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匡培梓 《心理学报》1962,7(1):20-29
巴甫洛夫始終把条件性皮貭抑制看为积极的神經过程,它不断地調节着兴奋过程,致使有机体的活动能更正确地适应于外界环境。因而,抑制問題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論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上的意义。 如所周知,作为內抑制形式之一的延緩抑制是构成人与动物的一系列行为的基础。例如,对教育工作来說,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培养儿童的坚靱性,发展善于在某个特定时間內制止自己的活动,或者在需要的时刻准时地进行活动等等的能力。这些正是以延緩抑制的发展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丁瓚 《心理学报》1960,5(1):11-16
1959年是我們伟大祖国建国十周年。全国各地无論在工农业战錢上,教育、科学、卫生和艺术等文化战綫上到处都是万紫千紅、碩果丰收,說不尽的光輝灿烂的动人景象。就拿我們心理学这顆幼苗来說吧,十年来在我們这块“換了人間”的祖国大地上,已經有了迅速的成长。尽管它的成长速度和其他科学比較起来是緩慢一些的;但是,和它在旧中国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工作中心任务之一乃是提高教学貭量。算术課程是小学的主要科目之一,一般說来,是儿童比較难于掌握的学习內容。而数概念的狹隘往往是学习算术中造成困难的主要原因。例如,編制1959年出版的小学一年級算术課本就曾提出100以內数概念能否为6、7岁的儿童所理解的問題。因此,对儿童掌握数概念的过程的研究,也就  相似文献   

4.
唐自杰 《心理学报》1964,9(2):75-83
問題儿童在入小学以前,已經掌握了很多口头語言,入小学后在继續发展。但儿童如何才能把他們的口头語言变成书面語言(作文)呢?如何使他們的书面語言表达得更好呢?为了探索此问題,我們曾从小学实驗班和普通班二下級学生說和写的数量、貭量进行了比較  相似文献   

5.
曹傳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5,10(2):23-36
这个报告要报导的是小学儿童分析概括汉字字形能力的发展情况。实驗是用前一报告的同一些被試进行的。从前一报告我們看到了儿童辨认字形能力的发展的两个比較大的轉折。因此,进一步的問題是:在分析概括汉字字形能力方面的发展情况如何?有  相似文献   

6.
問題在知觉心理学中,距离判断問題是心理学者一直感兴趣的問題,外国学者在这方面曾作过不少研究,积累了一些資料。依梯尔逊和埃姆斯(W. H. Ittelson & A. Jr. Ames)的实驗証明,在減縮綫索的条件下,被試用单眼观察同一距离的三张大小不同的扑克牌(标准的、比标准大一倍的、比标准小一半的),較大的显得近些,較小的远些。依梯尔逊根据一系列的实驗結果作出了这样的結論:观察者对熟知客体的主观的假定大小,是距离  相似文献   

7.
8岁至20岁儿童与青少年脑电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际脑电图研究情况来看,对于初生至3岁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脑电現象研究比較丰富,3岁以上儿量的研究則相对貧乏。因此直到目前为止,对于分析成人以下的脑电图,因为缺乏“正常标准”而常常使正常与临床脑电图工作者感到困惑。Ellingson R.J.(1954)的研究指出,以成人为标准則大部分15岁以下少年与儿童的脑电图为异常。現有的正常儿童与少年的脑电活动知識大都来自Smith J.R.(1938)、Lindsley D.B.  相似文献   

8.
曹傳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5,10(2):37-42
在上一报告中,我們曾提出儿童精細辨认能力的发展問題。初步結果表明这种能力在二、五年級之間仍有較大的发展,并与儿童分析概括与辨认汉字字形能力的第二轉折点有关。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我們进行了精細辨认能力的补充实驗。  相似文献   

9.
使用Reed设计的有意遗忘研究范式,以194名小学二、三、四、五年级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的差异,探索抑制机制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及儿童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发展的敏感期。结果表明:1)大学生被试和儿童被试之间的有意抑制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2)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中有意抑制能力呈递增趋势;3)儿童的有意抑制能力发展在三年级,9、10岁可能存在一个敏感期。  相似文献   

10.
曹平 《心理学报》1962,7(4):3-19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們报告了以联合不同联系系統的方法对正常儿童和脑神經衰弱儿童大脑皮层綜合活动进行的实驗研究結果。研究表明,正常儿童和脑神經衰弱儿童都极易按言語指示对顏色显著不同的灯光信号形成阳性运动反应和抑制性反应(簡单分化)以及对顏色相近的灯光信号形成阳性运动反应和抑制性反应(精細分化)。在联合基于直观特征的、建立在同一水平上的这两个联系系統时,正常儿童和脑神經衰弱儿童都能毫无困难地实現对它們的同时机能作用,并且这两个联系系統在同样程度上巩固地保持  相似文献   

