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内隐的错误再认范式以及外显的特质评定方法考察了我国大学生的自发特质推理现象。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在对行为句子进行编码时,会自发激活其隐含的特质概念,即进行自发特质推理(实验一)。而且,大学生不仅自发地将激活的特质与行为者建立联结(实验二),还进一步将推理出的特质归于行为者,认为表现出特定行为的行为者具有其行为所隐含的特质(实验三)。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性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性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性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性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美学生存在课堂学习行为差异的现象得到了中外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讨论.本文作者推测,中美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存在的结构取向和深度取向的差异,是导致他们表现出不同课堂行为反应的一个原因.本研究采用学习风格量表和课堂学习行为量表对281名中国大学生和206名美国大学生施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美学生存在学习风格与课堂学习行为的显著差异;学习风格的结构取向与课堂学习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深度取向与课堂学习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结构取向的学习风格在文化组别与课堂学习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表明结构取向至少能部分地解释中美大学生之间的课堂学习行为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使用自编大学生上网成瘾诊断问卷、自编上网行为和态度问卷以及三个人格量表,对上海市6所高校370名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上网成瘾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行为和态度上明显不同于非成瘾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出高开放性、社交性、胜任能力和匿名性,并且更认可网络交流的便利性。(2)上网成瘾的大学生比非成瘾的大学生明显表现出孤独、抑郁和焦虑的人格特质。(3)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交性”、“交流便利”、“焦虑量表分数”、“开放性”、“胜任能力”对大学生陷人网络的程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检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绩效的影响及积极求职行为在两者关系的中介效应.采用配对调查方法,通过152对样本数据(心理资本由两位室友他评,积极求职行为和求职绩效由被试自评)的二元logistic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求职绩效(求职表现满意度、找到工作与否、就业单位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积极求职行为在两者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心理资本中的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和积极求职行为中的招聘信息搜寻是影响求职绩效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自尊者在赌博情境下的风险规避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考察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在赌博情境下的风险规避行为,263名大学生被试同时完成外显Rosenberg量表、内隐联想测验和21点赌博游戏。实验结果发现,(1)随着风险的增加,所有被试都表现出风险规避;(2)在高外显自尊水平的个体中,低内隐自尊水平个体比高内隐自尊水平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风险规避行为;在低内隐自尊的个体中,高外显自尊个体比低外显自尊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风险规避行为。风险规避行为间接地反映出个体的防御倾向,结果提示,在风险情境中,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个体表现出较高的自我防御倾向。  相似文献   

7.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以23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故事回忆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水平,并测量其共情水平及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合作行为。结果发现,高权力感者比低权力感者表现出更少的合作行为;高共情者比低共情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共情调节权力感与合作行为的关系:高共情缓冲高权力感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该发现深化了对权力感和共情在社会互动中作用的理解,凸显了个体特质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面对互联网构建的丰富世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但不少大学生却沉迷于网络之中,甚至出现了网络成瘾的现象。文章针对具体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改善学生的生活品质、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依据、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等医学院校诚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诚信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而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上缺乏诚信自律,教师在其行为上对学生缺乏诚信激励作用,教学内容同样呈现诚信缺失现象,学校必须在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师的诚信教育观念,以及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加强诚信教育,以呼唤诚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求职者简历作假行为是指求职者在简历投递过程中,为提升进入下一轮选拔几率,在简历中表现出虚假信念或信息的行为。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求职者简历作假行为的结构,以及大学生求职群体简历作假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特点。结果表明:(1)求职者的简历作假行为包含迎合招聘企业、篡改个人信息、粉饰关键词句和提升匹配程度四个因素。(2)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可以预测其简历作假行为。(3)大学生求职者的简历作假行为在其简历投递次数以及简历修改次数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诚信越来越凸现出它的重要性.而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上缺乏诚信自律,教师在其行为上对学生缺乏诚信激励作用,教学内容同样呈现诚信缺失现象,学校必须在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师的诚信教育观念,以及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加强诚信教育,以呼唤诚信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张进辅  徐小燕 《心理科学》2004,27(2):293-296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对重庆地区801名本科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能够较客观地测量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的结构性特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情绪的意识因素的发展高于情绪的行为因素;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一定的专业差异和一定的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筛选出创造性思维水平高、低两组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负启动实验范式考察创造性思维水平不同大学生分心抑制能力的差异,探讨其分心抑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造性思维水平高、低两组大学生均表现出明显的位置抑制能力.低水平组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特性抑制能力,但高水平组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特性抑制能力.因此,个体的特性抑制能力随创造性思维水平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设计考察儿童的行为抑制性气质与母亲的教养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104名儿童来自中国西部农村,第一次测查的平均年龄为45个月。通过录像观察编码的方式测量儿童的行为抑制性及母亲的教养行为,2年后对他们进行追踪。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儿童的行为抑制性对母亲的教养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具体表现在对行为抑制性高的儿童,母亲在之后会表现出更多的接受性和指导性控制的教养行为。  相似文献   

16.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往文献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适应水平低, 学校参与度不高以及学业表现不足。文化不匹配理论从大学生的文化自我模式与高校文化规范之间关系出发, 解释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与学业成就等方面的不利处境。以文化不匹配理论为基础, 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挑战及其干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人格因素对文化不匹配的调节作用, 也可以探讨教育多样化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角色以及我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作品中,海明威树立了一个个"海明威式"的英雄;在生活中,他也总是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行为,这是"移情"在起作用.分析移情现象对海明威的影响和他的移情表现,就可发现其英雄移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诚信缺失及高校教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行为,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入手,剖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教育对策。期望本文对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的方法,考察性别及控制感对中国大学生信任行为的影响,探讨造成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原因。实验采用经典的信念游戏范式及其变式,通过改变决定者与分配者的决策顺序操作被试的控制感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控制感条件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个体控制感水平后,信任行为的性别差异则消失,性别和控制感对信任行为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该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控制感是影响信任行为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以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对社会价值取向滑块测验(The Slider Measure)中文版的心理测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并考察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分布的一般特点。研究结果发现滑块测验中文版的重测信度为0.76,与三优势测验的聚合效度为0.57;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分布表现为亲社会者最多,个人主义者次之,竞争者最少的模式,且绝大多数亲社会者行为动机为追求双方相对收益最小化的平等取向;社会价值取向的类型分布在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维度上表现出较高的同质性与一致性。社会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