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拥有与享有     
正许多人以为只要"拥有"就等于"享有"了,其实谁出生于世间,都"拥有"了大地风月,但有几人真能"享有"了它?"拥有"与"享有"是有很大不同的,试举金钱为例,"拥有金钱"的可能是金钱的奴仆,而"享有金钱"的才是金钱的主人。对生活质量毫无改善,而只对着存款簿上累进的数目神秘微笑的;对日常生活无理地节省,钱永远欠缺一点,不然又可以再拼凑成一张支票一纸地契的;又或者钱多得不知道怎样使用,还  相似文献   

2.
行善原则——读穆勒《功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善原则——读穆勒《功利主义》丁大同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痛苦和苦难,这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存在有灾难性的因素,并不以这个社会是好的或者是坏的所决定。当处在悲苦的处境时,我们该是怎样地渴望能够得到别人兄弟般的援手和救助啊!把这种对于苦难的救援视为...  相似文献   

3.
范爱侍 《天风》2004,(1):32-32
神并不反对他的儿女拥有财宝以及加增财宝,而是告诫我们,不要把它放在心上。 钱财是有用的东西。谁也不应妄加菲薄。但它往往又成为有害的东西,这是为什么?说句公道话:问题不在于钱财的本身,而在于钱财拥有者怎样对待它。那么,钱财在人生中应放在什么地位呢? 我同意一些智者的看法:钱财应是人的仆人,而非人的主人。当钱财是仆人时,它是好仆人,但当它反客为主时,它则是恶仆人!换句话说,只能人主宰钱财,不能让钱财主宰人!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呈现纷繁复杂的状态,它贯穿于社会矛盾的各个方面,存在于各种领域之中。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合乎规律运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完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正是它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问题不在于人民内部矛盾存在本身,而在于对客观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然而,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与否,取决于调节的方法、策略是否恰当、正确;而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策略是否恰当、正确,则取决于调节体系内部请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因此,对于人民内部矛盾而言,有一…  相似文献   

5.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注重经济效益必然带来人们在对待金钱问题上的观念的变化。这样就使正确认识和处理金钱与个人幸福的关系问题显得非常必要。 钱是货币的日常生活通俗用语,它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财富的一般代表物和象征。所谓个人幸福是指在个体的人生活动中,人们通过  相似文献   

6.
必察     
正身边总有人成为众矢之的,提起他来人人厌恶。另有一些,人人都说好,愿意和他在一起。对于这种现象,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察,是个中性词。观察一下的意思。这句话可以如此理解:既然众人都厌恶他,就要分析分析他为何这么让人讨厌。众人都说他好,那就分析为什么都说他  相似文献   

7.
《天风》1998,(6)
经文:马太福音7:16b—17 荆棘不能结葡萄,蒺藜也不能结无花果。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 荆棘是荆棘,它结的是荆棘,它不可能结出玫瑰来。只有玫瑰才能结出玫瑰来。“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是千真万确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心理学教学中,教材中关于心理品质的定义、提法存在问题,影响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理解。为此本文就心理品质的定义、心理品质的内容、诸心理品质定义的订正进行了探讨。从内涵上说,心理品质应有两层含义;心理质量和心理指标;从外延上说,心理品质有广义、狭义之分。对心理品质的所有概念,都应当作中性词处理。  相似文献   

9.
调适心理 感受幸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生活得很现实,追逐金钱,追逐物质享受。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了金钱,有了大房子,有了汽车就拥有了幸福。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金钱和幸福能不能等同呢?  相似文献   

10.
"泰然让之(Gelassenheit)"是理解海德格尔后期技术批判以及存有之思的关键概念。它具有一种双向结构:一是存有本身的层面,即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与让予;二是属人层面,即人对存有本身之让予的让予。其中,属人层面的泰然让之又具有三个环节:从主体性强力意志以及表象性思维中的"让出"——无所施为地等待——"让"自身"入"于存有本身的自行敞开。然而,泰然让之并非一种消极性的存在姿态,而是有着"力量和决心"在其中隐藏和支配着,通过归属于存有而促进自身本己本质的提高,从而呈现出意志与让予相交错的结构。此外,泰然让之作为海德格尔后期所谓"源始伦理学"的核心姿态,必然会使得自我与他人的关联隶属于与存有本身的关联,从而为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所批评。但需要注意二者的视角差异,以及两种伦理观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1.
迷信,是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缺乏正确认识的结果。它是人类认识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本身不足为怪。但在阶级社会就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12.
我们无法证明超自然的上帝存在,最多只能引入一个多余的概念,而它并不像我们探索自然规律一样有助于我们理解和预测事物;究其本质,上帝是个与科学无法相容的概念,尽管我们无法确切地证明上帝不存在,但是,相信上帝存在与相信任何荒谬的东西存在一样;信仰上帝也不能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使人高尚。举行祭拜上帝的活动不但无用,而且浪费时间和金钱,增加不必要的紧张。在知道无用后,比之将浪费的东西捐给食不果腹的人,是一种麻木不仁的行为。然而不管怎么说,在不影响他人自由的前提下,不管是什么信仰都应被容许,因为这是人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3.
佛心慧语     
生命的序曲是几声哭泣,而终结却是一声叹息。生命犹如钟摆,在追寻与幻灭中摇荡。人间之力智,在乎洞悉本身之缺点。人的价值在于他懂得善尽他的义务。“心地安祥”的快乐,比世间一切财物的价值都高。单纯的心是一种最美的心情。“亲切”像是美丽的花朵,可以美化我们的人生。“亲切”是一种无声的韵律,它能让你周遭的人产生共鸣;“不亲切”是一种残忍的自私,因为它不仅会阻止你拥有快乐,同时,也阻止你拥有朋友。我们如果不为别人的说法和做法而忙乱,心中必会安祥得多。  相似文献   

