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信息加工的阶段及其年龄差异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7—19岁的被试140名,对四种不同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相同图形的空间调整过程速度除7岁年龄段以外,其余年龄段变化较小;不同图形调整过程速度、不同字母转换过程速度和不同字母的转换差异速度到了11岁以后,基本保持不变,而且,图形调整速度和字母转换速度基本相同;指数函数能较好地描述选择和反应过程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不能较好地描述字母转换过程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直线方程则不能很好地描述不同任务加工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性;最后,本研究对信息加工阶段及其年龄差异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信息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7-19岁的被试140名,对三种不同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在心理旋转任务中,儿童青少年的反应时是青年期反应时的函数,指数函数能较好的描述这种共同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在简单反应时和图形匹配任务中,这种线性关系较差;随着年龄的变化,信息加工速度的下降速率是根据不同的加工任务变化的,简单任务(指简单反应时和图形匹配)下降速度快,复杂任务(指心理旋转)下降速度慢;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逐步缩小,但不同的加工任务其差异缩小的年龄阶段不同,简单反应时在11岁,图形匹配在13岁,心理旋转在17岁;且性别差异量与年龄不完全是一种函数关系;最后,本研究对信息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儿童和青少年信息加工速度发展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7—19岁的被试140名,对三种不同任务进行操作。结果表明,在句图匹配任务中,儿童反应时是青年反应时的函数,指数函数能较好的描述这种共同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在字母匹配任务中,这种线性关系较差;随着年龄的变化,信息加工速度的下降速率是根据不同的加工任务变化的,简单任务(选择反应和字母匹配)下降速度快,复杂任务(句图匹配)下降速度慢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127名4-7岁幼儿基线速度、汉字字形、语义和图形加工速度的年龄差异.结果发现:(1)基线速度的反应时随年龄增伽而缩短,正确率不发生变化,对不同加工速度的年龄变化具有部分中介作用.(2)幼儿的三类加工速度随年龄加快,4岁儿童汉语加工水平低于图形加工水平.儿童进入小学后汉语加工水平开始提高,达到图形加工水平.(3)学龄前儿童加工汉语刺激的速度及其变化率慢于学龄初期儿童,4岁儿童的汉语语义加工能力要好于字形加工.(4)幼儿汉语空间认知水平低于空间刺激和汉字的言语认知水平.练习是造成图形加工速度、汉字语义加工速度快于汉字字形加工速度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2~6岁儿童心迷走紧张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峥  郭德俊 《心理学报》2006,38(2):240-246
考察2岁、4岁和6岁3个组共104名有效被试,在基线状态下的基线迷走紧张以及与年龄相符的中等压力任务下的迷走抑制的发展。结果发现,基线迷走紧张与迷走抑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4岁组、6岁组儿童的基线迷走紧张显著地高于2岁组,而4岁组与6岁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基线心跳周期随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增长;迷走抑制没有年龄差异,6岁组的基线对任务的心跳周期变化显著地大于2岁组的心跳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6.
3-6岁儿童颜色及图形视觉辨认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增慧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83,16(4):94-101
本研究对120名学前儿童(3—6岁)进行了12种颜色和12种图形的辨认实验。实验刺激用速示器分三种速度(0.01秒、0.05秒、0.1秒)呈现。结果表明:呈现速度对辨认正确率有着明显的影响。3—6岁儿童对颜色和图形的辨认能力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学前儿童对颜色的辨别,在三种呈现速度条件下,均以对黄、红、绿三色的辨认正确率为最高;对图形的辨认在不同呈现速度条件下出现优势与劣势图形之分。优势图形正确辨认百分比较高,而劣势图形则较低,这种优劣势图形的产生可能与图形的空间结构特性及进行言语“句子化”编码的难易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认知操作的部分内容,探索了儿童在认知操作活动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对认知操作的影响。研究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初步思考时间除复杂任务外,在其余的操作任务中变化不稳定,停顿与悔步次数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操作任务越复杂,停顿与悔步的次数就越多;在简单积木操作中,短时注视次数逐渐增加,在复杂积木操作中也有增长的趋势,而长时注意次数变化较大;在拼图操作任务中,速度变化较大,在简单与复杂积木操作任务中,速度有下降的趋势,但到了9岁以后,速度下降不快,操作任务越复杂,总反应时就越长,速度越慢。被试操作的准确性越来越好,但任务越复杂,准确性越差;自我监控的计划性和监视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认知操作的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萍  李红 《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
以168名6~11岁儿童为被试,使用9种执行功能任务研究了儿童三种执行功能成分的发展,三种执行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转换(Shifting)和刷新(Updating),结果发现:整个儿童阶段,三种执行功能一直表现出随年龄递增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的执行功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率,其中抑制控制大约在6~7岁表现出一个快速的增长期,记忆刷新从7岁到10岁一直呈线性增长,转换表现出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7~8岁之间,第二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9-10岁之间,三种执行功能的发展趋势到大约10岁后趋于平缓,10岁和11岁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执行功能任务测量中没有发现性别主效应,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学儿童假设检验思维策略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创的“固定样例”程序,利用自行设计的两种不同任务的图形推理材料,研究了小学儿童假设检验策略的发展。550名不同年级的被试参加了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该研究条件下:(1)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性的任务Ⅰ明显难于答案确定的任务Ⅱ;(2)小学儿童假设检验能力随年级提高而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因任务不同而不同;(3)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儿童使用的不成功策略逐步下降,成功策略显著上升,但这也受任务不同的影响;(4)固定样例程序较好地克服了变化样例程序所带来的假设检验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选用WISC—R 和临床记忆量表的部分测题,考察了小学儿童短时记忆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短时记忆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发展趋势,7—9岁年龄段是迅速发展时期;(2)凡运用记忆策略识记材料,其效果总比机械识记好;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效果均优于低年级;(3)小学各年龄段儿童具体词的记忆效果均优于抽象词,但这种差别随年龄增长而缩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信息公告板技术呈现多选择多特征任务,探查了小学儿童在决策过程的策略和决策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7-11岁儿童使用信息搜寻策略的灵活性随年龄提高,尤其是9岁到11岁之间。(2)7-11岁儿童运用可代偿和不可代偿加工策略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随年龄而发展,11岁儿童能够根据任务特征选择最佳策略。(3)儿童在分别以不可代偿和可代偿加工策略为最佳策略的任务中的发展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
