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存想简论——道教思维神秘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想,又名存思,常简称为“存”,若存想专精,则称为“精思”,是道教最常用,最具有特色的思维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炼中,在其法术中。斋醮科仪中,广泛地运用着“存想”的方法,而且往往成为全部法术、科仪的关键。论道教思维方法,不能不讨论存想。甚至可以说,存想是道教思维方法的实质所在,是其宗教思维神秘性的集中体现。 一、沟通人神的精神通道 存思的方法,几乎是道教创始时就运用了的。《太平经》中就载有早期的存思之法。《太平经》被当时人评为“多巫觋杂语”、其源盖为汉代及以前的巫术,故存思之法,极  相似文献   

2.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相似文献   

3.
道教辞典     
五神 古代人体精神名词。(1)指五脏神。河上公《道德真经注·成象第六》:“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2)指头与四肢之神。《真诰》卷五:“当存五神于体。  相似文献   

4.
尹立 《中国道教》2002,(5):23-26
《黄庭经》是魏晋间出世的道教上清派修炼经典 ,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 ,其中《中景经》出世较晚 ,《内景经》和《外景经》出世早晚亦有争论。本文遵循陈撄宁先生的原则 ,“两篇文字 ,不必出于一手 ,而精理贯通 ,体用相备 ,真知个中消息者 ,当不复存歧视 ,”① 以研究经文思想为要 ,重点放在现存内容较为完备的三十六章《黄庭内景玉经》。②《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 ,通篇以七言韵文形式讲解上清派“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它继承《太平经》五脏有神 ,存思即可除病的思想 ,认为人…  相似文献   

5.
道教辞典     
道教最早的经典。即《太平清领书》。《后汉书·襄楷传》云:“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青领书》”。唐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汉牟子《理惑论》亦云:“神书百七十卷”(《弘明集》第一)。明《正统道藏》太平部所收《太平经》是现存唯一的本子,仅残存五十七卷。该经卷帙浩繁,内容糅杂,不少论点自相矛盾,文体亦不一律,殆非一人一时之作,据传主要编篡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本土化的宗教,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社会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要全面了解中国文化,道教文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要了解道教文化,离不开对道教经典的研读。道藏就是道教典籍的总集。道教大约形成于东汉中期,早期经典主要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等。据文献记载,《太平经》原有170卷,但流传至今的《太平经》仅残存57卷,其余部分亡佚。《太平经》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道教早期秘密流传的经典逐渐汇集增广而成。《老子想尔注》2卷,学者多以为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所撰。此书久已失…  相似文献   

7.
《太平经合校》拾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先生编著的《太平经合校》,对后汉道教典籍《太平经》的校理确已精核完备,堪称不朽之作,为研习道教者所熟知。只是由于《太平经》长期无人整理,文字错倒衍漏较为严重,王先生初加恢复原貌,勘正错误,白璧微瑕,亦方家不免,今拾其遗漏,连缀为文,未敢自信,悖谬所在,候诸斧正。 (1)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五霸之臣最上功伪文祸,无有一真道,故多夭死,是明效也。”下文:“多教功伪,以虚为实,失其法,浮华投书,治事暴用刑罚”。又下文:“人家且衰,子孙不好为真正道德,反好佞伪浮华,功邪淫法,即成凶乱家矣。”(俱页140)  相似文献   

8.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9.
三一最早见诸道经者为《太平经》。敦煌本《太平经》残卷(S·4266)云,“精学之士,务存神追,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太平经})之三一,具体是指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与精气神三者混一以求长生。既有政治理想,又有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信仰。《太平经》的作者认为,天地人均由元气演化而成,人的生命存在,为精气神统一的整体,因此,使三者和谐一致即可成为神仙,天地人的合理有序则是实现天下太平的关键。这是道教理论家提出的在本原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张。《史记》其实是三一的最早出入。《封禅书》(《史…  相似文献   

10.
灵宝派     
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东晋末年。道教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仅为神灵宝贵之意。晋安帝隆安(397—401)中,葛洪族孙葛巢甫附会引伸,造作《灵宝经》30余卷,并胪列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唐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灵宝派受上清派的影响,在存  相似文献   

11.
“承负”思想是《太平经》教义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发展和补充了“善恶报应”的伦理观,成为太平道立教的理论依据,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民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就《太平经》“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伦理意义与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一个初步的探讨。一、承负说的内涵及源流对“承负”思想较为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太平经》。所谓承负,《太平经合校》卷三十九解释说:“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一人…  相似文献   

12.
道教经典。此经始见于《真诰》,云:“仙道有《大洞真经》三十九篇,在世。”当是东晋上清派杨羲假托降神所造。“大洞”为上清家理想之仙境,据称此经本藏于大洞仙宫中,故名。上清派视此经为上清诸经之首,宣称“若得《大洞真经》者,复不须金丹之道也,读之万过,毕便仙也”(《真诰》)。故而历代传授不绝。本经1卷,分39章,故或称《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护诵经  相似文献   

13.
存想 ,又叫存思、存神 ,即默想诸神形象 ,是斋醮科仪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术。存想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历藏内视的养生术 ,用于自身修炼。道教也采用存想 ,作为修炼的法术 ,并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本文侧重探讨道教斋醮科仪中的存想。东晋时期 ,存想修炼法术已十分流行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地真》中论存想之法说 :“道术诸经 ,所思存念作 ,可以却恶防身者 ,乃有数千法。如含景藏形 ,及守形无生、九变十二化、二十四生等 ,思见身中诸神 ,而内视令见之法 ,不可胜计 ,亦各有效也。”① 道经说葛仙公在山中精思存想 ,一日感天上真人下降 ,授予仙…  相似文献   

14.
早期道教,一般认为,以太平道、天师道和金丹道为代表。太平道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天师道的早期经典是《老子想尔注》,而金丹道教的著作可以《周易参同契》作为重要的代表之一。我们简略考查一下《老子想尔注》、《太平经》、《周易参同契》中是否有与道教易学相关联的内容。一《老子想尔注》据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外传》、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载,作者为东汉张道陵;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存《老子想尔》二卷,注称“不详何人,一云张鲁或云刘表”。此书已佚,只有敦煌残抄本一件,基本保存了原书的上卷。饶宗颐先生据此而整理成《…  相似文献   

15.
守庚申     
道教方术。指在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上、中、下“三尸”(或称“三彭”、“三虫”)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且称三尸能为万病,并专记人之罪过,每于庚申日,“上白天曹,下讼地府,告人罪状,述人过恶”(《云笈七籤》卷八十三)。司命之神将据此减人寿籍。故是日清斋不寝,使其不能上天入地言己之过。三尸及守庚申之说早已见诸道教经籍。《太平经》卷九十二即有“腹中三虫”之说。《抱朴子内篇·微旨》引《易内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早期道教的重要典籍之一。通常认为,《太平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汉顺帝时期(125-144)。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琅玡人宫崇诣阙,献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即《太平经》。  相似文献   

17.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18.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中景八  相似文献   

19.
道教词典     
身神 道教气功名词。道教认为,人与天地相应,天地所有者,人身亦有。故天地间有神,人身中亦有神。人身中之神,总名“身神”。《云笈七签》卷五十五《思神诀》谓身神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身神的邪正取决于心,“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主要身神有二十四神,即上景八神,包括脑神、发神、皮肤神、项神、膂神、鼻神、身神、目神;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关于道教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1966年以前为第一段,1977年到现在为第二段。前一段关于道教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很少,并且这些著作都是解放前就从事道教研究的学者所作。如60年代初,中华书局出版了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和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前两种都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