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情绪感染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情绪是一种具有组织性, 深刻内涵, 并且持续变化的心理状态。人们可以通过捕捉他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 这一交互过程被称为情绪感染。当前关于情绪感染形成机制的理论假设主要包括模仿-回馈机制、联想-学习机制、语言调节联想机制、认知机制、直接诱导机制等, 其中模仿-回馈机制得到了大多数学者们的接受。在情绪感染的形成过程中, 个体差异性、性别、文化构成了主要的调节变量, 它们影响着个体情绪感染的强度变化。近年来, 情绪感染理论研究从个体情绪感染的机制研究转向群体内部个体间的情绪感染交互作用研究, 循环效应被用于解释成员间的情绪感染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 应注意以下方面:1)个体差异性对情绪感染的感知程度的系统研究; 2)群体成员间的情绪感染机制研究, 特别是群体负面情绪的交互作用研究; 3)情绪感染理论在服务管理等人员交互性强的行业内的实践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
超扫描指同时记录多个被试脑活动, 以探索其社会互动脑机制的研究手段。从博弈论视角, 可区分超扫描任务中的冲突、合作与协作三类任务, 分离已有研究中未严格界定的“协作”与“合作”概念, 为超扫描研究的多人互动范式建立新模型。任务所包含协作因素的多少, 与任务是否涉及心理理论功能是影响个体脑间活动同步现象的重要条件。未来研究可结合进化博弈论等理论模型, 进一步探索合作与协作行为的差异及规范形成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3.
个体之间实现情绪聚合的过程称为情绪感染。其中通过自动同步模仿他人表情、言语、姿势和行为并实现情绪聚合的无意识倾向称为简单情绪感染。近年来简单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得到了大量行为实验和脑科学研究的支持。然而由于其“无意识”、“同步”、“自动”发生的特点, 以及研究者长久的争论与界定不清, 使得该领域研究面临不少困境。为了厘清这些困境, 在梳理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了简单情绪感染的社会影响因素, 分析了简单情绪感染在概念界定、测量方式、依赖线索等方面的问题, 并尝试给出可行性建议。今后研究应当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范式展开, 并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简单情绪感染的机制理论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4.
超扫描技术可同时记录多名被试在同一认知活动中的脑活动,并通过分析脑间活动同步及其与行为指标间的关系描述社会互动的群体脑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十多年超扫描研究在合作与竞争、动作和行为同步、人际交流等领域的成果,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指出脑间活动同步可刻画社会互动中感觉运动、思维决策以及信息传递等三大层面上的互动情况,可能成为社会互动活动的神经标记,并阐述了超扫描技术研究的局限性及其研究展望与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5.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 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 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 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 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 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内疚是个体做出危害他人的行为或违反道德准则之后产生的良心上的反省, 对行为负有责任的一种负性体验。内疚在道德规范和人际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主要采取自我报告范式、情境模拟范式、过失范式和经济博弈范式考察内疚的发生发展及其功能。近年来, 研究者尝试揭示内疚脑机制, 研究发现内疚主要激活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等脑区, 前额叶可能与内疚的认知成分相关, 而脑岛主要与内疚的情绪成分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进一步考察内疚的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7.