幼儿在等级图形知觉中的整体优先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霄霏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1,34(2):142-147
研究采用Navon的干涉实验范式和等级图形刺激模式研究4-6岁幼儿的整体优先现象。实验中所用刺激的结构关系有一致、无关、矛盾。实验1研究自由注意条件下,不同年龄儿童自发形成整体或局部反应策略的比率,发现被试自发形成对整体特征反应策略的比例较大,且该比例是随年龄而增长的;实验2比较注意整体和注意局部两种实验条件下,不同年龄儿童对整体或局部的反应正确率。结果发现在注意整体和注意局部的条件下,4-6岁幼儿的整体/局部干涉效应呈相互影响到相互独立再到整体优势的发展过程。这表明幼儿对整体特征的注意选择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和视觉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成型的。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表明,表征深度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单调上升的过程,但这些年龄尺度上的横断研究难以说明表征深度变化的发生过程及其机制.本研究采用微观发生法,以齿轮推断任务为材料,探讨了68名小学五年级儿童表征深度的变化路线、速度及来源.结果表明,在整个实验期间,儿童的表征深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变化路线主要体现为从最基本的一级水平向更高级的二、三级水平的递增过程,但这种变化路线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变化速度体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上述变化特点与练习及自我解释、练习模式的特征以及任务难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心理旋转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2套不同视觉形状图形,探讨了儿童(7—9岁,均龄8岁)、中青年(23—47岁,均龄31.3岁)及老年人(61—79岁,均龄65.6岁)的心理旋转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儿童组被试在完成判断的速度上明显优于老年组,但在准确性方面两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年龄组的成绩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8—12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的检测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者采用两种视觉检测时任务,比较了8至12岁超常和常态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变化特点。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超常组和常态组儿童的检测时都呈现出逐步减小的趋势,并且对于不同任务的检测时,两组儿童的发展速度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在不同的年龄段和检测时任务中,超常组儿童的检测时均显著地快于常态组儿童。通过对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发展速率的比较还发现,儿童的检测时发展基本上不受学校知识或经验的影响。另外,两组儿童的检测时和智力测验分数之间都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Triad Classification法和等级图形模式研究了4~6岁幼儿在辨别过程中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实验1让幼儿进行自由辨别任务,发现颜色显著性强于形状,局部特征的显著性强于整体特征;随被试年龄增长,整体特征和颜色的显著性逐渐增强;对维度显著性等级模式的信息加工比对整体局部特征等级模式的加工反应时长。实验2进行按指定标准来辨别的任务,发现仍然出现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这些结果说明图形维度显著性效应可能是自动发生的,可能比整体局部特征的认知加工更复杂。  相似文献   

17.
调查分析大连地区健康人群中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的分布状况。对630例长期居住大连地区的21岁~60岁汉族健康成人的BMI、WHR进行调查分析,检测受检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分析BMI、WHR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大连地区健康人群总体的平均BMI为(23.66±3.12)kg/m~2,其中男性为(24.66±2.88)kg/m~2。女性为(22.41±2.97)kg/m~2,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t=11.85,P<0.001)。BMI≥25的人群比例为24.1%,BMI≥30的为3.0%。BMI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为斜线,从21岁~6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51岁~60岁达到最高峰;WHR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为斜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51岁~60岁达到最高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中BMI、WHR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肥胖者日趋增多,应重视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儿童中晚期(9~12岁)、少年期(13~15岁)和青年早期(17岁、19岁、21岁)个体心理时间旅行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情景记忆和自我对情景预见作用模式的转换。研究采用访谈法评估心理时间旅行,以自我描述(儿童期和少年期)或自我连续性(青年早期)作为评估自我的指标。研究发现:(1)儿童中晚期,想象未来情景细节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情景预见能力则趋于平稳,与情景记忆的发展趋势一致;(2)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情景记忆对情景预见都是有效的预测源;(3)自我描述在少年期才开始对情景预见产生预测作用;(4)青年早期,情景记忆以自我连续性为中介变量作用于情景预见。  相似文献   

19.
调查分析大连地区健康人群中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的分布状况.对630例长期居住大连地区的21岁~60岁汉族健康成人的BMI、WHR进行调查分析,检测受检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按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分析BMI、WHR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大连地区健康人群总体的平均BMI为(23.66±3.12)kg/m2,其中男性为(24.66±2.88)kg/m2,女性为(22.41±2.97)kg/m2,经t检验有显著差异(t=11.85,P<0.001).BMI≥25的人群比例为24.1%,BMI≥30的为3.0%.BMI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为斜线,从21岁~6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51岁~60岁达到最高峰;WHR随年龄变化的曲线为斜线,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51岁~60岁达到最高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中BMI、WHR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肥胖者日趋增多,应重视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使用9张部分和整体各有不同意义的图形研究了98名4—8岁儿童知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既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儿童知觉部分图形的年龄比知觉整体图形的年龄早,3)8岁儿童大部分可以做到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教育条件优越时可以提前到6岁,由此可见儿童部分—整体图形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