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他人代求     
赵卫红 《天风》2002,(12):16
代求是我们祷告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代求也就是把他人及他人的事情带到神面前,站在他人的位置上为他人求情,使他人的罪能够被赦免,他人的心意能够被悦纳。一、代求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我们每个人都有资格为他人代求,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神已给了我们代祷的权柄。但我们必须真心诚意承认自己的罪,实实在在地降眼在神面前。不断地反省自己,因为神不听罪人的祷告,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神让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进迦  相似文献   

2.
大能的祷告     
赵元灏 《天风》2005,(10):16-17
经文:可I:35;11∶22-26我们传福音不仅需要有造就人的道理和高尚的道德标准,更需要大能的祷告,要从神那里支取能力,把我们从神所受的感动,化为改变生命的大能力,我们祈求神赐给我们这样的能力来改变我们自己。一、专心的祷告我们需要在祷告中经历神的大能!并带着与弟兄姊妹畅通无阻的心来向神祷告,以专心来向神祷告。解经家曾形容马可福音如同一连串的幻灯  相似文献   

3.
虔诚人     
紫晶 《天风》2019,(11)
<正>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神面前,已蒙记念了。"(徒10:4)什么样的人是虔诚人?虔诚人有哪些表现呢?他是个虔诚人。他的祷告和他的周济,达到上帝面前蒙神记念。祷告是人与神之间的事,周济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一个是灵性生活,一个是社会生活,兼而有之,是为虔诚。这样的人是虔诚人。圣经中有一个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4.
谈谈祷告     
王勇 《天风》2002,(3):26-26
我曾听一位牧师这样说:如果你是一个基督徒,你就一定常常祷告,如果你要做一个基督徒,你就应当祷告。这话说得很实在,祷告是神给我们信徒的权柄,离开了祷告,我们将一事无成。一个祷告的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大布道家司布真每天祷告两个小时,他讲道大有能力;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每天祷告3个小时,神与他同在,就连德国皇帝查理五世也惊讶他的刚毅。但是许多信徒却将祷告当作一种重担、负担,所以在祷告时只了了数语以贿赂他们自己的良心,求得是否祷告让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林孔华 《天风》2006,(11):26-27
祷告是神给人的一种极高的权柄,通过祷告,人可以向神吐露心语、诉说心愿、倾诉委屈、认罪悔改、感恩赞美、接受能力等。圣经中记录着各式各样的祷告,见证着一颗颗伟大的心灵在神前的尽情释放。  相似文献   

6.
《天风》2020,(10)
正当我们愿意放下手中的一切事物来到神的面前,并且以敬虔的心来向神禁食祷告时,神必会为我们负完全的责任。因为禁食是出于律法,并且是出于对主的爱。不管是旧约中的先知还是新约中的使徒,他们都在主的面前禁食祷告,以寻求神的帮助来战胜所面临的困境,或者各样事工中所遇到的难处。同时禁食有属灵的托付,好让我们以谦卑、诚恳的心来向神祷告。  相似文献   

7.
发自内心深处的祷告 “你祷告的时候,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祷告你在暗中的父。”(太6:6) 祷告不等于祈求。然而,在许多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只要一开口,就免不了要祈求。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所作的大多是祈求,并非耶稣所要求的祷靠。 那么,什么是祷告呢?祷告实际上是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神,体会神的心意。同时,也是神在感受我们,体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微小得像一滴水珠,而神  相似文献   

8.
每日的祈祷是灵修的主要内容。但许多信徒在祷告上仍得不着门路,也不知道如何有正常的祷告事奉,现介绍些方法。 一、灵修祷告的两个目的。1、不是为强要强求,乃是为与神交通。灵修时的读经是聆听神的话语,是神向我们说话,领受灵粮。而灵修时的祷告则是我们向神倾心吐意,与神交谈,获得能力。读经是“接受”,祷告是“献呈”。藉着祷告与神亲近。2、不是为立功得奖,乃是为爱的交流。灵修的祷告是我们爱神、敬  相似文献   

9.
亦光 《天风》1996,(1):34-34
主耶稣基督在早晨天未亮时到旷野去祷告(可1:35),有时到山上整夜祷告(路6:11),他还跪下(路22:41),俯伏在地祷告(太26:39),为我们留下了祷告的榜样。 古今中外被主重用的神的仆人都是早起与神亲密灵交的人。  相似文献   

10.
谈祷告     
祷告是人向神说话,包括忏悔、赞美、恳求、祝谢、代求等几个方面。这同时也是在神面前蒙恩的路,是神向你施恩的道。 洞察人心肺腑的上帝绝对知道他的儿女们确实的需要。但是为什么要等到“呼求我、祷告我”(耶29:12)之后,才应允、答复我们呢?  相似文献   

