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哲学的衰落大凡从事哲学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曾这样试问过自己:哲学工作是否真能作为一门“学问”而存在?或者说,哲学如何才能与“科学”和“文学”区分开来?无论是笛卡儿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康德的批判哲学,还是胡塞尔严密学的构思,在它们的具体思考中都同时内含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宁愿提“马克思哲学” 而不愿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其实,就用语而言,提“马克思主义哲学” 反倒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确实存在叫作“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理论形态,如那套已风行大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但是,提“马克思哲学” 就不一样了——马克思有没有或者有何种意义上的哲学?他本人对哲学究竟持何看法?他认为自己的学说是哲学吗?他的思想跟哲学这门古老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所以,如果一定要提“马克思哲学”,那就得先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问题作一番认真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改进已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生死哲学探讨的理论目标应是:一方面让人们获取关于生死的知识性学问,另一方面则努力将生死哲学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把生死的知识性学问转化为生死的生命性学问,即从“学习生死”上升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是对人之生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哲学观的嬗变:从拟科学到拟价值安维复如果把20世纪以前的哲学(传统哲学)称作一种拟科学的学问或世界观的学问,那么,现代哲学则是拟价值的学问。哲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幻想着象实证科一学那样去建构世界并同时建构其自身。泰勒斯的“万物本原于水”的判断既是最早...  相似文献   

5.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6.
胡伟希  田薇 《学海》2001,(3):47-51
在关于“哲学何为”之古老而常新的追问中 ,把哲学理解为一种关于“存在”的学问 ,可谓是经典的定义了 ,也可以说是对于哲学之本性的揭示。然而 ,“存在”何解 ?对此却有着两种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西方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为“存在是什么” ?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把握住那隐藏在背后之恒定的“所以然”、“终极因”之“真存在” ,这构成了西方哲学源远流长的“本体论”传统。中国人面对存在论问题时 ,其典型思维方式并不着意去追问存在究竟是什么 ,而是致力于寻求“如何达成存在之境” ?或者 ,“如何成就存在的自由逍遥之道” ?这构成了中国哲…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哲学学是一个新词儿,不过,因为已经有了科学学、史学学等名词,它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了。正如科学学是关于科学本身发展的学问、史学学是关于史学本身发展的学问一样,哲学学也应当是关于哲学本身发展的学问。它要研究哲学的对象、方法、作用,以及哲学各个学科的具体发展规律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发问 :哲学还有没有什么新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与其说是对哲学自身的关注 ,不如说是对“搞哲学”的人的一种挑战。但无论如何 ,这个问题及其追问方式 ,却紧密关涉着对哲学的理解以及对所谓当代“哲学困境”的担忧及其出路的探寻 ,并非没有意义的。叶秀山先生发表在《哲学研究》 2 0 0 0年第 9期的《哲学还会有什么新问题 ?》一文 ,可以看作这类追问的一个例子。叶先生是西哲史研究名家 ,他以古希腊和欧陆哲学为范本 ,对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形态的流变进行了一番梳理 ,旨高论远 ,大有启发。但是 ,深思叶先生的文…  相似文献   

9.
丹麦作家、思想家克尔凯郭尔的作品自从被广泛地翻译为欧洲其他语言之后 ,即被视为开启了 2 0世纪的存在哲学。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克尔凯郭尔并不是专业化的、学院派的哲学家 ,他对“做学问”深恶痛绝 ,常常对那些以研究他人思想为谋生手段的学者教授们加以讽刺挖苦 ,在著述时亦没有恪守哲学写作的规范 ,并有意制造了一些为哲学学者们所不熟悉的手法 ,比如化名和假名 ,反讽和戏仿等。可以说 ,克尔凯郭尔对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充满了敌意 ,当阐述自己关于“实存” (Existents;Tilv relse) ① 的思想时也没有为之贴上“…  相似文献   

10.
哲学教学的哲学研究——从知识到体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探讨哲学教学的本性 ,中心是强调哲学教学要从传授知识转向引导体验 ,也涉及到哲学教学的教材、形式和方法的有关问题。一、要有符合哲学本性的哲学教学几乎所有的哲学教材都讲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 ,是“智慧之学” ,是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从这点看 ,哲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把握正确的观点、方法 ,启迪和增长人们的智慧 ,使人变得更有明确的方向 ,更聪明 ,更机智 ,更富于创造性。我们需要有以“启智慧”和“增智慧”为目的的哲学教学 ,需要有符合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本性的哲学教学。为此 ,哲学教学的内容、特点和…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证据不仅在司法审判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也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在审判和科研成果评估中,对“科学是什么”这样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科学哲学问题,历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美国止吐药本涤汀前后历时20年的审判历程,突出科学哲学在医药审判实践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说不尽的康德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是法国哲学群星灿烂的时期,显示了一种世纪末和世纪交替的特色。这时的法国哲学家每有新的精彩议论,常使人在眼花镜乱中惊心动魄。但法国的这些哲学新星,都有深厚的学问基础;他们是“现代的”、“后现代的”,但他们并没有把“古典的”抛开一边,而是认真地研究它,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的创新在理论上厚实起来。这是“学问”之道。德罗兹(GillesDeleuze)是法国哲学新星中的一员,思想相当激进,但1963年,他出版过一本论康德哲学的书,叫“LaPlilosophieCritiquedeKaut”。这本书1984年被译成英文出版。我最…  相似文献   

