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美国心理学家伊利斯的“情绪困扰ABC”理论认为,人的各种情绪或心理困扰是出自不合逻辑或不合理性的思考,如果一个人学会理性思考,则大部分的心理或情绪困扰都可得到顺利解除。  相似文献   

2.
快乐的秘诀     
快乐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快乐是我们的思想处于愉悦时刻的一种心理状态”。快乐,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快乐本来就出自人的心灵和身体组织。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充满希望和幻想,身体也更健康,甚至肉体感觉都变得更灵敏。心理学家们曾经试验过在快乐与不快乐的情绪状态中的表现,人  相似文献   

3.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心理——适应与认知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不确定情境中的决策问题广受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但他们对人的决策行为有不同的解释。该简要回顾了经济学和心理学视野中的决策理论,包括预期效用理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主要介绍了“生态理性”观对人的决策心理的研究,着重介绍了研究发现的几种启发式策略,如“一个理由策略”,并探讨了他们在人适应过程中的作用。中最后分析了决策问题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正>1.理念背景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ABC理性情绪模式,认为诱发事件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伴随着较为频繁变动的不同家庭,每个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教育文化环境及父母的社会地位都相对有较大差别。因此,现在学校中学生来源差异很大,同质性因素弱化,学生在生  相似文献   

5.
自寻烦恼是人的本性,人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动物,人常为情绪所困扰,而困扰的原因多半是内生自取的,很少是外界造成的。——艾里斯西方大哲学家叔本华说:“苦恼并非外界所注入,它就像流不  相似文献   

6.
无论成人或儿童,不可能总是快乐无忧,但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向快乐的方向转化。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它由4种基本情绪构成:愤怒、恐惧、悲伤、快乐。这如同绘画中红、黄、蓝三原色,其不同的组合构成人的各种情绪状态。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愤怒激发人为争取自己的权力和自由而抗争;恐惧使人躲避危险,寻求安全;悲伤能缓解心中的痛苦,让我们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克.布朗称:适当地选择衣服,有改善情绪的功效。并根据有关“试验”和跟踪调查的结果,证实了其理论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称心的衣着可松弛神经,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所以在情绪不佳时穿衣应该注意四“不”:  相似文献   

8.
体验是情绪的核心成份之一.然而,由于体验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情绪心理学家乃至整个心理学界却一直鲜有研究.为弥补情绪心理学研究的缺失,更为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学中基本概念的研究,该文首先从散见于相关学科对体验概念的零星论述中,提炼出建构体验概念所需的思想质料与方法.随后对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概念辨析的方法揭示出心理学意义上体验的内涵,即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  相似文献   

9.
快乐,人的思想处于愉悦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乐观的人常常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且人缘极佳。人们也常把快乐与健康相联:在二千多年前,所罗门就曾说过:“快乐的心犹如一剂良药,破碎的心却吸干骨髓。”西方也流传着“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的谚语、因此,人们常把祝你快乐作为一种美好的祝愿送给亲朋好友.拥有快乐生活也是每个人内心最真诚的期盼,  相似文献   

10.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像是染色剂,使人的生活染上各种各样的色彩;情绪又恰似加速器,使人的活动加速或减速地进行。人们需要积极的、快乐的情绪,它是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动力,使人充满生机;但是,人也会体验到焦虑、烦恼和痛苦等消极的情绪,它使人心灰意冷,沮丧消沉,若不妥善处理,及时调节,长久下去会严重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引起“身心反应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超扫描技术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互动情境中有意识情绪感染的脑间神经同步问题。研究发现,脑间神经同步可能是有意识情绪感染在神经层面的指标。“发送者-接收者”模式的应用使得研究者们思考自我-他人重叠理论是否可作为有意识情绪感染脑间神经同步的心理解释机制。未来研究可采用基于自然情境的“发送者-接收者”模式以及“自然讨论”模式来探究不同社会因素对有意识情绪感染及其脑间同步机制的影响;未来还应构建有意识情绪感染的多模态超扫描平台,以此拓展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说,“良好的习惯多于不良的习惯就是心理健康”;也有的人说,“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所接受就是心理健康”;还有人说,“心境快乐就是心理健康”。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集心理健康理论之大成,提出心理学应着力研究最健康人的培养。他提出了近20条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于1920年代中前期发生了一次关键的思想转变:他关于人类心理的认识,从“本能-理智”转变为“理性-本能-理智”。哲学上的这一转变也紧密联系着梁漱溟在政治思考上的推进:经由这一转变,“理性”、“民族精神”以及乡村建设理论等梁漱溟的核心思考得以最终生成。梁的这一转变来自当时思想论争、时代困局以及自身理论的内部矛盾的催迫;以“理性”为核心的新框架,为一系列难题与矛盾提出了解决方案,也使梁摆脱愁闷、走向乡村。梁的“理性”是一种“主体”哲学,也是一种包含着普遍性色彩的政治伦理——它不但针对“中国民族自救”,更包含着克服西方现代危机、再造未来新文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情绪与健康     
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们在探讨心理状态与健康的内在联系时曾做过许多试验。如美国的一位叫做艾尔马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试管插入到0℃的水中,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的,悲痛时水中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蛋白质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把这种含有紫色  相似文献   

15.
叶芃 《大众心理学》2023,(11):47-48
<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变得愈发重要。无论是记住重要的事情,还是回忆过去的经历,我们都离不开一个强大而可靠的记忆系统。俄国心理学家杰克森认为“记忆是人的一切心智活动的基础和不竭源泉,人的心理和思维活动通过记忆提供基本的认知条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生活中信息的不断涌入,我们常常会有遗忘、混淆或无法回忆起信息等方面的困扰。因此,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因素引起现代人的种种心理困扰中,孤独是比较普遍的,因而受到心理学家们的重视。这里仅介绍美国心理学家斯麦得与沙麦特的“鉴别孤独症量表(DLS)”。该量表的特点在于通过个体在不同关系领域(恋爱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群体关系)中的感受来鉴别其孤独程度,实施容易,计分方便,任何成年人都可在真实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自测,并  相似文献   

17.
高建国 《天风》1996,(6):8-9
读经:传11:8,腓2:17—18 在人的一生当中,最主要的存在着两种情绪,一种是欢喜快乐的情绪,一种是忧愁烦闷的情绪。人一生在世几十年之久,应当让欢喜快乐的情绪占到最主要的地位。 所罗门说:“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这和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上所谈到的话是很相同的。短短的4章圣经,提到了“欢喜”、“喜乐”两个词句达18次之多。单单在2章17—18节圣经中,连着讲了5个喜乐。  相似文献   

18.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1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总是不断地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令我们感到郁闷不安。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以下是10个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法:1.经常用肯定句对自己说话。你在对着镜子试新衣服,售货员一定说:“太合适了,这是最新的款式,穿上它让你显得高贵大方。”你的信心就会大增,越看自己穿新衣的样子越顺眼。如果她对你说:“还可以吧。”你就会犹豫起来,肯定的说法与…  相似文献   

20.
宋钧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35-39
在国外的阅读心理文献里,常常可以见到“阅读无能”(dyslexia)这样一个术语,外国心理学家来华访问也常问到中国儿童这方面的情况。本文想对这个概念作简单介绍。美国心理学家E. J. Gibson认为,“阅读无能”是指对阅读技能的掌握落后于年龄常模,而落后的原因又不是由于智力落后,重大的脑损伤或严重的情绪不稳定。要充分了解“阅读无能”就是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知道在阅读无能儿童的认知和知觉的活动中有哪些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