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蓬壶炼度科仪》(全称《太上蓬壶津济炼度法食真科》,后简称《蓬壶炼》)是目前南通地区广泛流通的度亡科仪,传自太乙教掌教萧抱真,汇集各派炼度之大成,刘仲宇教授更认为其是"太乙教的唯一传世科仪"~1。《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后简称《大成金书》)是明初正一派科仪之集大成者,由明代高道周思德真人(1359-1451,名思德,字素庵)编纂而成~2,今上  相似文献   

2.
道教科仪是进行道教仪式的规矩和程序,“科”可解作动作,在《说文》中科有程、条、本及品等仪,在《玉篇》中科亦作程,故“科”即程式。“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和仪式等。在《道藏》中将科仪分为四大类①:戒律(戒条、律文、授及传戒等)、威仪(斋醮、坛仪及法服等)、赞颂(经颂及诗歌)及表奏(榜文及奏疏等)。当中威仪、赞颂及表奏是道教斋醮仪式内容的骨干,包括了道教徒“做道场”的经典、规矩、程式和奏疏,所以也称为“道场科仪”或“斋醮科仪”。举行道场科仪是传统祭祀行为,同时,由於信众对於神仙崇拜和法事活动十分推崇,不…  相似文献   

3.
正"破狱"是宋代道教黄箓斋科与炼度科仪等度亡仪式的重要内容,特指高功法师借助存思内法及一系列相关仪式打开地狱之门以拯滞济幽。这类仪式是在早期道教灯仪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在六朝时期,道教灯仪具有祈福消灾与济拔先亡两大功能。如《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中用烛灯"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长夜"~1。又,陆修静《洞玄灵宝五感文》述"明真斋"称:"学士自拔亿曾万祖九幽之魂。法亦于露地然(燃)一长灯,上有九大(疑为九灯),如金箓灯法,但不立坛门户之式耳。"~2"明真斋"用于道徒自拔先亡,该斋法以灯仪为主,与"金箓斋"之灯法相近,但不立重坛及诸坛门,且燃灯数量亦少于"金箓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为主,以发奏科仪为中心,指出民间的"瑜伽教"科仪,融合了佛、道教的仪式传统。发奏科仪,体现出了民间仪式的融合性,以及民间道派独特的祖师信仰。在民众的民俗生活中,正统佛、道教在转化之后,得到了延续。  相似文献   

5.
开通冥路科仪,是南台湾灵宝道派演行拔度济幽法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田野调查中所掌握的科仪文本及影像材料,并结合明代《道藏》中相关内容,对本场科仪的文本、科介、文检、法器等内容加以介绍和考证。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台南地区较为知名的多家灵宝道坛所使用的科仪底本,并斟酌异同、权衡优劣,厘定出一份较权威的《无上拔度开通冥路科仪》文本,进而援引历代道书文献,考镜源流,指出台南道士圈中世代传承的科仪文本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次,通过分析科介表演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诠释。台南灵宝派道士敷演开通冥路科仪时穿插了不少的肢体动作,它们分散于唱曲念白之间,是对科仪文本的补充、深化和完善,也是全场科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神霄玉格攻文》是自后黎朝至今在越南民间流传的一部道教授箓奏职仪式文书,它的发现表明:越南道教的传承发展并非无源之水,也并非无体系,越南道教一直以一种严肃的方式传承延续,并保持着道教的正统性。但同时越南法师在灵活吸收中国道教科仪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对“授箓奏职”仪式文本内容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重塑和重构,推动了道教在越南传播的地域化和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北斗经》是道教重要经书之一,最早或问世于蜀地,并且在传承中与蜀地也有密切的关系。《北斗经》称太上老君于汉永寿元年降临蜀都玉局,传授此经给张道陵,而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玉局治与北斗信仰就有着紧密关系。《道门科范大全集》存有八卷"北斗科仪",均题为"广成先生杜光庭删定",其内容与《北斗经》有非常多的重合之处,此八卷科仪结构对后世四川地区广成科仪或也有影响。《北斗经》问世后,在蜀地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播,蜀地所出科仪文本多对《北斗经》进行引用,并行用于科仪之中,蜀地所出《北斗经》注本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8.
道教正一派斋醮科仪中,高功法师斋法行持是沟通人和神鬼的重要的途径。这种斋法行持就是以法术的召神遣将达到祈禳消灾、集福迎祥、保太平安或超度亡爽、荐先登真的目的。当正一道士在坛场诵经、念咒或在步虚声中掐块步罡或在悠扬音乐声中于罡毯上步罡踏斗时,人们通过自己的视觉与听觉感受到道教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更多地理解道教的教义思想及其神学意义。然而在赞叹道教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时候,人们对于道士们在科仪行持中的内秘功夫却是无法用感官认知的。正一派的斋醮科仪,包含着内秘功夫。这种功夫来自于道士们的内炼。从…  相似文献   

