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践是社会的发展了的人的活动的感性客观形式。这种活动形式以掌握自然或社会的力量为其内容,表现人与世界关系的特点,表现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广义的实践,而首先是物质实践(物质生产),是认识和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实践  相似文献   

2.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是一致的。首先,每一代人面临的现实世界是上一代人实践的结果,这是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实践“定格”。其次,从实践本体的纵向发展看,它虽然是主体的运动形式,却又是不依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再次,从实践的必然(规律性)与自由(发现和利用规律)的关系看,二者在同一个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具有统一性。实践唯物主义的“物”正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概括为历史决定论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如下优点:第一,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本体  相似文献   

3.
天然世界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改造过的自生自存的物质世界。人为世界是指人类所创造和改造过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总和,它是人为自然、人为社会和人为人的完整统一。而人与人为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合目的性、价值性关系。天然世界变化发展速度较慢,且常带有重复性和渐变性;人为世界变化发展快,且具有不可溯性和质的突变性。人为世界一方面以天然世界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一方面又存在与之不同的“行动规律”、“实践规律”、“人为规律”等。 探讨天然世界与人为世界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哲学意义在于:1.可望澄清人与天然自然、人与人为世界的关系性质、认识对象与实践对象的关系等长期模糊的哲学问题。2.从人与两个世界的全面关系看,哲学基本问题应包括何者为先的本体论关系、是否可知的认识论关系、是否可评价、规范的价值关系和是否可改造、怎样改造的实践论关系  相似文献   

4.
技术知识论     
技术知识是关于改造物质客体,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物质形式的知识。它是“人为物”的思想模型和变革物质客体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思想模型,是认识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技术知识不仅要以自然科学知识作基础,又要以人的需要及与需要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作指导,还要运用数学知识,是一种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结合于自身的带综合性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是通过思维对自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5.
试析心理与实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历史是以实践为表现形式的物质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本文把实践理解为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社会活动。实践是由心理等要素构成的辩证统一体。实践与心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体与其部分的关系。这个关系有好多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以下三点:第一,心理活动怎样与其他要素一起共同构成人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陈红兵 《管子学刊》2005,2(4):59-64
儒家、道家哲学生态观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在生态存在论上,两者都是一种生成论世界观,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内在联系。不过,道家注重自然运化过程的自然性、一体性,儒家则强调自然运化的生命特征,肯定人与万物的差别;在生态价值论上,道家偏重“自然”的价值.强调自然运化的自然目的性和价值性,肯定人和万物的自然本性的价值。儒家则偏重“人文”价值。它强调人与社会的生存价值.肯定主体德性的价值;在生态实践观上,道家强调“自然无为”的实践原则,“自然无为”体现了对自然自组织、自协调智慧的信任。道家实践观体现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具有消减性特征,强调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儒家强调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肯定主体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作用。在对农业生产实践的治理上。儒家强调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和“谨其时禁”。  相似文献   

7.
在老庄的人生哲学中,生命有三种存在形式:生命的物质存在、生命的社会存在和生命的精神存在。因而老庄的“重生”思想包含了三重内涵:重身轻物——珍重人的自然生命;外圆内方——注重人的社会生命;精神自由——关怀人的精神生命。  相似文献   

8.
“实践”和“物质”是两个不同层次和系列的范畴,不应把它们等同或并列起来。就“物质”来说,它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指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我们把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加以高度抽象和概括,抓住了它们的“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本质,统称之为“物质”。这里的“物质”范畴的外延,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所能干预的地球上的各种客观物体,也包括宇宙中其它的各种物质形态。在人类实践所及的属人世界里,物质客体都打上了实践的印记。它们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实践的产物;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人类主观的因素。然而就其物质客体来说,它们的最高本质也是客观实在。就“实践”来说,从认识论角度上看,  相似文献   

9.
(1)社会发展规律超出纯社会的界限,它体现自然因素的作用。当代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概念,表示社会和自然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换和相互补充的性质。因而,对于是否存在脱离自然因素起作用的纯社会规律,值得怀疑。 (2)现在仍然存在纯自然规律起作用的领域,这是人的作用(实践)还未达到的地方。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自然不断扩大,纯自然过程不断退缩,社会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性(虽然依赖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不断加强。这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剧的过程。这里,许多自然规律已超出纯自然的界限,体现了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对自然规律应有新的表述。 (4)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0.
实践交往:人类社会主体的群际功能互动张一兵在马克思的哲学新视界中,他始终是从两个逻辑视角去观察世界的:一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关系,一是人与人的改造关系。前者,衍生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人在自己的物质创化中改变自然,进而创造出人工自然和社会客体,由此形成人新的周围感性世界。在后者,是主体际互动。人超于动物,因之人在面对自然中基于一种新的群体交往,人通过自身的总体结合力去改变对象,并不断改变和提高主体自身,以形成独特的社会层系;同时,人的整个生活都是以人与人的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其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点,就是人的客观实践交往。作者认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实践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构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这也是传统哲学解释框架长期以来一直忽略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按照马克思原初使用的意义域,实践交往(马克思多用生产交往、交往方式或交往关系)主要是指相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人的"社会的物质变换"关系。所以精确地讲,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存在交往关系,交往主要是指人类主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关系。在马克思哲学新视界中,构成人类社会生活基础的不是物,也不是人的自然存在,而是人在改造对象的客观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定场存在,即主体与客体以及主体之间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2.
天然世界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改造过的自生自存的物质世界。人为世界是指人类所创造和改造过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及其发展过程的总和,它是人为自然、人为社会和人为人的完整统一。而人与人为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合目的性、价值性关系。天然世界变化发展速度较慢,且常带有重复性和渐变性;人为世界变化发展快,且具有不可溯性和质的突变性。人为世界一方面以天然世界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一方面又存在与之不同的“行动规律”、“实践规律”、“人为规律”等。  相似文献   

13.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从生态文明之生态哲学的新视野透视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内在关系存在论(“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生态存在观、自然无为的生态实践观、道在万物的的生态价值观、人副天数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寡欲”“节葬”的朴素生态主义的适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5.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耳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苟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在人面前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物质现象,“一种是人为的,一种是天然的”(马克思语)。人为的当然就是实践的,天然的也就是自然的。这两种现象与人类的关系都十分密切,所以它们曾经分别被确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据,被理解为不同的哲学学说的基础。见解的分歧和对立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学术主张都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和思索。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新唯物论的基础,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也不是纯粹的实践,而是容纳自然和实践于一身的物质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9.
是实践唯物论还是物质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要求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事物;从主体出发,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从自然本体论出发,则不能克服从“物质”过渡到“社会存在”的难题;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的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是实践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所在。  相似文献   

20.
人也具有“意识”①。但是人并非一开始就具有“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