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调节性匹配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决策、动机领域,Higgins(2000)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调节性匹配理论。所谓调节性匹配(regulatoryfit),指的是个体的自我调节定向与其行为策略之间的匹配。该理论认为,调节性匹配能增强个体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动机强度、主观评价和情绪体验,从而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围绕调节性匹配的概念、产生、效应及应用价值等问题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苗秀影  迟立忠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1811-1818
调节匹配理论认为个体更倾向于采用与自身调节定向方式相匹配的行为策略, 并且当个体处于调节匹配状态时, 其行为表现会更好。通过梳理近年来运动领域关于调节匹配的研究发现, 调节匹配可以对运动行为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如促进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提高运动员的决策效能、增强体育锻炼参与度等。未来研究应注重对运动中调节匹配研究内容的扩充, 探讨调节匹配的内在机制, 并完善调节匹配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2(信息类型:个体背景信息、价值取向信息)×2(匹配方式:高效价匹配、低效价匹配)的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决策者在职业决策即时情境中对不同效价信息匹配的觉知水平、信息搜集策略的应用以及职业选择行为.结果发现:(1)决策者对不同类型信息的觉知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匹配方式也对信息觉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决策者在不同信息的不同效价匹配情境中决策策略的应用是不同的;(3)信息类型对决策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而信息效价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因信息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幸福。随着行为决策研究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有许多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了对幸福的探索。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包括:快乐编辑、少即是更好、巅峰-结尾法则、短视和损失规避。基于这些法则的提升幸福的策略主要包括:告诉消息的策略、赠送礼物的策略、使用损失规避提升幸福的策略、使用巅峰-结尾法则提升幸福的策略和克服行为短视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判断和决策研究领域所发现的跨文化差异进行了回顾。鉴于大多数判断和决策的跨文化研究都集中于对亚洲和西方文化的比较,本文也主要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具体来说,本文回顾了在概率判断及信心、风险知觉、冒险行为、消费者行为以及经济判断和决策中所存在的跨文化差异。综述结果表明尽管亚洲人和西方人的判断和决策行为存在很大的跨文化差异,研究也发现了显著的文化内差异。目前关于判断和决策的跨文化差异的研究还相对匮乏,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了解判断和决策行为的跨文化差别及机制。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决策行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有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就具有一定的利用概率和统计信息来做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但和成人相比存在差异;儿童和成人同样运用启发式来做决策,且受许多判断偏见的影响。儿童的决策行为受到人格特征、性别、年龄、任务领域特殊性和信息表征等因素的影响。文中还介绍了决策的自我调节模型和“双过程”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预测儿童决策行为的发展。最后分析了儿童决策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风险领域特异性指某特定领域内的风险决策和偏好可能会受到领域内特有的风险因素影响, 因而会导致领域特异性的行为。基于期望法则的风险决策理论认为, 风险倾向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但近20年行为决策领域的证据表明, 风险倾向具有领域特异性, 其机制探索、测量工具和影响因素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从机制探索历程来看, 以往主流机制着重从风险−回报框架解构领域特异性的风险行为, 近年研究在丰富其机制检验证据的同时, 开始从进化、人格、动机等新的视角进行解读; 在测量工具层面, 领域特异性风险量表仍占主导地位, 并在多种文化、内容领域和群体间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和扩展, 其他基于不同内容领域划分的风险领域特异性量表也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在影响因素层面, 大量研究从遗传、环境、个体差异等角度探索了导致风险领域特异性的前因变量。未来研究方向应注重整合各风险内容领域, 在更加细化的风险领域检验现有理论, 并进一步探索个体层面的领域特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8.
决策风格是人们在决策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性或独特的行为模式, 对决策、管理等领域均有重要影响。近年兴起的决策风格理论主要基于个体信息加工策略, 如基于双加工理论和基于后悔情绪的决策风格模型等。决策风格对个体决策的影响表现在决策策略与偏差、情绪和无意识加工等方面。该领域在诸如决策风格的主要理论、测量工具和理论检验等方面亦取得积极进展, 未来研究方向应注意基于双加工理论和进化心理学建构决策风格理论。  相似文献   

9.