利他惩罚是指个体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自愿个人支付成本,它在人类合作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认知控制"与"情绪满足"被用来阐述利他惩罚的产生机制。而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利他惩罚主要涉及以背外侧前额叶皮层为主的基于规则的系统和包括纹状体、内侧前额叶皮层以及脑岛等脑区在内的情绪驱动系统。此外,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能是利他惩罚行为发生的神经生化基础。未来研究除了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与整合利他惩罚的发生机制、神经机制、基因机制以外,还应注重利他惩罚在自然情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奇勇  卢家楣  闫志英  陈成辉 《心理学报》2016,48(11):1423-1433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 情绪感染是一个“情绪觉察-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的过程, 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1884年, 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 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 但没有描述从刺激事件到外周身体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能揭示这一“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研究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62名, 参与下列研究:(1) 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2) 在生物反馈实验中, 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使用路径分析证实了情绪感染的路径机制, 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 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动机定向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行为、情绪和课堂动机气氛等线索的社会知觉是动机感染发生的基础.当前研究中,期望形成模型和教学支持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动机感染的潜在过程.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推测出动机感染的发生机制包含学生无意识的自动的目标感染和有意识的满足基本心理需要两条路径.该机制需要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1)利用质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2)注重文化和情境等变量在动机感染中的价值;(3)动机感染双向过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尹华站  张丽  李丹 《心理科学》2023,(2):491-499
时距知觉情绪效应指个体时距知觉因情绪影响而相对扭曲的现象。这一效应基于研究者所持“情绪观”的差异而被从不同视角进行理论解释。情绪离身观主张情绪产生基于对情绪刺激本身维度的加工。离身观下的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单一唤醒机制、单一注意机制、单一工作记忆衰减机制、唤醒和注意共同受唤醒度调节机制以及唤醒、注意及工作记忆受目标时间长度动态调节机制等进行解释,情绪具身观主张情绪产生是身体和情绪信息共同参与的结果。具身观下时距知觉情绪效应可以用具身化调节内部时钟速率、内感受性强度以及神经能量高低等机制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注意:其一,基于离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明确“唤醒”、“注意”在具体研究的含义,操纵并观测“唤醒”和“注意”等变量主效应及其他变量(机体或环境变量)的调节效应。同时,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的判定标准,并为情绪刺激时距知觉分段综合假说提供佐证;其二,基于具身情绪观需要首先澄清内感受性强度、神经能量在具体研究中的内涵,然后,厘清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产生机制的因果链,并为情绪刺激具身化调节时距知觉假说提供佐证。其三,需要在解释时距知觉情绪效应之前首先确立应该持何种情绪观的前提条件,然后再探索何种因素在...  相似文献   

11.
张如倩  刘洁琼  李先春 《心理学报》2019,51(9):1007-1017
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被广泛用以探究公平行为, 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博弈中某一方决策行为和神经机制的探讨, 但是人际公平可能是互动双方重复博弈的结果。因此只考察单个大脑活动, 并不足以揭示由互动双方共同完成的社会认知活动的脑机制。因此, 本研究结合修改版的最后通牒博弈任务和基于fNIRS的超扫描技术, 从群体脑水平上考察人际公平形成的脑机制。行为结果显示, 相比无惩罚条件, 惩罚下提议者的分配金额更高, 且惩罚力度越强, 分配越趋近公平分配。fNIRS的结果显示, 惩罚下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顶下小叶和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显著强于无惩罚条件, 而且两条件的分配金额差异越大, 右侧顶下小叶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也越大。综上, 脑间活动同步性可以作为惩罚下人际公平形成的客观脑指标, 研究为探讨人际公平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抑郁人群不但表现出注意、记忆等个体认知层面的负性偏向, 还伴随有明显的社会认知障碍。已有研究在抑郁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方面还考察得不多。本研究采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抑郁倾向对社会合作的影响。结果显示, 高抑郁倾向组比低抑郁倾向组的合作率更低, 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更弱, 抑郁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及眶额叶的脑间同步性有调节作用; 低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强于高抑郁被试与高抑郁被试配对, 或者高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的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 该效应当且仅当双方的选择相同时显著。结果表明, 抑郁群体在社会奖赏加工、冲突控制及心理理论脑区均存在功能性缺陷, 这些结果为理解抑郁人群合作意愿下降提供了脑成像证据。  相似文献   

13.
