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出价值判断的悖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个与事实判断不同的价值判断的领域中,我们有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证明我们所赖以作出评价的价值准则是合理的;我们有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评判不同的价值准则,去评判不同的价值判断;我们有没有充分的理由去倡导一种观念、一种行为或去谴责一种观点、一种行为;在好与坏、合理与不合理之间,我们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去作出区别,去进行评说?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或者根本没有理由,那么不仅所有关于价值判断的研究是荒谬的,而且我们整个现实生活也是荒谬的;不仅过去所有的选择都是荒谬的,而且未来将进行的任何选择也都注定是荒谬的。这…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必须批评和揭露伪科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伪科学是科学的敌人《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个最基本的理由是:如果“以假作真,以无为有”,那么真和有也就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3.
看见别人提拔,如果自己没有升职,那么不降职也是一种幸福;看见别人兴奋,如果自己没有惊喜,那么不烦恼也是一种幸福;看见别人发财,如果自己没有获益,那么不赔钱也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4.
我与我的朋友Z.皮利辛在饭后曾进行过一场辩论。它涉及皮利辛(Pylyshn)所提出的下述论断:“如果没有一个关于心理表征的内容同一性的精确规定的概念,那么认知心理学就是不可能的。”后来我想到,拒绝这一论断的理由直接与D.戴维森对于意义理论和心智哲学的众所周知的影响有联系,因而在皮利辛的允许和宽恕(但愿如此)下,我便决定在本文中主要阐述我反对他的论点的理由。  相似文献   

5.
讨论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先讨论人是不是神造的问题尤其重要。如果人是神造的,人就没有理由不信神和不敬神。不同宗教  相似文献   

6.
(1)如果说他的身体两年前还是弱不经风的话,那么现在却已经壮得象条牛了。有的逻辑论著认为例(1)一类带有“如果,那么”的句子不表达条件判断,其理由多作如下陈述:“这句话表达的不是一个假言判断。尽管句子中出现了‘如果……那么……”这样的联结词,但是,它所联结的两种事物情况之间不具有假言判断的前件与后件的条件关系”①。  相似文献   

7.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自由”在伦理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一个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不仅要合乎规范,而且要出于意志的自愿,从而能够培育人的心灵不断地向善,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本文拟对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便为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一、道德自由的内涵当我们对道德自由进行界定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道德与自由的关系。在康德看来,“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道德法则不是预先在我们的理性中被明白地思想到,那么我们决不会认为我们有正当理由去认识某种像自由一样的东西(尽管…  相似文献   

8.
在《形式逻辑原理》及一些文章中,诸葛殷同同志不同意我国一般逻辑著作给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下的定义,即不同意:有p就有q,无p则q不定(即可能有q,也可能无q),p就是q的充分条件;无p就无q,有p则q不定(即可能有q,也可能无q),p就是q的必要条件。其主要理由是:(1)如果p则q,只断定了有p会怎样,而没有断定无p时q怎么样;(2)如果用上述定义,那么,当把充分条件的定义与必要条件的定义合在一起作为充分必  相似文献   

9.
如果你正在等待幸福,那么你已经错过它了。 在我作了关于幸福的讲座后,听众中的一位妇女站起来说,“我真希望我丈夫也来听你的讲座。”尽管她非常爱她的丈夫,她解释说,但和一个不快乐的人相处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位女人促使我把我一直探索的东西──认真对待幸福的理由──用笔写出来。我告诉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可能地在我们的配偶、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朋友面前表现得快乐。如果你不相信我说的,那么问问孩子,有一位忧郁的父亲或母亲是什么滋味。或者问问父母,如果他们有一个不快乐的孩子,他们会遭受怎样的痛苦。我不是一…  相似文献   

10.
吴童立 《世界哲学》2015,(2):121-128
意志薄弱难题的实质在于,如果经过全面慎思的最佳判断对行动者具有决定性的规范效力,那么为何在有些情况下他会有意地违反它而行动。本文指出,传统观点对意志薄弱的非理性解释是有问题的,它的两个支柱——作为辩护依据的"理性原则"和作为心理学基础的"准传动的模型",都是不完备的。更进一步,通过对慎思自我的结构特征的分析,本文阐明了意志薄弱源于自我融贯性的调整和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行动者是在理性地使用"理由不完备性原则",因为理由的不确定性映射着自我的不确定性。由此,我们为意志薄弱的理性说明提供了一个更加基础性的辩护。  相似文献   