模糊规避是指在相同奖赏的情况下,决策者会偏好有精确概率的事件而不是从主观上判断具有相同模糊概率的事件。自从Ellsberg提出模糊规避的概念以来,模糊规避已在行为决策研究的多个领域得到广泛验证。本文梳理了近五十年来关于模糊规避的研究文献,系统分析了模糊规避的研究范式、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从对框架效应的分析看风险决策的神经基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风险决策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微观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热门,但是从传统的决策理论到主张有限理性的预期理论大多是对决策行为的研究,决策的心理机制一直是无法解释的黑箱子。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来神经科学家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开始用先进的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风险决策,试图理解神经过程调节风险决策行为的方式。文章从分析违背“不变性”原则的框架效应入手,从正反框架、确定选择和风险选择、风险规避和风险寻求、高估小概率事件几个方面,全面分析风险决策可能的神经基础。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把风险决策研究扩展到不确定决策,把风险决策中的一次决策研究扩展到多次决策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 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 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 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 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 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 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 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 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病理的认知–行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行为领域对强迫症(OCD)的病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信念、应对策略及中和行为对强迫症的发生和维持有重要作用; 强迫症的安全动机模型把强迫行为归因于安全动机系统不能产生停止安全防卫行为的信号, 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表明, 在做停止强迫行为的决策时, 强迫症患者依赖于主观停止标准, 导致决策困难, 延长了强迫行为持续的时间。通过整理近年来此领域的研究, 认为趋–避冲突存在于一些强迫症患者中, 且可能是导致强迫症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概率是反映风险与不确定性的重要指标, 概率估计具有趋势效应, 会对决策产生影响。文章描述了概率估计趋势效应的两种表现形式, 概率估计变化的趋势性(即不同时间点概率估计变化产生的趋势作用)与单边概率估计的趋势性(即高于或低于某个概率区间范畴的上界或下界的估计表述所产生的趋势作用), 揭示了概率估计趋势效应对于个体判断、决策行为和非理性决策偏差的影响; 基于心理动量的理论视角提出了一个整合模型, 阐述了概率估计趋势效应催生心理动量体验继而引发后续决策行为的内在机理。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多方信息来源主体下概率估计的趋势效应; 动态趋势效应与静态概率估计的交互作用; 风险沟通中的概率估计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中的环境决策,往往要在多个由"金钱-环境"复合而成的结果间做选择。人们如何对异质复合结果进行评估与选择,是决策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着重考察个体金钱取向和环境取向的相对强度对复合收益风险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采用自陈量表(实验1)或内隐联想测验(实验2)来测量价值取向,还是采用混词造句任务(实验3)来启动价值取向,均发现价值取向相对强度对复合风险决策有显著影响。(1)相比于金钱取向占优的个体,环境取向占优的个体在进行复合风险决策时更偏好环境风险较小的复合选项;(2)在复合选项等价匹配任务中,环境取向占优的个体会赋予复合选项中的环境收益以更高权重,倾向于用更多的金钱收益来弥补环境收益的风险折扣;(3)在复合收益风险概率匹配任务中,环境取向占优的个体更倾向于为获取倍增的环境收益而承担更大的复合收益风险。作为对复合结果风险决策的首次探索,本研究初步回答了不同价值取向的个体在金钱-环境复合风险决策中更倾向于规避什么风险、拿什么冒险以及为什么冒险等问题,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复合决策研究打下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5.
眼动轨迹匹配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眼动数据分析方法, 该方法包括注视数据的预处理、兴趣区划分和编码、形成眼动轨迹字符串、计算相似性得分四个步骤。研究者采用眼动轨迹匹配法对决策过程理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证实了眼动轨迹匹配法在决策领域的可行性、精确性和高价值性。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利用眼动轨迹匹配法加强对各种决策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揭示决策的认知过程, 构建更加完善的决策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情绪在决策领域中的引入曾历经过一个从刻意回避到日益重视的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 即使与决策本身无关的偶然情绪也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提出未来应注重考察:偶然情绪的影响条件、具体情绪的作用以及偶然情绪与可选项的情感属性对决策的交互影响。最后, 本文在情绪激发方法、情绪的操纵检测和决策任务实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点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7.
眼动追踪技术因干扰性低、客观性强、获取数据丰富而准确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行为决策研究。通过操纵眼动过程, 可使决策结果按照预期的方向改变, 建立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因果链, 为决策的干预研究提供思路。基于外源性眼动操纵、注视追随操纵这两类研究, 介绍了行为决策领域眼动操纵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常见操纵指标、操纵效果, 并分析和讨论了不同操纵类别的优缺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决策者策略及偏好的差异, 结合计算建模等方法进一步丰富操纵指标和分析方法, 并将该方法的优势拓展到其它领域是眼动操纵研究未来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者行为学领域,以往有关绿色消费的研究多聚焦于促进和阻碍消费决策的客观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并分析绿色营销策略在消费者心理或行为层面的积极效应,却很少对产品绿色属性信息的负面结果效应进行探讨。本研究以企业绿色产品策略为研究切入点,在划分绿色属性信息内容维度的基础上,探讨产品绿色属性信息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双刃剑效应。首先,基于风险-收益、认知平衡和积极情感多个研究视角,构建起产品绿色属性信息影响消费者行为决策的多层次整合模型;其次,从个体心理表征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出发探讨减弱负面效应的边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刘扬  王灿  孙彦 《心理科学》2015,(4):933-938
分解效应是人类主观判断中的一种较稳固的行为偏差,并且判断结果会对随后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支持理论中的分解效应,总结梳理了概率判断与时间判断中分解效应的研究,综述了其他社会判断中的分解效应研究成果,展望了决策与判断中的分解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希望能为该领域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风险决策是在不同选项的结果确定、并且结果出现的概率已知情况下的决策。啮齿类风险决策模型研究发现前额皮层-杏仁核-伏隔核神经环路联系是决定风险决策的选择倾向的关键。前额皮层中的眶额皮层和内侧前额皮层参与风险决策的策略形成和策略转换有关;而皮层下核团中的杏仁核、腹侧纹状体的伏隔核等结构参与策略保持、价值判断,影响决策偏向和行动强度;眶额皮层、伏隔核神经元和多巴胺神经元编码风险决策过程中的概率、风险等因素;此外,多巴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受体在风险决策中有复杂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