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心理学中,有“中心性品质”这个术语。所谓中心性品质,是指那种与其他品质联系更为密切,包含更多有关个人内容的品质。例如,“礼貌——生硬”与“热情——冷酷”这一对品质相比,后者更有中心性。在众多的人性品质中,什么是最具中心性的呢?1946年,美国心理学家阿琪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被试者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描述同一个人。在第一组中,阿琪列出这个人的7项品质,包括聪明、熟练、勤奋、实干和谨慎。在第二组中,阿琪只将这个人品质中的热情换成冷酷,其他不变。结果出来了,仅仅一个“热情”与“冷酷”的区别,却引起了两组被试者对这个…  相似文献   

2.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你长得很革命,”那是遥远的老话。很多时候,你的落伍与傻帽,往往就体现在语言上。当你走在街上,向一位姑娘问路时,如果还正儿八经地叫“同志……”她可能不会太热情地帮你的忙;要是换了个词“小姐……”她可能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详细地给你指明方向。●“策划人”’的词意,以前可能是“特务”、“反革命分子”、“搞阴谋诡计者”等。现在一般是指有创意的人、卖点子的人、做广告的人。当今表扬一个人很勤奋,他会将信将疑;说他聪明,他不反对;说他有“创意”,他会高兴地说“过奖”了!●“对不…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杂著”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热情地歌颂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死守睢阳、顽强抗击安史叛军的英雄事迹,高度肯定了他们“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有力驳斥了对英雄的造谣中伤,显示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表达了他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它历来为人所称道,具有多种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4.
负判断的等值问题是学习形式逻辑中的一个难点。如: 1·“并非他聪明又用功”(-(pΛq))等值于“他或者不聪明,或者不用功” (pVq)。 2.“并非他聪明而不用功”(-(pΛq))等值于“如果他聪明就用功”(Pq)。  相似文献   

5.
“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这句话出自马太福音10章16节,原文为:“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根据这节经文所处的上下文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灵巧”意为灵活巧妙。“驯良”意为和顺善良(这里“灵活”有“聪明机敏”意,和顺:温和柔顺)。整句意为:我差你们去  相似文献   

6.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7.
智慧的奥秘 “并将智慧的奥秘指示你。”(伯11:6) 人们惊呼:现在的小孩真聪明。的确,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人是要聪明了许多。有朋友曾夸我的女儿聪明,我对他说,聪明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共性,不再由某几个孩子所专有。现代人的智力已普遍提高,但这是不是说现今的人就一定比古人有智慧了呢?我看未必。聪明不等于智慧,它属于智力的范畴。一个人的智商无论有多高,都不能说明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反常合道     
有这样一个传说:绍兴才子徐文长自幼聪明过人。一天,他和六位文人一起喝酒,这六个人事先商量好要捉弄他一下。桌上一共摆了六个菜,按年龄大小行酒令,酒令要说出一个典故,只要典故和桌上菜肴有关,就可以独享这盘菜,否则没菜吃。第一个人说:“姜太公钓鱼。”说罢就把桌上的一盘鱼端到自己面前。第二个人说:“时迁偷鸡。”于是将一盘鸡肉端走。第三个人说:“张飞卖肉。”话音刚落顺手将一碗猪肉拿去。第四个人说:“苏武牧羊。”把羊肉也拿走了。第五个人说:“朱元璋杀牛。”牛肉也就归了他。第六个人面对最后的一盘菜,说声“刘备…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的勤奋,半个世纪的耕耘,您的默默奉献,唤醒了多少沉睡的人——使他们有了一颗近主的心。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宣传党的政策坚定了“爱国爱教”的决心。让读者吸吮着知识的乳汁,让穆民聆听着喜讯佳音,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给了广大穆斯林。您,不畏惧艰难,与时俱进,因为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弘扬伊斯兰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创建和谐@景连庆!北京~~  相似文献   

10.
柴文袖  王文娟 《心理学报》1984,17(4):95-100
实验以46名少年为对象,以400m跑为内容,在被试者不知道的情况下,把他们分为鼓励(表扬)组和挫折(批评)组。预先测得他们400m跑的平时成绩,做为实验后被试自己与自己成绩比较的出发点。具体实验之前,告诉被试者,这次测验400m跑,既看“达标”如何?也看“技评”如何? 实验是在400m跑途中,于100m,200m,300m处各设数人为“技评”鉴别者。每两个人一起跑,一个人受“表扬”,一个人挨“批评”。 结果,接受积极刺激的少年,多数唤起增力情绪,并做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少数人出现了减力情绪,做出消极的反应。而接受消极刺激者,正与此相反。 表扬比批评具有更大的动力性质,教师在教学中宜多用表扬,对少年的表扬与批评,要注意年龄与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1.
进窄门     
路加福音中记载:耶稣经过城市乡村,随处施教,朝着耶路撒冷走去,一个人问他说“:主,得救的人果然不多吗?”耶稣回答他说“:你们竭力由窄门而入吧!”(路13:22)那个人怎么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当时犹太人的观念以为天国只有犹太民族的份,而外人只能留在外面,然而耶稣坚定而清晰的回答无疑的对他们是一个惊醒,一个打击,耶稣的答案是“:你们应由窄门进去!”在这里,耶稣同时也给了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直接重要关系的答案,那就是:一,他愿意所有人都得救(弟前2:4)。二,而且给出了得救的条件就“是进窄门”且“是竭力进窄门”。进窄门:就是天主…  相似文献   