如何从神经生理层面刻画教育活动的人际互动模式和动态性是教育神经科学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人际神经科学视角为其提供了可能的解决途径; 这一新兴的视角通过记录和分析进行同一认知活动时两人或多人大脑活动之间的关联, 来揭示大脑活动的群体模式。目前, 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已被应用于教育研究, 例如监控教学过程、预测教学效果和识别教学影响因素, 相应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启示。未来的研究者可以更多地关注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大脑的互动机制及人际神经科学方法应用于技能教学及线上教学评估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The parent-infant dynamic has a foundational role in emotion regulation development.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hyperscanning from mother-infant dyads can provide an unprecedented window into inter-brain dynamics during the parent-infant exchange. This potential depends on the feasibility of hyperscanning with dyads in emotionally taxing contexts. We sought to demonstrate feasibility of hyperscanning from 10 mother-infant dyads during the Still Face Procedure (SFP). We measured frontal alpha asymmetry (FAA) to elucidate ongoing regulatory dynamics and considered maternal caregiving quality as a window into dyads’ history. Results showed dyads exhibited a rightward shift in FAA over the course of SFP, indicating growing negative emotionality and desire to withdraw. Results also showed growing variability in FAA for infants over the course of SFP, indicating less active emotional control as stress ensued. Variability was especially low for mothers during periods when asked to be emotionally unavailable, suggesting active control to match the task demands. Dyads with a more responsive mother exhibited higher (more left) FAA relative to dyads with a less responsive mother, which might reflect a mor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overall. We raise important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questions that hyperscanning during SFP can addres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trait-like self-regulatory dispositions.  相似文献   

15.
张曼  刘欢欢 《心理科学》2018,(2):378-383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交流中的人际神经同步机制,并将人际神经同步作为研究社会交流的一个神经指标,这对于揭示社会交流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理理论和镜像神经系统的角度,分析社会交流中神经同步的认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这两套机制是否因交流目的、对象、形式或内容的不同,而在不同的脑区表现出神经同步,进而引发了不同认知机制的争议;以及这两套机制各自或协同工作适用的情景和任务。  相似文献   

16.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手段,探讨社会科学问题与理论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近来,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凭借生态效度高、成像安全、对头动耐受性高、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了该领域新兴的热点技术。无论是在婴儿发育和社会经济决策的单脑研究中,还是在人际互动的多脑研究中,它都有广泛应用。未来近红外光学成像的应用可以向多脑神经反馈、脑机接口技术、设备无线化和多模态成像做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Ss made judgments of whether or not they were being looked in the eye as an E fixated several points on and off their faces.Distance between sender and receiver, sex, and whether the sender made a sequence of fixation sprior to the terminal fixation were variables of interest. The sender-receiver distance produced less effect than predicted from the hypothesis that receiver judgments were determined solely by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sender’s iris/sclera configuration (ISC) during true eye contact and the current fixation point. There was no stable differencein accuracy as a function of whether the sender’s terminal fixation was preceded by other fixations or not. These findings cast doubt on the belief expressed in recent studies that the ISC can be used to accurately discriminate eye gazes from other gazes.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fixations on some portions of the face yield a judgment of eye contact which might be predicted on the basis of social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18.
刘涛  刘星辰 《心理科学》2017,40(4):1005-1010
社会交往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社交能力的缺失会导致严重的行为障碍和精神疾病,如自闭症。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自闭症脑成像研究多集中在年龄较大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在静息态或简单的任务态下的脑激活模式或功能连接状态。自闭症的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和语言交流障碍却较少有研究触及。近年来,近红外光学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在真实的交流和互动中研究自闭症儿童的神经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机遇。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社会互动中通过他人的行为对他人特质、意图及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规范进行学习, 是优化决策、维护积极社会互动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模型与神经影像技术对社会学习的认知计算机制及其神经基础进行了深入考察。已有研究发现, 人类的社会学习过程能够较好地被强化学习模型与贝叶斯模型刻画, 主要涉及的认知计算过程包括主观期望、预期误差和不确定性的表征以及信息整合的过程。大脑对这些计算过程的执行主要涉及奖惩加工相关脑区(如腹侧纹状体与腹内侧前额叶)、社会认知加工相关脑区(如背内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及认知控制相关脑区(如背外侧前额叶)。需要指出的是, 计算过程与大脑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一映射的关系, 提示未来研究可借助多变量分析与脑网络分析等技术从系统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大尺度脑网络如何执行不同计算过程。此外, 将来研究应注重生态效度, 利用超扫描技术考察真实互动下的社会学习过程, 并更多地关注内隐社会学习的计算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