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道德情感主导下产生的道德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具有特殊的外部诱因和内在动力;另一种是非直觉的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其道德情感的主导作用,在道德认知、利弊权衡和意向实施三个阶段与非情感因素相互渗透。道德情感主导下的道德行为同时具有一些共同特点,即:在发生动机上具有冲动性,在发生频率上具有波动性,在过程与效果上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2.
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73-579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 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一定社会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自己的和别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即为道德情感.我国对于道德情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的研究,不论是理论方面的探讨,还是研究方法的探索,都还很薄弱.我们协作组在对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行为做了初步研究以后,又执力于道德情感的研究,为的是对中小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做一个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道德情感的内容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在本研究中选择了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良心,荣誉感、幸福感等五个主要的范畴做为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是英语国家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道德思潮,汇聚了当代西方反理论主义、社群主义等多种批判性思潮为一体,力图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进路回应规范伦理重建和启蒙筹划问题,拒斥传统道德哲学的规则主义倾向。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主要以女性关怀伦理学和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为内容代表,它们在理论上注重经验描述的方法,在价值观上主张"关怀/关心"地行动优先于抽象的道德规则,对"他者"的责任意识优先于对"个体"的权利意识,这些内容主张反映了当代西方在道德理念上的进步。"移情"是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它被当代道德情感论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反映了当代道德情感论者注重追求道德行为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平等参与和共同受益,以及由此对道德行为者产生的实际心理感受的伦理精神。"移情"的提倡也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等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孕育出一种"移情的文明"之启蒙精神。  相似文献   

5.
关于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测验作弊的实验研究,揭示了道德唤起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的一定关系,即不同的道德唤起水平会对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实验后的个别访谈,我们分析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唤起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提出了本实验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可能存在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6.
5~14岁儿童对亲社会行为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问题的提出道德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虽然为确定儿童道德认知水平提供了一个基本构架,但不能具体反映儿童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知水平。因而,要深入了解儿童道德认知规律,必须对各种具体的道德认知现象进行研究。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种,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涉及道德评价、道德动机等方面。了解儿童对亲社会行为的认知特点,有助于我们解释许多儿童道德行为的机制,也可以为教育工作引导儿童开展合作、分享、援助等多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良心是人的自我意识中对个人品德起着自我审判、自我监控作用的成分。良心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个人内心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此伴随的情感体验。良心泯灭和良心发现都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平衡不平衡运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外部事件的影响,引导这一运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道德人格研究的两类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人格研究是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主题,主要有两类取向:特质取向和社会认知取向。特质取向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人格特质,对道德榜样的自然概念和真实道德榜样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研究。社会认知取向以社会认知图式、知识结构和认知-情感机制来解释道德人格,揭示了个体内部动态的心理过程。未来的道德人格研究要强调两类取向的结合,加强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研究,并注重多水平与多学科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陈会昌 《心理学报》1984,17(4):120-128
本文介绍了六十年代以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继承者在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领域里的一些研究。其中有些研究验证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理论,有些则修正、扩展了他们的研究,还有一些研究对他们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和异议。作者据此认为,应该全面评介西方各派理论,批判地分析它们,学习西方研究者的好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开展对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并获得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与西方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