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人常说:“吃亏是福,”这一句话的反面是“占便宜,”中间便是即不吃亏也不占便宜。为此,有人说,吃亏是福;有人说,什么都能吃,就是不能吃亏;还有人说,是我的拿,不是我的,白给不要。到底谁说的有理,实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活着。”《圣经》也说,“在  相似文献   

2.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 “有一个人曾将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自己的葡萄园内。他来到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便对园丁说:你看,我三年来在这棵无花果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你砍掉它罢,为什么让它荒芜土地?园丁回答说:主人,再容它这一年吧!待我在它周围掘土,加上粪;将来若结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话,你就把它砍了。”(路:三十,6—8) 耶稣时代的犹太地区,无花果与葡萄是两种较普遍也较珍贵的果树,因为它们繁殖力都很强,尤其是无花果,一年往往能三次结果。但问题是当看它们种在哪里。若种在缺水的荒凉地带,无花果也会结果。但果子…  相似文献   

3.
老鼠与兔子     
徐子 《思维与智慧》2007,(11):20-21
老鼠和兔子是邻居,虽然关系平淡,没什么来往,但也一直井水不犯河水。忽然有一天,老鼠打破了这种局面,手段恶劣。这让免子忍无可忍,便怒气冲冲地找到老鼠,指责说:“你在我家周围疯狂地挖洞,究竟是什么意思?”兔子是素食主义者,老鼠自然不会怕它,就理直气壮地说:“我发展我的房地产,关你什么事?”兔子说:“你严重干扰了我的生活,太不讲道德了。”老鼠嬉皮笑脸地说:“如果你能补偿给我5公斤小麦,我就停止施工,还你一个清净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果然回家     
那天回到家,发现母亲等在门口,看到我,欣喜地说:“你果然回来了!” 还是一个星期前的一个电话.我说,等到我休假,如果有可能,我回去一趟。这样的话以前也常说,但是说完了以后,常常不能兑现,因为我每一次用的都是“可能”,所以事后我也不打电话解释。而今天母亲看到我,说的是“果然”!我的心一惊,也许每一次,我的“可能”在她的心目中就是“一定”。母亲一定是把我每次不经意的许诺当成了一种最真切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正>在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的心理课上,我和同学们分享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突然有位同学说:“他们才不爱我呢!”我循声望去,看到他严肃略带愠气的脸庞,我知道他不是故意捣乱。于是,我说:“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他有点拘谨地说:“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也很好,我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可是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尤其是我爸,每说一次话,  相似文献   

6.
刘西秦 《天风》2008,(7):10-11
门徒暗暗地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吗?”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泸。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动到那边,它也必挪去.”  相似文献   

7.
<正>美宝是个小姑娘,快6岁了。美宝妈妈提出个问题:“美宝只要听我表扬别人,就不开心生气,说我不爱她。有什么好办法没?还是说5、6岁的娃都这样?”“对于美宝,我也是及时肯定、表扬她的,而且表扬还是具体到事情的。是不是好听话听多了,不能接受一点表扬别人了(即使表扬别人也是一嘴带过也不行)?”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家孩子也有过这样的问题。但不是每个5、6岁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我也看到过内心非常稳定、自信的5、6岁小朋友:“别人很棒,我也很棒呀。”  相似文献   

8.
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是我家花的名字,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是从单位同事那弄来种养的。我和同事聊天时,说自己不会养花,很好的花,让我一养就给养死了。她说你养“落地生根”吧,它极易活也好养。于是,她给我从落地生根的叶上取下一些带小细根的小叶朵(因是由四片小叶组成的一个像花一样的骨朵,故我叫它小叶朵),告诉我说:这就是它的花种,你回去撒在花盆里,不用管它,自己就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些旧东西     
(一)我考上县城高中那一年,妈妈给我做了件新棉袄。她一点一点地絮上棉花,一针一针地缝,尤其是颈下的第一颗纽扣,用那种缝被子线钉了一道又一道。我不解地问:“纽扣上要钉那么多道线吗?”妈妈微笑地望着我说:“出门在外的人就怕冷风从颈子往怀里灌,所以第一粒纽...  相似文献   

