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序言──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2000年。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刊行的《法音》刊载王志远的论文《中国佛教初传史辩述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论文就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史实进行评论,认为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值得纪念之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列举中日两国学者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论点,认为元寿元年传入说,即“伊存授经”之年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年。 印度佛教在13世纪灭亡,而佛教传入中国已度过2000年,札根开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直到…  相似文献   

2.
普正 《法音》2002,(2):31-38
曹溪宗是韩国传统佛教中规模最大的宗团。该宗寺院继承中国禅宗宗风,以禅堂为中心,融坐禅、念佛、祈祷、诵经为一体,形式上类似于今天的中国汉传佛教丛林,韩国称其为“通佛教”。该宗修行方法以坐禅为主,每座大寺院都有禅堂,禅僧们常年坐禅,有人甚至二十多年未出过禅堂。尤其是曹溪宗国际禅院,世界各国的禅僧云集于此参禅打坐。笔者2000年曾与来自美国、印度、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地的僧人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韩国传统文化探访活动。这些外国僧人均用英语交流,入禅堂修行至少一年,在韩国期间的生活费用由韩…  相似文献   

3.
医疗与中国佛教[日本]冈本天晴樱庭和典1936年,胡适博士在为了庆祝哈佛大学创立300周年纪念典礼时,曾以“中国人的印度化”为题发表讲演。在讲演中,他着重谈论中国通过印度佛教而使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印度化”的演变过程,尤其是佛教理论中“天”的观念、善恶...  相似文献   

4.
日本古代的汉译大藏经[日]浦晋在佛灭以后经过数次结集而成的佛教经典,包括宣说佛的教法的“经费”,宣说教戒的“律藏”,论释教法的“论藏”,并称为“三藏”,是佛教的根本经典。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逐渐向国外传播,也传到中国,2世纪后半叶在中国正式开始译经。印度...  相似文献   

5.
林伟 《现代哲学》2006,(1):90-95
印度佛教中的“三世”说和因果报应论是对中国人的宗教思想和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印度佛教思想,其中掺杂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思想。本文考察印度佛教的三世概念、因果报应论与中国灵魂论和善恶报应思想的融合过程,并试图通过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来说明佛教理论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冉云华先生为国际著名学者,在佛教研究、禅学、敦煌学、道教研究等领域均有精湛之研究,其中尤以中国佛教研究享誉学界。本文从冉云华先生生平、其学术成就、“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探索三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展开论述;本文认为在其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始终围绕“佛教从印度到中国的转变及其过程”这一宏大的学术目标而开展诸多个案研究,后者是其佛教研究的初衷和一生探讨的主题。冉云华认为在公元8世纪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核心思想即“一心”的思想。这一思想最早由澄观(738-839)建立,由宗密(780-841)和延寿(904-976)最后完成。“一心”的概念首先由天台宗倡导,再由华严思想补充和丰富,经过禅教合一的酝酿,又加上禅宗,后来成为中国佛教主流的发展,终于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7.
揭开二千年的梦何云编者按:今年是传说中的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日。公元前2年,据说一位知识分子从外国使节那里听说了佛经,于是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地,从此中国的宗教又多了一种。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汪斌 《中国宗教》2022,(4):66-67
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音乐,抛弃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更多地运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借鉴中国音乐理论技术,形成了梵音、华音、梵华相融等多元的音乐文化现象,彰显了中国特色。具体而言,从“源”上说,抛弃了古代印度佛教音乐相关理论;从“流”上而言,将“悉昙”或“声明”改为“梵呗”。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印度哲学研究孙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国与印度的交往渊源久远,公元1世纪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国,引起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的兴趣,开始了对印度的研究。在这一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主要是佛教僧人们对印度佛教的译经注疏,忙于探究义理、寻求真谛;甚至还有不少高...  相似文献   

10.
那日苏 《中国宗教》2023,(10):76-77
<正>佛教戏剧自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后,广泛地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其内涵,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演变,如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一佛教戏剧,是指“表演佛教内容、叙述佛教故事并展现人物冲突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任继愈主编:《佛教大辞典》)佛教戏剧起源于古印度,主要沿袭了古典梵剧的体例,以佛教题材为内容,集歌、舞、宾白等表演形式于一体。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1月,我应邀访问印度,参加“2000年佛教哲学和当代事务国际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Buddhistic Philosophy & Contemporary Issues 2000;以下简称“印度会议”)。会议东道主路克大学是一所已有150年历史的高等学府。与会代表有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印度、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阿富汗、芬兰、澳大利亚、泰国、不丹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教授、宗教学者近百人,不少是当今国际知名的佛教学者。我是这次会议邀请的惟一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在内)学者。同年12月,我又应邀赴美国参加…  相似文献   

12.
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但是,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是经过南北朝佛教漫长的批判与转化,伴随着印度佛典的翻译、判教...  相似文献   

13.
佛教,乃释迦牟尼所创,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同基督教,伊斯兰教号称世界三大宗教。五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同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被誉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国的佛教因五台山诸佛教圣地而“金光流照、法轮常转”,五台山以佛教盛行而“宝刹高标”、驰誉中外,尤其是在印度、日本、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享有极高声望。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以“永平求法”始传入中国之说为最多(参见1985年7月30日《太原日报》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佛教译场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佛教译场的回顾与前瞻王雷泉程群一、翻译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文献确凿可考者算起,已有整整二千年。除非是天纵之圣,不假文字而契会心印,绝大多数中国人要读懂并领会释迦牟尼所创、印度历代佛弟子所传的佛法,唯有通过翻译一途。欧阳渐...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诞生不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云居寺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有一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陪着尼赫鲁来到被日寇炸平的云居寺,参观发掘出来的辽、金两代的石经。尼赫鲁看了旷世珍宝,感慨地说:“总理阁下,我们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有西天天竺古国之称。贵国唐代敕封的唐僧,曾来西天拜佛,取回真经万卷,弘扬佛教。现在我来到中国号称小西天的云居寺,目睹这些刻在石板上的石经,说不定有些经卷在印度已经失传。请允许我和阁下商量,印度愿以同等重量的黄金,换两块同等重量的石经,运回印度…  相似文献   

17.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18.
佛教民间化是佛教中国化的特殊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佛教的民间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东汉时期,印度佛教在权力阶层的允许下,以神通和民俗为基本路径,在民间的演化形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不仅扩大了佛教的群众基础,而且长远影响了佛教的本土化。并为东汉以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冲 《法音》2023,(2):44-50
<正>自古以来,中印两国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与其他国家之间冲突与对抗的文化交流不同,中印文化交流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而佛教东渐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雅利安中心”之称的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文学产地,印度本土的故事集以“海”“簇”为名,如《故事海》《大故事花簇》等,鲁迅就曾以“大林深泉”形容印度故事的丰富性。自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0.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任继愈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