14.
苏联哲学界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定义为:“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形式;改造的、实践的活动或认识的、理论的活动的调节原则的体系。”(《哲学百科全书》[苏],Ⅲ)对于这样一种表述,我国哲学界似乎没有提出什么争议。然而对于如何限定哲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界线,如何认识哲学方法论的分类和功能,却有着一些不尽相同的见解。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大步迈进,一些崭新的哲学方法论也不断充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曾一再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1]尽管他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却已指明正义是“四德”(智慧、节制、勇敢、正义)之一。因而,当代英国政治哲学家B.巴里指出,柏拉图提出的正义问题“开创了西方的社会政治哲学”[2]。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正义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  相似文献   

16.
逻辑的范围     
科学的范围是科学哲学的问题:哪些知识领域(或“知识”)可以视为科学呢?例如,应将炼金术、占星术、社会学或者心理学视为真正的科学吗?凭什么来包括或排除一个给定的研究领域?类似地,逻辑的范围是逻辑哲学的问题,因此逻辑哲学的范围问题也是逻辑哲学问题,它包括:逻辑是什么?哪些形式系统是逻辑系统?是什么使得它们如此?  相似文献   

17.
此文批评了维特根斯坦的说明和描述的学说。首先作者指出维特根斯坦的见解及其论据:(1)维特根斯坦认为说明自然现象是科学的独特的作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要将对自然现象的说明还元为尽可能少的若干原始的自然规律;而哲学断然不是科学,因此决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他把形而上学的源泉归之于哲学家们企图按照科学的方法求提问题、回答问题的倾向。他认为哲学是“纯粹描述的”。(2)他认为“说明”是一种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运用导致意见的一致;而对哲学问题大家却不能达到一致的意见,所以在哲学中人们决不应当来说明。(3)他认为描述并不是描述现象,而是描述语言的用法。因为在他看来,语言用法的错误就是一切哲学问题困惑的根源和原因。哲学问题的原因就是一团语言的混乱。接着,本文作者以心理意象问题为例对维特根斯坦的见解进行了批评:(1)维特根斯坦尽管把哲学问题当作胡说,然而他自己却仍然被他看作为哲学的问题所引诱,如在心理意象一例中,他提问“发生了什么?”这样一个含糊的问题。(2)维特根斯坦认为应从哲学中排除掉假说、原因及说明,而他自己却提出哲学问题的原因是辞汇的混乱,这一观点本身就是一种说明,这是自身谬误之一例。(3)根据说明和描述的不同而将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截然分开是不对的,因为由科学之能说明推论不出哲学之不可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 我国马哲界开展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其间, 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今年, 由于纪念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仙逝, 哲学工作者们发表了一系列讨论“中国哲学”的文章, 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大为深化。这两个讨论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但深入观察, 却可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就是关注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哲学的历史, 深入研究这一部历史所提示的哲学教训。本文是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讨论所拟的主题, 并提出对主题的解答意见。一、马…  相似文献   

19.
试谈什么是形而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提起形而上学,人们自然会想到两点:一是《周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这句话;另一便是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metaphysics。我们通常用“形而上学”这个术语来翻译metaphysics。那么,亚里士多德的metaphysics与“形而上者谓之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什么是“形而上学”呢?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一、存在的本体与“是”、“道”亚里士多德没有直接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但是,他主张一种第一哲学,认为“如果除了自然所形成的物质之外再也没有物体的话,自然科学应该是第一科学,但是,如果有一个不动的物体,这门科学应该是首先的,应…  相似文献   

20.
一、《周易》与怀德海的对比研究:“场有”—观念的基本含义今时今日来讲怀德海的哲学,已经是毫不稀奇的了,岂只毫不稀奇,对一个对哲学潮流有高度敏感的人来说,很可能还会有过时的感觉。当然,用“过时“这些字眼来形容一种哲学其实是不大恰当的,因为哲学乃是追求真理的学问,而真理本身是没有时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