14.
梁慕山 《天风》2005,(6):39-39
有史以来,金钱被人们称之为“万能”之物。确实,人生世上数十个寒暑,许多人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一切向钱看,认为只要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和“有钱大三辈, 无钱是崽辈”,形象地说明了金钱“万能”的意义,又说:“无钱难倒英雄汉”,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若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则其处境艰难可想而知,在世间你若是想作成一件事,无论大小,如果没有钱,实在是寸步难行。人人都想要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没有金钱又如何能谈得上幸福呢?有人认为只有拥有大量金钱才能过上幸福  相似文献   

15.
哲理思辨     
正被人嫉妒无损自尊,故大可不必在意;嫉妒他人有伤尊严,故必须格外介意。一时失落无妨,只要能不失意就好;偶尔失意不怕,只要能不失态就好。身处困境,愚者往往一筹莫展;面对厄运,智者却能运筹帷幄。困难重重,但它教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意志的坚定不移;危难重重,但它教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毅力的坚韧不拔。真正的危难并非危难本身,而是面对危难束手无策;真正的厄运并非厄运本身,而是面对厄运坐以待毙。  相似文献   

16.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共同致富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赵石宝共同致富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但它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航而就。这里,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要正确认识“共富”和“先富”的辩证统一关系。按照邓小平关于共同致富的构想,“先富”是作为“共...  相似文献   

17.
浮世醒言     
★别用健康去交换金钱,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健康。★生活的美好起源于内心的感动。★你想让人怎样待你,你就首先怎样待人。★冲动不是船没翻就跳海,而是跳海时没去拿那件救生衣;理智不是拒绝去冒险,而是蹦极前认真检查脚下那根绳。  相似文献   

18.
别人的知识能变成金钱,我的知识为什么一钱不值?这是当前大多数知识分子面临的一个共同困惑。 俗话说:“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极富诱惑的名言,古今中外广为流传。它时刻提醒人们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但是知识怎样变成金钱财富,却从来没有人具体的指导过,许多不得其门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因为知识丰富而改变贫穷潦倒的命运。 知识不可能自动变成金钱,“当教授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也不会自动消失 世纪之交的人们反省自己,也反省历史。历史告诉我们:知识不可能自动变成金钱。 凡高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所画的…  相似文献   

19.
“平衡”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正确认识它的特性对于理论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的平衡都有其两重性,即具有暂时性和永恒性。我们知道,客观事物不仅具有现实形态,而且具有历史形态。平衡则是事物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实事物的平衡总是具体的平衡,不论这种平衡在绝对的时间的意义上存在多久,最终必然会被事物本身的矛盾的激化所打破。因此,就平衡的现实性而言,它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平衡作为不平衡的对立物,它又是永恒的。即使一定平衡被破坏,还会有一种新的平衡加以取代,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还会存在另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就平衡的历史存在(亦即历史性)说来,它又是永恒的、绝对的。无论从平衡同不平衡并存或者与不平衡交替存在说来都是这样。我认  相似文献   

20.
道义论(义务论)伦理学虽然受到了美德伦理学的不合情理的无辜批判,但作为经典的伦理学类型,依然要对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论证时刻保持哲学的反省能力,对各种"批评"具有开放性对话的能力,从而让其理论与思想更加切合伦理生活世界,继续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详细梳理道义论伦理学的思想谱系,考察它为何不在古希腊而在斯多亚主义中才兴起的原因,它在西塞罗伦理学思想中的内涵以及义务和德性的关系、行为和行为者的关系,德国伦理学为何要采取义务论的形态以及康德义务论与德性论各自承担着怎样的使命与课题,可以发现,对人性的洞察、对美德的崇敬、对存在之天空与深渊的复杂而艰深的知识与领悟,哲学史上莫过于西塞罗和康德。他们的伦理学并非只有道义论没有德性论,而是他们更为深刻地看到:人的德性不是天生的,是在生活和行动中随同人将本身"自然未完成"的自我,造就为主体性的人而生长与"自我造就"的。德性之本性即自由,"德性"的自由塑造本身使它不可能作为伦理的第一出发点而被言说,因为伦理生活和行动本身对于行为者的品质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更具有在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