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费希特哲学课题组于1989年10月7日邀请院内外学者齐良骥、钱广华、王玖兴、叶秀山等14人在哲学研究所举行了“从康德到费希特”的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从费希特哲学的形成来看康德与费希特的关系。费希特哲学课题组负责人梁存秀教授主持了会议,并首先作了题为“费希特哲学的形成”的专题发言。他认为,费希特的哲学即知识学最初形成于1793年冬季。1792年,舒尔策匿名出版了《埃奈西德穆》,批判不久前莱茵霍尔德在其《基本哲学》中阐述的观点。舒尔策和莱茵霍尔德的争论对费希特  相似文献   

2.
本文谈论了费希特知识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学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和知识学从单纯的理论理性到生活真理的追求,表现了费希特为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追求理论理性自身统一性以及理论直面生活实践所做的不懈努力,进而肯定费希特哲学的历史功绩和对现代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费希特著作翻译与研究近况珍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费希特课题组于1993年7月27日举行了工作会议。应邀参加者,有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该课题组的同行。课题组主持人梁志学就他们的工作做了总结。关于《费希特著作选集》五卷本的编译,卷一已经出版,卷二看了清样,卷三即将交稿,接着就要编译卷四(1800-1806)。编选的标准是有助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促进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译文要求做到准确性与可读性的统一。有些破题注写得还不很令人满意,需要今后努力改进。关于费希特哲学的研究,已经出版的是梁志学著《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和谢地坤著《费希特的宗教哲学》,目前进行的是梁志学《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谢地坤《费希特的政治哲学》和沈真《费希特在当代》,准备进行的是对费希特的知识学及其演变、道德哲学、法权哲学、历史哲学、教育思想和柏林时期的著述活动的研究;欢迎青年哲学家参加这项工作。工作程序是"先翻译、后研究",因为德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译过代表作与看过代表作的差别会在研究成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与会者对费希特课题组的工作发表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关于这项工作的意义,董谊思说,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4.
在1787年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的"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的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的自我意识的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的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的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的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的传统哲学的阴影,以崭新的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的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的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的困难并超越了旧的哲学问题域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费希特课题组于1991年6月20日与21日在商务印书馆举行了为期两天的费希特哲学思想讨论会。现将会议讨论情况概述如下。 梁志学与李文堂合作,以“1794—1804年知识学的方法论问题”为题,作了发言。他们指出,费希特的知识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不象黑格尔在其《哲学史演讲录》里描绘的那样,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形态。从方法论方面来看,这种发展过程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1793年至1794年知识学建立过程中的方法论问题。1794年发表的《评(埃奈西德穆)》表明,费希特在1793年冬季已经认识到:康德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坚实的,但没有把各种内容整理成一个密切关联的整体;赖因霍尔德想从一个最高原理出发,把康德哲学重建为一个严密的体系,但他所依据的最高原理却是作为理论理性的“意识命题”。与此不同,费希特认为,据以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最高原理只能是作为实践理性的本原行动。1794年发表的《论知识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贺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翻译家、黑格尔研究专家,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渊源主要是康德、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及中国的陆王心学,这一点许多论著都已指出。但他与康德、黑格尔的中间环节费希特、谢林思想的关系,却鲜有人论及。实际上,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自由观、生机观、直觉观与费希特、谢林的承继关系至为明显。他在四十年代前期发表的《费希特哲学简述》、《谢林哲学简述》,是当时介绍这两位德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费希特课题组最近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自然法权基础>(费希特著,谢地坤、程志民译)一书举行了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费希特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费希特哲学的内部看,他的伦理学说是以知识学为原则从"自我"推演出来的,因而属于知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对知识学基本原理的验证和重要补充;其次,从伦理学的发展史看,费希特伦理学是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凭借"职责"学说赋予道德法则以实质的内容,克服了康德道德学的形式主义缺陷,而且提出了共同体主义思想以克服康德道德学的个体主义立场,从而标志着近代义务论伦理学向德性伦理学的范式转变;最后,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看,费希特的德性伦理学转向意味着他对现代社会中自我封闭的原子式个体的解构和对疏离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并在正义与德性何者优先的争论上主张德性的绝对优先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慕尼黑大学教授、《费希特全集》主编 R.劳特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在1986年11月18日作的学术报告。作者认为,费希特从推广与贯彻康德的先验感性论与先验分析论出发,建立了知识学辩证法。这种辩证法将主体与客体、自我的反思与物质的阻碍、自由与必然综合为一体,使理解社会存在成为可能,从而超出康德所见的范围,在最近两个世纪中开始了凯旋的进军。  相似文献   

10.
费希特研究中的一项收获谭鑫田(山东大学哲学系)梁志学撰写的《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是在我国西方哲学研究不景气的情况下问世的,故而引人注目,值得一读。梁志学主持的费希特课题组,在编译《费希特著作选集》的基础上,开展费...  相似文献   

