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在这里提出“人体资源化”的概念 ,就是试图以之来概括新技术条件下 ,人体器官、人体遗传信息的资源化等已经存在的领域 ,并探讨它的一般的伦理策略 (以期在未来的时间里构建一个较为一致的“人的资源化”理论 )。因为它的思辨性 ,也可以用来涵盖尚未出现的人体其他方面的资源化问题。1 现代社会中人的资源化及其形式“资源”一词 ,就其表面的意义而言 ,是指某种可资利用功能属性或实体存在。人作为一种社会性与自然性相结合的二重性存在 ,总是对社会或个人有着某种特殊的功利价值 ,因此人的一切形式的活动与存在 ,都可以被看作是某种…  相似文献   

2.
一在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站在主体地位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总是同客体相关联的。同客体相关联,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有被动、受动的一面,但又总是具有某种主体势,表现出某种主体性。所谓主体势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亦即主体势作用)。很明  相似文献   

3.
1 日常生活是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领域,是每个人无时不以某种方式从事的活动;然而,它又是最少引起人们的反思,最少吸引理性探究目光的领域,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给定的和自在的王国。日常生活是日常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各样旨在维持个体生存的活动的总称。日常活动区别于自觉的类的活动(社会活动),它的功能是个体的再生产;而政治、科学、艺术、哲学等自觉的类活动的功能则是社会的再生产。然而,日常生活(个体再生产)又构成类生活(社会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换言之,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断再生产出个体自身,而且以此为基础,塑造自已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一) 人的个性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个性是由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与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精神系统。所谓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总方向是倾向于从人民利益出发,还是从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出发等,以及由之而表现出来的志趣宏鄙与性格优劣;所谓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过程中,是偏重于以辩证唯物主义还是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来反映与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乃由之而来表现出来的完成实践活动效能方面的智能高下与  相似文献   

5.
功利的洞穴     
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和功能的一种基本表现。人作为主体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总是为了取得某种功效,获得某种利益。因此,不少哲学家把功利看作是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和评价人的活动的标准。功利同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至为攸关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的各种意义的存在便是虚假的、非现实的。在哲学史上也有一些哲学家把功利和道义对立起来,表现了一种重道义、轻功利的倾向。比如汉儒董仲舒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倡导,宋明道学家有“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渗透到人的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中去的中介理论。本来,借助于“社会有机体”这个中介理论,可以逻辑地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有机体——社会和人的具体活动领域这三个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人们在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理解上发生两个偏差:(一)仅仅把社会有  相似文献   

7.
现身情态(Befindlichkeit)是“此”之在活动于其中的生存论结构之一。领会(Verstehen)同现身一样源始地构成此之在。现身向来有其领悟(Verstndnis),即使现身抑制着领悟。领会总是带有情绪的领会。既然我们把带有情绪的领会阐释为基本的生存论环节,那也就表明我们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此在存在的基本样式。相反,领会如果指的是其他种种可能的认识方式中的一种,譬如说是某种与“解说”不同的认识方式,那么,这种意义上的“领会”就必须和“解说”一道被阐释为是那种共同构成此之在的源始的“领会”在生存论上的衍生物。直到如今,我们的探讨其实已经碰到了这种源始的“领会”,不过在课题中还没有让这种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自由主义关于正义和人权的讨论中,“人性”(humanity)是一个往往被忽略的核心要素.然而,正义的问题总是同“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类问题密切相关,而且大部分理论家在思考或建构正义原则时,正是由于对“人性”的不同层面的强调导致了他们对正义社会的设想分殊各异.罗尔斯在提到密尔的理论时批评到,密尔的正义原则是建立在人性的某种“统合性”理解之上的,而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不能够作为正义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来稿摘编     
一、魔方: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人机智地将整个社会改革比做“魔方”。“魔方”是立体结构,它的几个面有机联系为一个整体,在运转过程中每一个面的结构的变化,都必然引起其他面结构的相应变化。社会改革也是这样,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结构、思想意识形态结构的相应变化。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内容的有机大系统。当人的实践活动以某种较稳  相似文献   