11.
正豫定热线:0311-8078532818332007703联系人:夏盛磊10个温暖善美纯真禅意主题传递人性的真善美倡导仁爱和谐生活的智慧,在于自我心地的运用,多一分宽恕,则消一分狭隘;多二一分理解,则少一分愤慨;多一分坚强,则解一分悲哀。从来都不是生活不完美,是自我心地不够圆满,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挑剔和偏执,眼前的  相似文献   

12.
我们因相信而存在,但相信一般不能和理性相悖;或者说,我们相信什么需要得到确证或者需要拥有好的理由。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就明白写到:作为我们的义务,如果信念不能基于好的理由得到规范,它就不能赋予任何事物。所以,信念不能和理性相反。那么,何谓确证或者如何拥有好  相似文献   

13.
基督的奥秘 “你们念了,就能晓得我深知基督的奥秘。”(弗3:4) 使徒保罗声称自己“深知基督的奥秘”,历世历代的基督徒对此深信不疑,理由也许就是保罗所留下的13封书信,并且在他的书信中透出了无穷的力量。除保罗以外似乎没有第二人敢自称“深知基督的奥秘”。保罗所说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奥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稣里,藉着福音,得以同为后嗣,同为一体,同蒙应许。”(弗3:6)如果奥秘的确如此,那么我们也不难成为“深知基督的奥秘”的人,  相似文献   

14.
试论解决充足理由律问题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足理由律的主要问题在于它能否普遍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尤其是它在推理过程中是怎样起作用的。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这个推理就违反了充足理由律,那末这就等于说充足理由律可以满足前提真实的要求,结果充足理由律就代替了各门具体科学;如果认为一个推理的前提不真实,仍然符合充足理由律,那末充足理由律关于“理由必须真实”的要求还有什么实际意义,不是成为虚设了吗?可见,这两种回答都有问题。所以我认为,充足理由律能否用于推理过程,如何用于推理过程,这是充足理由律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不过是惜物     
正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因为贫穷而惜物,扔掉一件东西的理由是"不能用"。现在,我们把物品变成垃圾的理由是"不喜欢"。惜物节用反而成为小气的代名词。我们今天当然用得起,从淘宝、京东到拼多多,物品多如牛毛,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买不到的。对付一个生鸡蛋就有煎蛋器、煮蛋器、分离器、搅拌器。如果每天都需要用,当然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6.
正10个温暖善美纯真禅意主题传递人性的真善美倡导仁爱和谐生活的智慧,在于自我心地的运用,多一分宽恕,则消一分狭隘;多一分理解,则少一分愤慨;多一分坚强,则解一分悲哀。从来都不是生活不完美,是自我心地不够圆满,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挑剔和偏执,眼前的世界,原本就是清净无染。《人生智慧丛书》,带你走进温暖和澄静。  相似文献   

17.
如果哈姆雷特是一个宇宙学家 ,他大概会提出 :“有限 ,还是无限 ,这是一个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悖论 (paradox ,似是而非的“吊诡”) :如果宇宙在时间空间上没有开端和边界 ,那么此前已经过去了无限 ,宇宙就被设想为完成了的总和 ,但无限不可能过去 ,总体也不可能完成 ;然而 ,如果宇宙有开端和边界 ,那么在开端之前、边界之外必须有一个空无的所在 ,但“无”中又怎么生出“有”来 (康德悖论 ) ?这个悖论还是“说谎者悖论” (被认为是罗素悖论的一个不严格表述 )的一个放大版 ,因为它同时具备了“自指” (self referenc…  相似文献   

18.
既往不"究",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有一切会按着它自身的规律一路前行。我们说既往不"究",是指许多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为之后悔,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它发生的理由。譬如初恋的情人终不成眷属,如果完全是男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社会是人组成的,人是分属不同民族的。如果搞不好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安宁和社会的和谐。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人民幸福;国家分裂、  相似文献   

20.
否定普遍伦理存在的主要理论是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批判已经在诸多层面上展开 ,但是对这一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人们仍然缺乏深刻的认识 ,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道德相对主义的深刻分析和对普遍伦理的深入理解。一、道德相对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在现代 ,人们大多认为 ,道德相对主义是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的 ;在它看来 ,信奉任何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都是没有充分理由的 ,也是不需要理由的。相反 ,人们认为 ,启蒙运动以来的道德普遍主义则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 ,康德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所追求的是“普遍理性主义伦理”。但是 ,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