11.
青年费希特关于历史的最著名的著作《纠正公众对于法国革命的评论》的问世,可以说遇到了特殊的机会:经历了处决路易十六时所流淌的滴滴鲜血。费希特反对死刑,主张流放,他不得不表态;这种处决方式的现实性(对此,康德在其《法权学说》中,希望看到国家的消亡),只是间接地涉及他。毫无疑问,令研究观念的历史学家遗憾的是,青年费希特站在处决路易十六这一重大案件之外,阐发他关于历史和革命的学说。他的学说,在德国资产阶级看来,不仅是无可辩驳的,而且肯定回避了对这一痛点的讨论,在这一事件中,他肯定只看到革命多数派的高潮,而对于可能受到谴责的革命本身,对革命的否定,他必然不去阐发,费希特是严谨的。  相似文献   

12.
德国先验哲学的发展,是从费希特、谢林到黑格尔完成的。它肇始于康德哲学以“物自体”为中心环节的二无论体系中的唯心主义方面,正是这个方面成为德国先验哲学的起点。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感性经验如何与先验形式相统一,以及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这些重大问题在康德那里还是悬案。很明显,要克服康德的困境,归根到底还是要推倒那个引发这个困境的巨大障碍“自在之物”。于是,康德只是作为设想的“灵知世界”、“超感性有机体”的“统一”,在先验哲学那里便由“设想”变为了“存在”,发展出一整套理论。费希特的思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要想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找到费希特影响的痕迹,那是无需进行艰苦的研究工作的。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文第一版序言中说:“我们德国的社会主义者却以我们不仅继承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而且继承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14.
在德国古典唯心论发展史中,费希特是一位民主主义者和重要哲学家。在政治方面,他批判过封建专制主义,向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在哲学方面,他把康德的二元论改变为主观唯心论,把康德曾经视为谬误逻辑的辩证法发展为合理的认识方法,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恩格斯写道,“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是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89页)当我们用历史的观点考察费希特的思  相似文献   

15.
谢林的“艺术哲学”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同时表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阶段。谢林在其研究中立足于哲学-美学的民族传统,特别是立足于康德,席勒和费希特的学说。他吸收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严格限制理性研究的范围,然而,他所确立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却试图扩展这一范围。任何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努力都必须首先研究费希特早期所处的哲学背景,从而使我们对费希特知识学的目的和方法给出更好的解释,并对有关康德哲学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合法性困惑给出更丰富的解答。费希特的知识学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转变,在回应关于康德哲学的早期争论和危机时,他把先验研究转变成辩证的范畴理论,这种理论展现出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深刻统一。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批判哲学旨在严格限制理性研究的范围,然而,他所确立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却试图扩展这一范围。任何试图解决这一悖论的努力都必须首先研究费希特早期所处的哲学背景,从而使我们对费希特知识学的目的和方法给出更好的解释,并对有关康德哲学在德国观念论中的合法性困惑给出更丰富的解答。费希特的知识学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转变,在回应关于康德哲学的早期争论和危机时,他把先验研究转变成辩证的范畴理论,这种理论展现出人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深刻统一。  相似文献   

18.
……费希特对他的时代所发生事情的影响是复杂和矛盾的。正如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一样,费希特是德国正处于由18世纪向19世纪转折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而且他的思想和行动没有越出他的阶级在实际生活中所具有的局限性。但费希特的作用也深刻地受他那在各方面越出了日常规范的个人人格特点所决定。海涅写道,在康德那里只有一本书值得注意,而在费希特那里“除了书以外,还有一个思想和行动在其中杰出地统一起  相似文献   

19.
我在第一本书中讲的,是德国哲学上从康德,经过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在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个认识论问题上的全部内容。我把德国哲学家们(从康德到费尔巴哈)在研究(一般的和必要的)认识对象时关于认识的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所获得的结论,作为再现马克思的劳动认识论的基础,这种劳动认识论是深入研究认识论问题的出发点。我不象人们通常所作的那样,仅仅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去发现马克思的认识论的来源,而是在德国哲学(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整个领域中去发掘它的来源。我从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十分重要和饶有趣味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康德-费希特形而上学转向黑格尔辩证法,并运用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论证自由原则的阶段。但仍存在分歧的是:自我意识究竟接近康德-费希特还是接近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如何与自由的自我意识相并存。回到1840年前后德国的思想语境以及青年马克思的探索历程中去,从历史法学派争论、基督教人格主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演进出发,可以发现:以自由的实现为原则,建构将现实和理性结合起来的法和国家哲学,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初期聚焦的问题意识。相应的,较之借助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实现的"唯物主义转向",由"物质利益难题"所引发的"市民社会解剖",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唯物史观"的制订,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更为关键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