10.
社会规律的规定性刘福森要正确规定社会规律,必须对下面三个问题做出正确解释;(一)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与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这两种提法应是统一的。因为社会本来就是人的社会总体活动。但在讨论中却发生了分歧。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强调社会规律是社会的本质关系者,意在强调社会同人的活动的区别,强调社会的客体性和客观性,把社会看成是在人的主体活动之外的自在客体,排除社会过程的主体性,从而把社会同人的活动、社会客体和主体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了二者的统一。而强调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的本质关系的论者,则意在强调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但有些论者没有看到社会中人的活动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矛盾的统一,从而把社会同一般意义上的活动、实践等同起来。其实,历史观讲的实践是个体实践相互作用所产生社会总体实践和“改造前人实践的实践。”前者从横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社会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恩格斯的“合力论”;后者从纵的方面反映了实践的历史性,与之相对应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制约性”的观点。(二)规律与趋势的关系。二者是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但并不等同。趋势是规律的属性,是一种可能的趋向和态势。趋势也是规律在事物运动中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本刊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相继开辟了“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关于改革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探讨”、“关于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的关系”等几个栏目,发表了近四十篇论文。开辟这些专栏的目的,是要把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的研究摆在首位,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充分利用时代发展提供的宝贵时机和新鲜的经验材料,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组织形态学     
组织形态学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可能性组织观点:从客观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或者解组织的。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起来的经验的若干材料并可以从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用语中,“组织”(动词)、“组织”(名词)、“组织活动”,被赋予的含义都比较窄、比较专。  相似文献   

13.
引言 宗教是意识形态,又是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政治力量。围绕某种宗教信仰建构成的宗教团体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其特定功能,而要发挥功能,开展社会活动,就必须有经济支撑,否则难以维持生存。世界各种宗教莫不如此。宗教经济是活生生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以宗教财产关系为纽带的宗教经济是宗教组织生存发展与宗教活动展开的基础。南  相似文献   

14.
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有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这是毫无疑问的。当我们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在说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社会发展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决定的。这样一来,由于全部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历史及其发展变化,最终都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因此,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人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多的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要素。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需要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已经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然而,在强调“人们的自觉活动的规律同历史的客观规律恰恰是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缺乏对“自觉”涵义的具体分析,就难以论证两者真正的对立统一关系。自觉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历史过程区别于自然过程的显著特点。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述中,“自觉”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他们至少是在三种不完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的。  相似文献   

17.
(1)社会发展规律超出纯社会的界限,它体现自然因素的作用。当代人与自然“共同进化”概念,表示社会和自然在最大范围内的相互渗透、相互交换和相互补充的性质。因而,对于是否存在脱离自然因素起作用的纯社会规律,值得怀疑。 (2)现在仍然存在纯自然规律起作用的领域,这是人的作用(实践)还未达到的地方。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工自然不断扩大,纯自然过程不断退缩,社会因素不断扩大,社会对自然的依赖性(虽然依赖的形式会发生变化)不断加强。这是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不断加剧的过程。这里,许多自然规律已超出纯自然的界限,体现了人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因而对自然规律应有新的表述。 (4)随着人类实践活动强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真主说:“你应凭智慧和善言而劝人遵循主道,你应当以最优美的态度与人辩论,你的主的确知道谁是背离他的正道的,他的确知道谁是遵循他的正道的”。(16∶125)卧尔兹是一门古老而又崭新的演讲艺术。伊斯兰历史的每一个辉煌的时期,都留下了很多卧尔兹演讲的典范之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我们面对的新课题越来越多,以讲“卧尔兹”为己任的我国年轻一代阿訇应该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努力提高“卧尔兹”的水准。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它在社会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口语又比书…  相似文献   

19.
(1)实用主义围绕着“劳动的人”这一概念旋转,其生命力的主要源泉在于对人类思维的创造能力和可能性的强烈兴趣尽管实用主义是在一个复杂的工业时代成熟的,但是可以把它看作思想史中伟大的哲学主题之一的登峰造极的表现。它同进化的自然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几乎每个方面在一起,围绕着合勒(Max Scheler)追随柏格森而制定的所谓“劳动的人”(homo faber)这样一个关于人的概念而旋转。这个概念把人的活动概括为:(1)制作记号的动物(ein Zeichentier),(2)使用工具的动物(ein Werkzeugstier),(3)“有脑子的”动物(ein Gehirnwesen)(《人类与历史》,载《新展望》,1926年,第420  相似文献   

20.
学术书评     
许洁明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232页历史是由多数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历史的书写理应书写历史上的多数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推出的“世界史学术书系”中的许洁明教授专著《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实现了这一要求。为达到这一目标,作者在这部著作的书写上如下三个鲜明的特征,或可称作三个方面的突破。一、充分利用英国社会史研究的新成果。传统的十七世纪英国历史研究多是“革命源流派”。这一流派的研究新成果都是由深有影响的学者开启的,从而形成“托尼———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