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胃肠道肿瘤科研设计思路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肿瘤发生的复杂性恶性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步骤演进过程,机体内外的多因素相互作用,如:环境毒素的作用,机体对肿瘤的易感性等诸多因素,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食管癌为例,其发生不仅病因复杂,而且过程较长。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提示环境起着主要作用。但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食管癌是多种因素作用,多基因参与的疾病,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核黄素缺乏是导致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补充核黄素可以有效降低食管癌发病风险,但这一作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从而限制了核黄素补给在食管癌变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核黄素转运基因C20orf54是食管癌的重要易感基因之一,后者对核黄素有效转入细胞内起重要作用,提示C20orf54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补充核黄素预防食管癌存在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对补充核黄素预防和治疗食管癌变提供理论指导.核黄素缺乏(环境因素)和基因变异(遗传因素)对食管癌发生的影响进一步揭示食管癌的发生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验—探索食管癌病因的钥匙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科(710061)王晓丽科学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应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变革、控制或模拟条件下,去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方法。科学实验方法是探索食管癌病因的钥匙。本世纪70年代,我国...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讨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求食管癌的防治新策略,本文回顾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食管癌研究的发展史,借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功经验,提出将整体的有关调节因素与食管癌发病机制相结合,拓宽综合性和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思路,可能会发现攻克食管癌防治研究的突破点,同时,创新研究技术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加速食管癌研究取得新进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探讨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寻求食管癌的防治新策略,本文回顾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食管癌研究的发展史,借鉴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成功经验,提出将整体的有关调节因素与食管癌发病机制相结合,拓宽综合性和多学科合作的研究思路,可能会发现攻克食管癌防治研究的突破点,同时,创新研究技术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加速食管癌研究取得新进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一、病因研究的近况当前心身医学的病因观点是把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看成是由多因素所决定,而且在本质上是多相的(Weiner 1979)。因此,既要重视,但又不主张过分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所以,研究着重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对躯体疾病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二是某些人格变量及特殊行为对个体疾病易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研究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食管癌研究可分为病因学、发病机制和防治三个部分,涵盖了流行病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肿瘤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尽管两千多年前,我国学者以开始记载和描述食管癌,但直到近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对食管癌有了系统的认识。回顾食管癌的研究史,不难看出,正确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路在揭示食管癌发病机制和控制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起关键的作用。辨证地剖析机体内部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群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个体化局部治疗和全身综合治疗,基础和临床研究,传统方法和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小范围研究,研究者与食管癌患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食管癌 研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食管癌术后急性肾衰竭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经验,回顾性分析13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防治体会.结果显示患者平均年龄67.5岁,体重50.4千克,皆有严重的吞咽梗阻症状,其中8例术前发现低蛋白血症,3例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术后3天内出现急性肾衰竭,治疗纠正肾前性病因、利尿和改善肾血流灌注等,其中4例结合血液净化;10例治愈,3例好转自动出院.就此得出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前低容量且营养不良状态是术后急性肾衰竭的重要原因;治疗注意纠正肾前性因素和改善肾灌注,必要时结合血液净化治疗,有助于防治食管癌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 ,显著的流行病学特征是具有地域性分布差异 ,高低发区发病率可相差 5 0 0倍。河南省的林州市 (原林县 )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1~ 3] 。食管癌的预后极差 ,中晚期病人 5年生存率仅为 10 %左右[4 ,5] 。但早期食管癌 5年生存率可高达 95 % [1] 。很显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死亡率的关键问题。食管癌的早期诊断不仅需要对食管癌变自然史有清楚的了解 ,而且更与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尽管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但这一领域进…  相似文献   

11.
半个世纪以来,高血压、冠心病及肿瘤等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但一般与心理、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在一份报告中称:“工作紧张是威胁许多在职人员健康的因素”。这  相似文献   

12.
国外冠心病A型行为类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心血管系统疾病,是自二十世纪以来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构成最大威协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是冠心病(CHD)在许多国家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位居前列。由冠心病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都是难以估量的。数十年来,世界各国和医学界为防治冠心病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其中病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寻找,确定各种可能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目前一致公认的危险因素有:高血清胆固醇、高血压、吸烟、肥胖和糖尿病、缺乏锻炼以及家族史。  相似文献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类病因复杂、病程常常迁延不愈、容易复发的疾病.治疗上有一定困难,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和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西医和中医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均有较多的经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可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应该是预防和治疗本类疾病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医患会话中,患者常在被告知诊断结果前进行自我诊断,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在医生的专业技能与患者自我诊断技能不断协商讨论之中,医患双方可能产生相互影响。首先提出患者病因自我解释的语言特点,分析患者病因自我解释的两难决策。结合语料实例,指出医生回应患者病因解释的三种结构模式,最后对医生的回应策略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医患会话中,患者常在被告知诊断结果前进行自我诊断,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在医生的专业技能与患者自我诊断技能不断协商讨论之中,医患双方可能产生相互影响.首先提出患者病因自我解释的语言特点,分析患者病因自我解释的两难决策.结合语料实例,指出医生回应患者病因解释的三种结构模式,最后对医生的回应策略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病因学研究及临床治疗发展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虽稍有下降,估计每年仍有15万中国人死于该病。所以,如何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提高临床疗效仍然是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回顾食管癌病因学研究及临床治疗的历史,总结研究的现状,针对未来的发展,提出...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病因不明,微生物异常包括肠道微生态紊乱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可能是其发病和反复发作的重要触发因素。研究发现缓解期IBD的复发常常由一些肠道感染因素诱发,因此在活动期的患者中经常可以发现肠道病原微生物的重叠感染,另一方面由于IBD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及皮质激素等药物,本身机会感染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例如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巨细胞病毒等,造成了病情的加重以及治疗困难。本文就IBD与细菌感染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心理障碍心因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心理障碍的原因时 ,我们不仅要考虑心理动力学模式、行为主义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等心因模式所提及的致病源 ,而且也应该注意确定病因变化及因果关系的方法。1 因素维度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但对具体的某一障碍来说 ,三者所起的作用和交互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对心理障碍而言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遗传和脑器质性因素 ,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是指社会文化情境中的压力和应激。心理社会因素是上述模式所提及的致病源。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病因 ,我们确…  相似文献   

19.
1 诊断中生物因素是相对突出的病因通常在分析肝炎后肝硬化的病因时,不可否认的是:生物性因素是相对突出的病因。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成为传染病医生心目中的法定公式。但是在工作中,我们也观察到了另外一种事实,曾经是重病人,经抢救治疗后,多...  相似文献   

20.
病因观是道教养生学的中心议题,本文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个人先天和后天因素等方面,细致剖析富有道教特色的病因观,并据此指出世人应当协调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适时适地保护自身健康;提倡培育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后天努力弥补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