9.
引魂度桥是宋元以降道教度亡仪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台湾地区南部盛行的民间丧葬拔度法事中,引魂过桥亦是必设的科仪项目之一。本场科仪的表演旨在通过外在、直观的坛场陈设以及戏剧化的表现形式,形象地展示出亡魂在执法道士的引领下,在金童、玉女的佑护下,平安度过法桥的情景。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科仪文献,对当地各家道坛敷演引魂过桥科仪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详细阐释了其节次流程及象征意义,并着重讨论了台南与高屏两地科介表演、坛场陈设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1994,(4):11-11
1994年10月13日,香港道教联合会在香港蓬瀛仙馆举办了“解厄消灾祈祷世界和平万缘胜会”。是日,蓬瀛仙馆内张灯结彩,挂满象征道教图案的彩旗。下午三时,钟鼓齐鸣,乐队奏起道乐,主席团、嘉宾及部分道友云集于金榜前,举行隆重的开榜及启坛科仪。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皇门》篇"惟正[月]庚午,公■(格)才(在)■门"句,揭示了周公训诰的时间及场所问题,于周初史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皇门》篇所载训诰应是周公致政后的第一次训诰,时间在周公摄政五年后,成王即政元年的正月庚午;地点为■门,即库门,也就是作为宗庙南门的库门,此与传世本《皇门》篇中代表宗庙之门的"闳门"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2.
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的祭祀仪式习称为斋醮,有关斋醮的一系列法事内容称为科仪。青词是斋醮仪式中献给天神的奏告文书,是道教科仪常用的祭祀词文。青词是表达斋主心意的祭祀文书,有用青纸朱书敬献神灵的仪格,其颜色蕴涵着宗教象征意义。道教关于青词的撰写及投送,有青词式、青词关等科法规定,青词是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学化表达,它蕴涵着道教的济度之“道”。  相似文献   

13.
前言本文的题目用"交涉"一词,乃源自于近期拜读李养正教授所著之《佛道交涉史论要》,①书中李教授提出"共融"精神,笔者便是承接此一精神而研讨这一问题的。②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儒、释、道三教文化既各具特征,更是相互融摄(或有学者称之为"互补"),当中以佛、道两教文化尤甚。如本文所要探讨的摩利支天菩萨,在道教便有称之为"斗姥"③的,亦有全称  相似文献   

14.
今、帛、竹书《周易》疑难卦爻辞及其今、古文辨析(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竹)革,攺日(?)孚,元羕貞,利貞,呣亡。 (帛)[勒,巳日乃]復,元亨,利貞,(?)亡。 (今)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本卦今本与竹书作"革",帛本作"勒",古从"革"之字亦可与"革"通假。如《诗·小雅 ·斯干》:"如鸟斯革。"《释文》:"革,《韓诗》作(革羽)。"是其证。另,《玉篇》言部释"諽"曰:"一 日更也,或作惮。"《玉篇》解"諽"为"更也",显然以义通"革"。 今本"巳日"之"巳",帛本缺,竹书作"攺"。作"巳"与"攺",其义一也。案《说文》释 "攺":"攺讀若巳。"是其证。  相似文献   

15.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本始部》中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明理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这就是说,立教必有教义,必有经诰,必有师授。道教经诰从何起始,说经者为谁?《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中说: 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何谓“三元”?《云笈七签》卷三《道教三洞宗元》中说:  相似文献   

16.
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道门领袖”杜光庭一生撰写并整理了十多种、近二百卷有关道教斋醮科仪著作,被后人誉为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本文认为,杜光庭在整理各种斋醮科仪的基础上,对“自然朝”的提倡、对道场戒律的重视、对谢恩醮的设立、对“斋”的意义的阐发、对斋官职司的具体规定、对表奏上章的文饰等,为推动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宋代以来道教科仪爆发式出现,其中既有独具特色的创造,也有承先启后的总结。在科仪文本的编撰过程中,既有吸取前代资源的地方,也有自行改编与挪借的地方。风动幡动作为著名的禅宗公案出现在道教科仪中,无疑是十分有趣的现象。除作为典故引用,一般不存在意义的变化以外,有关文本往往道教化,与原本的公案存在意义与功能上的差异。其中,在清末广东全真科仪《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中,有关文本运用于摄召仪节,具有觉悟亡魂的意涵。而该公案之所以能被运用于道教科仪并生发新的意涵,与宋代以来道教科仪中召魂法术及用幡规矩的变化以及中古道教经典文本《洞玄灵宝九天生神章经》在宋代道教科仪中的意义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宝卷是根据唐、五代时期的变文、讲经文本演变而成的一种地方宗教文本,是除《佛藏》《道藏》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中国宗教经典体系。宝卷往往图文并茂,多由韵文、散文相间组成,可讲可唱,引人视听,方便向普通百姓进行"宣卷"的教化。事实上宝卷还有着多样的名称,其中渊源于佛、道教,用于道场仪式的宝卷多称为"科仪""宝忏""科",与此类科仪文书类似的是以"偈""偈文"为名的宝卷。另一类宝卷承袭了佛道的经典传统,径直将宝卷名为"经""真经""妙经""宝经"。  相似文献   

19.
<正>一、前言王弼易祖尚费直,历代学者多同此论。《汉书·儒林传》言费直治《易》"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表明的是费氏解《易》不同于汉易诸家之师法:以且只以《十翼》解《易》或曰以传证经。"亡章句"一语清儒王鸣盛以为:"直未尝自为书以传,解经者乃口说其义耳。"~(1)可见费易原无章句,惟依经本口传其说。后世所辑费氏易注  相似文献   

20.
正在道教史上,《道门通教必用集》~1(简称《通教集》)是目前所见首部详实记载道士科仪教习具体进程的教材性典籍。全书包含两篇序和八篇正文,序一主要阐述编书缘起,即江原朴庵道士吕元素"因宗丞二江李公(李中大)有请,得都下道经数百卷,皆吾蜀所缺者。其间科仪居多,乃令小师太古,参校同异,考古辨今。始自童蒙,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