12.
孟德尔(C.W.K.Mundle)在“‘私人语言’和维特根斯坦的那种行为主义”中把维修根斯坦的观点称之为“语言的行为主义”(linguistic behaviourism),他通过对于这种语言行为主义的批判确定一个与维特根斯坦相反的论点:一个人可以谈论他的私人经验.他说,维特根斯坦的论点——一个人甚至不能够对自己谈论他的私人经验(这是维特根斯坦在关于日记的论述中力图证明的)——与其他问题混淆起来了.这是因为维特根斯坦把问题表达成:“能有私人语言吗?”这种表述混淆了以下问题之间的区别:一、人能有意义地对他自己谈论他个人的私人经验吗?二、人能告诉其他人关于他的私人经验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3.
过去一提到聪明人,马上就认为是高智商的人。因为智商(IQ)的概念已广为人知,它是衡量一个人聪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但智商所反映的聪明程度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人把一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情绪情感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王林残忍杀害亲生父母的报道,引起了人们的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性的丧失?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无法不使人联想到问题的另一面,联想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冷酷和自私会导致残酷行为”的话。这位教育家主张从童年开始培养孩子爱父母、爱亲近的人的“心地善良温存”的精神品质。帕夫雷什中学有两块醒目的标语牌,其中之一写着:“要热爱你的妈妈”;这个学校每年秋季还要举行母亲节的庆典,每个孩子都把自己劳动创造的果实和精心制作的礼品献给母亲。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的培养——不是局部的狭隘的任务,而是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他认为,“只有能够体察和关注别人命运的  相似文献   

15.
习惯的力量     
读过季(羡林)老一则轶闻, 说他特别勤奋,每天清晨5点,屋子里便会准时亮起一盏灯,这便是老人开始一天的工作了。用季老自己的话说,每天这刻一到,自己就会从床上“一骨碌”爬起(这“一骨碌”爬起的劲头,叫人全然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美国密苏里州的大街上,行人散淡,有人手拿书本坐在街边的木凳上翻看着。这个时候,14岁的马克·吐温,因为无所事事,也来到这个大街上闲逛。他漫不经心地走着,他突然发现路边一个人正在翻看的书中掉下了一张纸。他以为,也许是一张银行存折,也许是一张现金借据,或者是一张财宝藏图。总之,他以为这是上帝的恩赐,马克·吐温发财的机会来了。他快步上前捡起那张纸片仔细看。不是他想象的发财机会,那是一张记载着一个叫约翰的人离奇的传记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这一概念在历史上曾引起三次大讨论。第一次发生在早期教父中间,第二次发生在上世纪初的新经院哲学家中间,第三次发生在当代英美哲学家中间。基督教诞生伊始,耶稣和他的使徒都强烈地反对犹太教的拉比和文人以及希腊哲学家的理性骄傲和文化歧视。使徒保罗在雅典与哲学家辩论,他引用经文说:“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哥前1∶18)并警告信徒不要让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着人间的遗传和现世的哲学,就把你们掳去。”(歌2∶8)一些教父从字面上理解经文,把希腊哲学等同于…  相似文献   

18.
说“勤”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4,(11):17-17
勤即尽力多做,勤即不懈努力。在世界范围里,勤都是一种受肯定的品质。中国人历来勤劳,历来赞美勤奋。“人为万物灵,全靠双手勤”,正因为勤劳,人最终成了万物中的灵长。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把勤快和发家致富、富贵及幸福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自卑(inferiority)心理学上自卑指一个的自我评价偏低一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一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精神动力学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自卑感也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20.
我们检验了凯利的热情或冷淡控制对于人的第一印象和教学能力影响的研究。一位主持人以宝座教授的身分给240名大学生上了一堂课。在他到来之前,半数受试了解到他是一个相当热情的人,另一半受试则得知他是冷淡的,照此办理,告诉上述每一组中的一半受试他是一位体育教授,另一半受试则被告知他是社会心理学教授。对2(热情或冷淡条件)×2(主持人的专业)×2(受试的性别)的多元方差分析表明:(a)预先得知主持人是热情的受试比被告知他是冷淡的受试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一个令人愉快,和蔼可亲,温文尔雅,幽默活泼的人。(b)主持人的专业和受试的性别都不影响受试对教师的认知。结果讨论涉及到晕轮、前后关系和身分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