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发展观依据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演进。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和不断完善着独具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茂的社会发展观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形态之一。本文拟从社会存在整体论、社会运行协调论和社会思想变易论三个方面考察朱更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并以此就教于方家。一、社会存在整体论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  相似文献   

2.
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观的学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观的学问邱耕田(南宁广西大学社管学院530004)一、发展观的理论形态发展哲学是一门具体的应用性哲学,它是关于发展观的学问。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当然,作为理论形态的发展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社会发展观是有...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层面上确立新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已构成中国目前最迫切的发展目标。因此,对“发展”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已刻不容缓。 我认为,在哲学层面上确立合理的新发展观,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合理因素,立足于当代人类文化的现实发展。 按照上述原则建立的发展观,应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所谓“发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新发展观必须以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和终极目标,来选择和确定人与社会的整个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具体地说,这种发展观需具备三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由陈筠泉、李景源等撰著的《新世纪文化走向──论市场经济与文化、伦理建设》一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着力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当代社会生活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围绕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这些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对文化与市场社会历史分析;树立新发展观,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自觉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市场经济与制度伦理建设问题。在新文化建设中正确…  相似文献   

5.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上真正具有全球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发展问题更具有紧迫性。邓小平的当代中国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实践性。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就要注意克服发展观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把邓小平的发展观与当代社会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推进区域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作为人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社会落后状况,推进社会发展的实践,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建设要取得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效果,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尤其需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地加以把握,以在建设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的实践中增加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社会发展”问题既是现实的、重大的实践课题, 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地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观的核心。我们认为, 改变传统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社会观”与“发展观”, 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否则,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将难以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生根立足; 即使勉强建立起来, 也难免沦为某种形式化的东西并可能走样变形。一、重新反思“社会”与“发展”从哲学理论的角度深入反省以往种种社会发展观的深层缺失, 我们发现, 人们之所以难以形成“以人为…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了一套社会质量的理论范式,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社会质量的概念传入亚洲之后,也引起了亚洲学者的极大重视,人们开始逐渐放弃片面的社会发展指标,致力于提出一套以人为核心的、综合的社会发展理念。社会质量这个理论范式在欧洲学者的严谨论证下,已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了修正以GDP为核心的片面发展观,欧洲学者提出以社会质量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主张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但是这种放弃社会取向,在社会层面以内的要素进行的探讨,未必就能全面反映社会的进步状况和程度。本文认为社会质量的测量不能偏向一端,应该综合考虑人与社会内部各要素和社会整体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代情绪发展理论述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罗峥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2,25(3):310-313
本文从情绪的定义、情绪发展的实质、情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评述了当代比较有影响的情绪发展理论不同的情绪发展观。这些情绪发展理论有生物观点、机能主义观点、认知观点、组织观点和社会文化观点。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与发展哲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主题,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发展问题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里仅就近年来有关发展观与发展哲学方面的讨论情况作一综述。一、关于发展观发展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根本看法。目前哲学研究的倾向是社会发展观,将发展观作社会发展观狭义理解。如...  相似文献   

11.
李祥  杨凤春 《学海》2006,4(4):22-26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发展观:毛泽东的革命发展观、邓小平的改革发展观、江泽民的创新发展观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发展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五个统筹”,以推动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  相似文献   

13.
在近期心理学研究中,儿童公平早期发展观向经典建构主义理论发起挑战,认为儿童的公平感是与生俱来的。然而,从儿童婴儿早期表现出的公平感到其自觉实践公平行为还存在差距与研究争议。儿童公平感的发展为其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未来研究中,建议完善儿童公平感发生的理论与其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果茨基理论为社会建构论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社会建构论从维果茨基思想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从多方面丰富发展了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思想。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沿袭了维果茨基的反叛精神,继承并发展了维果茨基倡导的认识论和发展观,借鉴了维果茨基提出的工具论和方法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预设进行了根本性动摇和冲击  相似文献   

15.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发展观反映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它提出的依据和对发展的内涵、目的、动力、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科学回答,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唯物论:新世纪的中国和世界需要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为,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是现实生活的客观要求。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发展是…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意味着一系列文化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以下几个基本哲学观念的确立,就是可持续发展观得以确立的理论支点和必要前提。一、极限意识:增长并非是没有限度的。在旧的发展观看来,经济的...  相似文献   

17.
王申连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21,44(6):1383-1389
威廉·斯特恩是被历史遮蔽的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创建者,对儿童人格发展理论作出了原创性卓越贡献。他以批判人格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了人文科学取向的儿童人格发展观,主要表现在整体论、过程论和情境论三个维面。他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多元统一的整合性发展,是主动、动力、辩证、独特和开放的过程性发展,是内在于生活世界的情境性发展。他的观点为奥尔波特和勒温、维果茨基、皮亚杰、彪勒及里格尔等人的儿童发展理论提供了直接或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8.
丘培藩 《现代哲学》2001,4(1):121-124
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发展观经历了从古代、近代到现代的辩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辩证发展观的历史演进洪咸友(合肥经济技术学院)翟东林(安微大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一再指出,他们的理论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真理”,而是随着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着的“认识工具”。事实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从产生至今的100多年中,一直是...  相似文献   

20.
当代社会发展观的误区和重建高清海,邴正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研究没有完全理解马克思的科学预见,一种本属于面向21世纪的社会发展观,被错误地置于传统理性主义的框架之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于用传统理性主义来解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例如人们一直把社会规律视为:凌架于人活动之外、之上的绝对的决定力量,完全排斥人的活动对社会规律形成的重要影响,最终陷入先定论,把社会规律等同于自然本体。人们看不到人的活动的创造性,把人的活动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简单的物质变换过程。人们强调社会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否定社会发展模式和道路的多样性。这种曲解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历史宿命论,抹煞马克思主义和传统理性主义的区别,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能动特征。面对面向ZI世纪的社会发展趋势,我们亟须大力破除传统理性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代之以体现20世纪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第一,破除社会发展的本体先定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我决定论;第二,破除社会发展的本体还原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造论;第三,破除社会发展的单一模式论,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第四,破除社会发展的世界至善论和人类自我中心论,恢复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