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而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我站在后台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  相似文献   

2.
后台朋友     
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戏服,准备好了台词,湍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名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他们的经历与港台片中的“卧底神探”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有人说他们的奖金每年至少有几万甚至数十万元。 ★黑道上称其为“隐身杀手”,说他们比穿着制服的特警更可怕。  相似文献   

4.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又有人说“文化是人化,是人的内化和外化”。我认为两说都对,若合而言之,就更全面,更周严。其实文化是人,是民族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器物、制度、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6.
蒋泽云  敖想 《美与时代》2020,(2):117-118
基于空间的时间性与多元混生性特征,关注"后台"空间的城市美学研究将突破目前主要集中于感性的和观念的研究局限,在第三空间即实际的空间理论下推进到现实的城市美学研究中,即第三种城市美学,将研究视角从城市"前台"空间转向隐蔽的"后台"空间。对这一隐蔽空间的关注及类型分析,在现实意义上不仅有利于改善其物理环境,也将提高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理论意义上也是对城市美学研究内容的完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人心理生活的“情境中心”以及“要面子”两个特点入手考查其是否会表现出自我增强。研究过程采用被试问设计,分别设计了两种实验情境(“大争组”与“自然组”),要求其中被试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处于为大我争面子情境之中的被试的自我评价较自然情境之中的高,进而证实中国人同样需要自我增强,而其是否会表现进行自我增强取决于情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不难发现别人的缺点。邻家的女孩长相漂亮、皮肤自皙、气质优雅,大家都表扬她,有人会不以为然:她的身材可是不苗条啊,大学同学成了亿万富翁,坐名车、住豪宅,在电视上频频亮相,很多人非常羡慕他,有人会“揭短”:这个人不孝顺,他的父母至今住在偏僻的农村,同事学问做得好,职称晋升快,荣誉获得多,在单位里颇有人气,有人会告诉别人:此人生活能力不怎么样。向天地发誓,你说的没有一句是假话,我们就有这样一种能力,  相似文献   

9.
自教会恢复以来,由于圣灵亲自动工,党和政府全面正确地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广大教牧同工和主内同工同道有美好的见证,教会日渐兴旺,主将得救的人天大加给教会。同时,通过教会的自身努力和各方面的支持,生活基本正常,并不断得到完善和规范。但在少数地区也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其中有少数人不按圣经分解真理。如:有人大肆宣讲“听神的,不听人的”,认为“神”与“人”、“听从神”与“听从人”是绝对对立的……还有人把这句话中的“神”  相似文献   

10.
导言:肿瘤姑息治疗:认识日渐清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刚刚过去的20世纪第一个10年,是姑息治疗在我国从后台走上前台,从配角演化为主角的10年。值得欣慰的是,在肿瘤学领域,人们对肿瘤,特别是晚期肿瘤姑息治疗的认识已日趋清晰,使其从少被问津的“冷门”成为颇受关注的“热门”。  相似文献   

11.
人人都有成就自己的渴望,特别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阶段.企盼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引人注目:这种强烈的心理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前十几、二十年就被广泛的表现在“追星”上.他们对影星、歌星、球星等痴迷地追逐.其实心底里是希望自己能够像明星那样有才华.那样被人关注。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他们不再用明星的光环照耀自己.已经开始勇敢地走上前台来,直接向公众展现自己的才华。应该说中学生的这种积极参与精神是时代的进步,显示出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智商只有 20%的决定作用,其余的 80%来自“情感智慧”。所谓情感智慧,就是指一个人自我觉察、驾驭心情、自我激发、控制冲动、人际交往等一系列能力的综合。   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情感智慧的主要成份。对自己的情绪了解得比较清楚,比较善于驾驭自己的人生。要培养自我觉察的能力。有时我们遇到了不如意的事,懊恼了很长时间,自己也许不知道自己急躁不安,直至有人提醒,才惊然发觉。要是能觉察到自己的反应,就能尽早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上自我觉察的能力是培养情感智慧的另一个要素…  相似文献   

13.
智慧串串烧     
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成为小有名气的“玩家”的时候,总会有意想不到的机会改变其原本平凡的生活。 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诗和远方     
计文 《天风》2016,(6):1-1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书中的一句话,虽然有人说它是廉价的“鸡汤”,但这句话广为流传却是不争的事实。 “苟且”在此显然指的是只顾眼前的物质生活而得过且过的意思。而“诗和远方”则是指那些超越“苟且”的物化生活之上的精神追求。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除了有“苟且”的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文化情感,只顾眼前,忘记长远,那么人与卡夫卡《变形记》里的虫子、莫言《生死疲劳》里的驴子就相差无几了。  相似文献   

15.
陈丰盛 《天风》2011,(11):58-59
教会生活中,当有人见某基督徒因犯罪而跌倒时,劝勉者往往会说:“不要看人,人是不好看的,只要看耶稣。”在教会的讲台上。也经常会听到一些不要看人的教导。因此,教会的见证会中一般传道人都不提人的“功劳”,在讲台上不作自己的见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以“某人”来替代,避免有突出个人之嫌。  相似文献   

16.
道德的生态观──宋明儒学仁说的生态面向及其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西方哲学中很早就开始了从自然中抽象出“存在”,从自我中抽象出“精神”的观念建构。这种抽象和分离当然是对原始的有机的统一的自然观的一种进步,但也同时包含了人与自然分裂的种子。近代以来,哲学所经历的形上学到认识论的转向,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及向人的存在的转向,一步步地突出了人类中心的哲学立场。人的主观性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抛弃古老的自然中心的哲学观念,成了近代哲学的特征。自然现不再是近代哲学的主题,而且由于科学的发展与知识的分化,更滋长起一种对自然的哲学的轻视。哲学从关注自然是什么转向关注人是什…  相似文献   

17.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实践思维与实践观念的建构杜新山科学理论过渡到实践首先要转化为“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作为对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的超前预演,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维运作的产物。探讨实践观念建构的思维基础,对于弄清实践观念建构的内在机理,不仅有着重要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改造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能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人在还没有创造出这个东西之前,这个东西在实践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人的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即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首先建构起观念的理想世界(“实践观念”),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人的思维创造理想价值客体,而这种创造是以现实客体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前提的,即是说,思维要想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就要以认识现实中当下存在的东西为前提,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思维认识、反映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具有两种功能,即认识功能和创造功能。正象黑格尔所说:“我们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一方面是理论的,一方面是实践的。”③马克思也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区别为理论地把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辜玉梅 《天风》2006,(14):13
在一次教会“青年团契”的讨论会中,我们有一个计论议题:基督徒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有人说“是奉献、舍己的人生”;也有人说“是服侍人的人生”;还有人说“是传福音、荣耀神的人生”,这些都对。但根据约翰福音15章,耶稣要求我们过的人生是多结果子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时代不同法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法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法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计文 《天风》2013,(12):1-1
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不止一个,有人立即联想到答案是“主教”,可惜,自丁光训主教安息之后,中国内地教会目前还没有主教;有人则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作答,主张牧者应加强自我修养;当然,也会有人反问:我们不是有一位灵魂的大牧人、好牧人耶稣基督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