11.
听觉延緩反馈的实驗研究开始于1950年,在西方心理学(主要是美国)中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題目。十四年来,已經发表的有关研究报告达一百余篇。在美国市場上已有供这一类型实驗用的专門仪器出售。听觉延緩反馈的实驗研究已在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等科学領域中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傅詠  沈曄 《心理学报》1965,10(1):3-11
問题 过去,在調查研究中我們曾获得印象,孰为儿童掌握生字有一个摸索过程,到一定时候量变引起了貭变,儿童仿佛“开窍”了,有了一套掌握生字的方法。最近,在研究速示条件下儿童辨认汉字的能力时,同样发現一、二年級之间可能有一个汉字辨孰能力的轉折点。我們初步的設想是:这个轉折点的产生不会单純由于儿童知觉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儿童分析概括汉字字形能力的增进。換句話說,儿童不再是一个个地孤  相似文献   

13.
我們曾在以前的两个研究中闡明了綫段間隔的消极影响及我們的解释。在几何图形中,綫段間隔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比較普遍的現象,而外周綫段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說,綫段間隔会从內部影响了所要寻找的图形知觉結构的話,那末外周綫段会不会从外部影响所要寻找的图形知觉結构呢?这是一个問題。因为外周綫段与內部的一些綫段也会形成一些为学生所熟悉或最熟悉并与已学习的几何概念相联系的图形知觉結构,从而它也就很有可能会影响知觉和思維的进程。本研究就是探索外周綫段的影响問題,迫寻它对解題过程产生影响或不产生影响依存于什么条件,并且分析一些直接影响几何图形知觉結构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对立統一规律的基本內容,把这个問題弄清楚了,对立统一規律的其他問題就比較容易弄清楚,从而使我們真正懂得辯証法的核心和实質。最近,对于对立統一規律所涉及的問題的学习、研究和討論,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关于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关系問題,是最近討論的中心問題之一。我們認为对这个問题的討論,无論在理論上或者在实踐上,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是我对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問題的一点理解,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15.
曹平 《心理学报》1962,7(3):27-39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报告了对正常儿童高級神經活动,特別是以联合不同联系系統的方法对正常儿童大脑皮层綜合活动进行的实驗研究結果。研究表明,正常儿量很容易按言語指示对顏色显著不同的灯光信号形成阳性运动反应和抑制性反应(簡单分化)以及对顏色相近的灯光信号形成阳性运动反应和抑制性反应(精細分化)。在联合这两个联  相似文献   

16.
在1958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們和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組共同提出了神經衰弱綜合治疗方法。經过几年来我們自己和全国兄弟单位的实践經驗,已經看到: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較好;疗效的巩固情况也較好;心理治疗在这种治疗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关于神經衰弱綜合治疗中心理治疗的主要內容和进行方法,关于患者的认識活动和个性心理特点在其中的作用,关于心理治疗发揮作用的具体过程以及神經衰弱的病因等問題,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資料。但是,  相似文献   

17.
一、問題 这項研究是从“閃光信号的頻率选择实驗研究”总課題派生出来的一个問題。在进行上述研究,尤其是有关“閃光頻率辨认和等辨量表”的实驗时,許多被試口头报告曾使用数数法,帮助自己辨认閃光的頻率。經与实驗結果对照,发現在閃光頻率低于30—40周/分时,用数数法确实有效,頻率較高(例如100周/分以上)时,則漸难使用数数法了,其轉折点似在50周/分左右。由于閃光頻率与閃光每周的时距有一定的关系,閃光頻率的辨认,归根結底,主要是以时間知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儿童实用创造力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中小学生(9岁至16岁)为研究对象,采用实用创造性测验任务,探查了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的结论:(1)儿童的创造力随年龄发展逐渐提高,但创造力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三个维度的发展并不均衡,流畅性和变通性在9至11岁期间比其他年龄阶段发展得更快;(2)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创造力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其中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创造性态度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問题 在实驗Ⅰ中,我们探討了4—9岁儿童的分类和分类命名的問題,从中看到,不同年龄儿童的分类标准是不同的。儿童在达到依本貭特征分类之前,卽达到掌握概念之前,要經历一个逐漸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表現出不同的抽象概念水平。年龄較小的儿童还不能脫离依具体感知进行抽象。让他們进行分类时,往往把能直接感知的特点相同的东西(如顏色,形状等),或者把在生活情境中經常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研究是在实驗第一部分的基础上,探索学前儿童怎样从实际中掌握客体的因果依存性的特点,向理解(即推理的思惟)水平过渡。 研究的問題,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学前儿童在什么条件下能使带有因果性貭的实践动作順利地向因果思惟过渡?在教学影响下,怎样实現这一过渡?在实現过渡的內化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二)在学前儿童的因果思惟发展过程中,有无所謂“可逆性”?学前儿童是否如皮亚杰(J.Piaget)所說,只能有“从特殊到特殊”的所謂“轉导推理”而沒有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