11.
工人的祷告     
神重用的工人,他们都有丰富的祷告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十分注重于祷告。马丁·路德每天要有三个多小时的祷告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约翰卫斯理每天起码要祷告一个多小时;葛培理说:“神的真传道人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作为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7)
<正>祷告是基督徒灵命的呼吸,基督徒在上帝所赐的每一个日子里,以祷告的方式,向上帝陈明自己的心意,求上帝赐予智慧能明白神的计划,求上帝赐予力量能遵行神的旨意。祷告时我们当注意以下几点:祷告不只是向神说话,更要听神说话。祷告不是自顾自地说个不停,之后就以一声"阿们"结束,这就好比一个病人跟医生说了好大一通病情,之后跟医生说声"再见",扭头就走了。祷告是神与人的沟通,既要向神说话,更要听神说话。向神说话,是陈明我的心意,或敬拜赞美,或感恩感谢,或祈求代求;听神说话,是神向人启示他的心意,或借着圣经的话,或借着环境,或借着某个人的话,向  相似文献   

13.
爱在膝上     
林慕义 《天风》2007,(4):14-15
以巴弗面对教会所存在的破口,弟兄姐妹的属灵光景,他付出了爱的行动,他的爱在膝盖上表现出来,在密室中以祷告将歌罗西的信徒带到神的面前,站在破口中成为一个防堵破口的人——  相似文献   

14.
走出孤独     
刘海波 《天风》2001,(11):44
记得有一天晚上,当我卸下一天的劳累来到神面前灵修时,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笼罩着我,所以我在神面前向他倾诉,求神帮助我,使我能够坚强地面对孤独,走出孤独。祷告完之后我就读圣经,正巧读到以赛亚书第63章,当时神的话语紧紧地抓住了我,于是我一个人在神面前静静地默想,并思考如何在孤独中与神同行。我们不但在“夜静酒阑人散后”的情  相似文献   

15.
梁朴 《天风》2002,(4):18-19
代祷(intercession)一词源于拉丁文inter(意指“之间”)及cedere(意指“前去”),所以代祷就是“去到破口之间或站在破口之内”之意。代祷与祷告,二者是何关系呢?祷告就是“向神说话”,而代祷是为了另一个人的益处而来到神面前求告。更准确地说“代祷是由一个在神眼光中看为有此权利的人去为另一个有需要的人向神恳求,使他能得着神恩惠的举  相似文献   

16.
关于祷告     
《天风》2016,(3)
正祷告是一种带着信心,随时随地向神倾诉的行动。祷告与神的旨意相辅相成,它使神的旨意效能尽显。祷告最重要的特色在于它闻进了生活的每个层面。祷告是权利,是神圣与尊贵的权利。祷告是责任,是具约束力与首要的责任。祷告是神供应人需要的补给站。祷告是畅通的管道,神的美善经过这管道流向我们,也叫各人的好处彼此补益。祷告不但是训练敬虔的学府,也是培育智慧的苗床。  相似文献   

17.
陈丰盛 《天风》2011,(4):60-61
"属灵"妆饰的虚妄"属灵"对于传道人来说,在信徒面前本身就是一个"招牌"。在一般基督徒眼里,传道人总是要比信徒更"属灵"一些。在教会中,很多基督徒会在各种的事上要求传道人代祷。这些代祷的事项大到娶亲、丧事,小到个人感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传道人比我们更接近神,他们的祷告神肯定会听的。  相似文献   

18.
董英武 《天风》2007,(16):9
《马可福音》11章25节至26节中主说:"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好叫你们在天上的父,也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若不饶恕人,你们在天上的父,也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可见.我们信主的人要想在神的面前蒙福.就必须有一颗像天父一样的宽厚的爱心。  相似文献   

19.
杨周 《天风》2002,(12):30-31
在古汉语中“事”就有“侍奉之意”,“侍”有陪伴侍侯之意,“奉”是拿出来供养,其意指对长辈的侍侯、奉养。在一般基督徒的习惯用语上“事奉”是表示在对待神的事上如何尽心竭力。有人把祷告、传道之事工看成是基督教事奉神的全部,并谣言在其他的事业上不能荣耀神。必须把祷告、传道以外的事丢开,其理由曰:祷告、传道以外的事都不是事奉神,也不能事奉神。更有甚者还引经据典说:一个仆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路16∶13),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约6∶27),在祷告、传道以外的事业上即使成就再大,能得人的喜悦,就是  相似文献   

20.
真敬虔     
《天风》2020,(2)
正经文:"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伯1:9)对于基督徒而言,什么是敬虔?长时间的祷告,甚至是禁食祷告,有人祷告到裤子双膝磨破,被认为是敬虔;有人追求圣灵充满,唱灵歌跳灵舞,在地上打滚,也被认为是敬虔。让我们看看耶稣时期的法利赛人怎么追求敬虔:"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地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