原作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等;相反,二者只能是一种模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中的being(Sein)究竟是"是"还是"存在",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主要是理解问题.探讨译文中的问题,对现有一些译文提出质疑,实际上还是在探讨应该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理解西方哲学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包括语言和逻辑,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讨论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则还需要更多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16.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被誉为特鲁多铭言,近年来被广泛地用于阐述医学人文精神。但目前还缺乏准确的中文翻译。深入分析了特鲁多铭言产生的背景。结合医学的特点,根据中英文表达的习惯,按照"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将特鲁多铭言翻译为"有时,能治愈;常常,是缓解;总是,去安慰"。该翻译能够充分表达原文的字面含义,反映了医学临床中实际面临的问题,并充分体现了蕴含于其中的医学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公益动画广告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广告,其优势是丰富的表现手法、自由多样的题材内容、真切的传情达意、易于接受的宣传效果。其存在的不足是形象设计千篇一律,幼稚。动画造型不仅要外美更需"内美",为此,提升公益动画广告艺术性的方法是强调思想性原则,重视原创性原则、艺术创作的创意性原则和艺术语言的精准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来稿须知     
《世界哲学》2007,(4):F0003-F0003
投稿者请注意,请勿一稿两投,本刊对网上或其他出版物中已发表过的文章不再刊发。另外,投稿时请准备如下资料,连同文章一起发给我们:1.译文的外文原文;2.译文题目的原文,原创文章题目的英文译文,译文原著者的国别、姓名的外文原文;3.文章的内容提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4个;4.文章出处的书、刊名称外文原文、出版社名称原文、出版年代和页码;5.您的联系方式,包括:工作单位、电话、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身份证号。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来稿须知$《世界哲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弘扬求真求善求美的科学人文精神.要培养全面的综合型的人才,必须注重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艺术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之一,艺术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一 文学理论的元问题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需要勇气才能回答的问题.如果把它与"文学元问题"套在一起回答,古今中外答案可能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表现"(如"诗言志"),有人认为是"再现"(如"摹仿说"),有人认为是"形式"(如"有意味的形式"),有人认为是"结构"<如"结构主义"),还有人认为是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如艾布拉姆斯"三元素说")……不一而足[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