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谈宗教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在我面前的,是带有几分泥土气息的《贵州宗教文化研究丛书》的梗概。细品书名,有三个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宗教”?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文化”?为什么要研究“贵州宗教文化”?一、为什么要研究“宗教”?马克思说,“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候,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也就是说,人在实现彻底解放自己,使自己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达到“围绕着人自身转动”的漫长的过程中,总有“围绕着人转动”的宗教会与之相生相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于是,观察、研究宗教,就是以改造世界、发展自己为己任的人类,不…  相似文献   

2.
大多数近代西方传教士都提及中国基督宗教自养,但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本文将在尝试解答中国基督宗教自养问题的这一历史之谜中,从抵制宗教渗透的角度,依次对"有限自养"说的提出、政治实质和历史启示作出说明,强调"有限自养"说的政治实质是"他治",走全面自养之路、反对宗教干涉主义才是中国基督宗教的历史正道。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会消亡?关于这个问题,西方一直以来多有讨论。这部书名为《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是无神论者:过去宗教百年与无神论世界的曙光》。在这部书中,作者认为世界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无神论者的世界,我们的孩子会成为无神论者。人类将进入宗教之后的时代,现在的宗教即将成为人类遥远的记忆。人类将不再受役于宗教迷信和组织。世界将在世俗和非宗教的政府管理之下运行。该书在美国一度十分畅销,很多读者认为,该书才华横溢、富有逻辑地说明了,为什么宗教现在是存在的,而最终又是必然消亡的。  相似文献   

4.
富兰克林的自传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他在书中所谈到的对宗教的看法也是坦诚直率的。究竟有没有超人的上帝?宗教是怎么回事?应当如何对待宗教?为什么一些杰出人物也是宗教信徒?为什么有的自然科学家也信仰宗教……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追索,我们从富兰克林深入浅出的有关自述中应当能得到一些发人深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墨家宗教因缘析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最早的思想派别──儒道墨三家中,墨家是宗教意识最浓的一派。但是,这一本来作为儒道后来者的思想派别,恰恰又因其强烈的宗教情绪而最早陷于“中绝”。由此,中国人成了无宗教或不信宗教的民族。不过,如果说中国人根本缺乏宗教关怀,那墨家为什么会以其宗教精神继儒家之后而成为当时的“显学”?如果说中国人有其宗教关怀,那产生于中国且具有更强的宗教性的墨家为什么又会很快“中绝”?所以,墨家的崛起与灭绝,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宗教基因,而且也昭示了中国人所以不信教的秘密。下面,笔者将从粗略的历史线索入…  相似文献   

6.
正现有的世界宗教概论或通史著作中,汉斯·昆所著《世界宗教寻踪》可谓以"思想性、客观性、学术性与普及性"四者并重见长。这一特色鲜明的世界宗教知识读本,不仅把伊斯兰教安排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而且是以如下视野来观察这一世界性宗教的:只要看一眼世界地图,我们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从中亚草原到非洲莫桑比克,会有处于地球中心地带的将近10亿人信奉伊斯兰教?为什么这种宗教能将形形色色的人,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暂且借助神性力量替代其现实弱小的人类力量以应付人类终极需求的社会历史现象。基于这一定义,作者提出:宗教的本质在于人,而不在于神;宗教的本质在于人的特定存在即人类弱小力量与其强劲终极需求的矛盾;宗教的本质是理性的,宗教的特征是神性的;宗教存在的客观性(或必然性)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或者说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弱小力量,宗教存在的价值在于人类的终极需求,宗教存在的形式在于宗教的神性力量或种性特征;宗教可依据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三种不同终极需求分类为自然宗教、生命宗教和社会宗教;宗教的理性本质决定了宗教演变的历史趋势,而人类力量对神性力量的逐步取代则反映了宗教演变的历史特征。在本文中,作者将据此基本观点,对吕大吉教授关于宗教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提出质疑和异议。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根据各种宗教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具体过程及其幻想地反映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宗教分为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等基本类型.现代新兴宗教与古代民间宗教属同一类型.邪教是新兴宗教的畸变,是社会的毒瘤,它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不是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是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推动宗教的现代适应?如何引导信教群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凡此等等,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期,我们约请了著名学者方立天先生和五大宗教的相关人士,从宗教的角度看科技的发展与成就,相信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处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点上的中国知识分子,常常会感到一种巨大的困惑:为什么中国在明代以前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曾经站在世界的前列?为什么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为什么她在现代化的征途中,总是步履艰难,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布鲁诺、塞尔维特等一批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都惨遭“宗教裁判所”的审判,伽利略受到了侮辱,布鲁诺受到了“火刑”,他们在那样的时代,为了科学的进步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他们为什么会不顾个人的安危来从事并没有任何功利性的科学事业呢?要想了解宗教裁判所为什么迫害自然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意大利的民粹主义力量如此强大,成为西方传统政治大国中第一个出现民粹主义政府的国家?意大利作为天主教传统在社会思想中至今影响巨大的地区,天主教会在政治社会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与民粹主义的兴起是否有关系?本文通过对意大利近现代社会政治中的宗教影响进行梳理回顾,分析了天主教民主党瓦解后意大利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崛起的政治机会空间,同时以意大利联盟党为例讨论右翼民粹主义试图将宗教问题纳入自身的政治话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伟大的分析哲学家,但是一生与宗教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维特根斯坦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征、所受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基督教)的联系;第二部分从“关于宗教的本质是否可以言说”、“为什么会有宗教?”“宗教与激情”、“上帝是谁?”“信仰上帝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意义”等五个方面分析和评论了维特根斯坦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宗教人才培养,近年备受各界重视。2020年7月27日,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以"加强我国宗教人才培养"为题在京召开宗教界主题协商座谈会,强调宗教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关键问题。为什么宗教人才培养如此重要?如何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宗教人才?前者涉及宗教在当代中国的变化趋势和功能定位,后者涉及许多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有两个问题常常被人们提及。第一个是为什么宗教可以持续至今?第二个是我们是否可以创造出世俗人文的替代品。对于为什么宗教可以一直延续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6.
虽然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科学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宇宙大爆炸理论、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的进展,一些新的宗教和伦理问题被提了出来。大众目前普遍困惑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家中很多人信仰宗教?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因素产生和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彼岸的宗教与此岸的经济发展似乎是风马不与牛相及。但历史与现实却告诉人们,远离红尘的宗教并没有对经济发展的滚滚红尘冷眼旁观,此岸的凡夫俗子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更能体会到宗教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宗教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对经济发展的文化力。 何谓文化力?文化力严格说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经济与文化往往显示出某种不平衡性:经济大国不一定是文化大国,反之亦然。当然这主要表现在文化传统的意义上。狭义的文化力是指文化具有的作用力,是文化对经济社会发挥作用的能力。它不是存在于作…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宗教有其严密的组织和独立的行动,成为国际关系中一种不可轻视的力量。伊斯兰的扩张、十字军的东征,以极其惨烈的形式向世界显示了宗教的威力。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宗教因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内生变量,印巴冲突、巴以冲突、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使宗教与政治联成一体,对宗教的任何忽视将会犯下大错。目前,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民族性宗教主要有道教、犹太教、印度教、锡克教、神道教,还有许多新兴的宗教和大众神秘文化等等。当代宗教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宗教和文学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宗教的发展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由此也就产生了宗教文学和宗教艺术,并对整个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是有深刻影响的。  相似文献   

20.
宗教存在的长期性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宗教论”基础性课题。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不仅继续存在,甚至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发展。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的日益丰富为宗教发挥其社会功能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远未达到足以消灭宗教根源的程度,因此宗教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