10.
章国永 《天风》2013,(4):20-22
主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三次查问彼得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之后,把牧养的责任托给彼得,“你喂养我的小羊”(参约21:15),“你牧养我的羊”(参约21:16),“你喂养我的羊”(参约21:17)。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2013,(1):70-71
有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常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老和尚把他带到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告诉他:“屋角有一把锤子,你把它拿出来。”小和尚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一条缝,仍然是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师父,我看不见那把锤子,我没办法拿出来。”老和尚点燃一支蜡烛,虽然只是微弱的光,依然可以看到墙角的那一把锤子。老和尚慈祥地说:“你看不见的,未必就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佛教文化》2012,(5):61-62
有朋友跟我谈起美国,说这个国家如今的情形与我们的大唐王朝差不多吧?我听了一笑,回说:“有些历史现象不是简单的类比可以清晰表述的。如果从国民生产与生活享用的绝对值去算,美国早就超越了唐代了。如果论到‘鸡剔皮’(GDP),可能它还差着老大一截儿。如果从文明特征上讲,我认为很不一样:美国是‘惊人’的,而中国的唐代是‘迷人’的。说美国惊人,一是它有钱,二是它有炸弹,这两样东西在世上晃来晃去,很显眼;说大唐‘迷人’,除了它也有钱,二是它拥有诗歌和宗教的昌明,像彩霞一样绚丽灿烂,同样也是光耀寰宇,垂照千古的。”  相似文献   

13.
芜沐 《天风》2023,(3):34-36
<正>某天,我与一位对教会颇为了解的朋友闲谈,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教会里的某些牧师,可真不像牧师。”说者无心,但是却一下子刺痛了作为牧师的我。于是我赶紧回答:“人看人,看的是外貌,上帝看的是内心。”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内心的底气是有些不足的。果然,这位朋友立刻又补充了一句:“你说的似乎没错,不应该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但是中国古语不也说‘诚于中,形于外’吗?  相似文献   

14.
交换     
英国文豪肖伯纳说过一段“交换”的话: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这话讲得在理,但不全对。因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的结果表明:一是公平,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  相似文献   

15.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宪问》。关于其中的“君子道者三”一句,历来说解颇不一致,概括起来,可得四说:一说“君子道”为君子之道(见邢《论语注疏》),此说以“君子道”为偏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重视直觉体悟式的思维。什么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我们举一个例子:《庄子·秋水》篇记载,有一次庄子与惠施游玩于安徽凤阳县北的濠水边。庄子说:“惠施,你看鱼游的多么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呀。”惠施反问说:你不是鱼,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回答:“你不是我,你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能知道你;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你也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对此的回答是;“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时,你就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发…  相似文献   

17.
老师在黑板写个“或”字,问:你们懂得它吗?全班都投以疑惑的眼光。一学生自言自语:简单的小学生问题,却用来问大学生!师:你懂得它吗?生不置可否。师:人们都轻视它,但每天都用上它。虽然不少时候用对了,但不时仍会产生误解。我们稍作分析,以后一辈子可省却许多麻烦。设甲、乙两句,如果甲真、乙假,那么,“甲或乙”是真呢?还是假呢?生:我从没上过逻辑课或读过这类书!师:也应该懂得啊!你刚好用上“或”呢!你有小弟弟吗。生:有。师:你曾否对他说过:明天我送你一支笔或一本书。生;当然有。师;那正好又是“甲或乙”。当…  相似文献   

18.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183;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中说:“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张载把辩证法的规律归纳为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中的前三句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同意的,但第四句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这样说了。它怎么说呢?我还没有看到现成的话可以引用。照我的推测,它可能会说:‘仇必仇到底。”’方克立先生认为,冯先生这个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至少是一种误解”。(参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2期《全面评价冯友兰)一文)蔡仲德先生则认为,冯先生此论点对于马克思主义“既非误解,更非歪曲…  相似文献   

20.
第一种是为宇宙众生所定,它被书于受天使保护的仙牌中,真主早已定夺了万事万物,直至末日降临。恰如圣训所述:“真主首先创造了神笔,并对它说:‘你写吧!’它说:‘我写什么呢?真主说:‘你写每件事物的定数,直至末日降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