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反对人工类成为实在类的形而上学论证认为,不存在一种将所有的人工物划属为一个类的清晰原则,因为人工物在持续变化中无法保持自身同一性,所以人工物不能被看作实在客体,人工类也不能成为实在类。但是据此原则来看,自然物在面对同样质疑的时候也无法保持自身同一性,那么自然物也不能被称为实在客体,自然类也不能成为实在类。这最终会导致不存在实在类的情况。既然要坚持有实在类存在,以此原则来选择自然类而放弃人工类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2.
事物自身性质与人的意向性耦合,生成了表征事物实在性的视域,科学实在性在"对象-侧显-视域-世界"的结构中得以显现。科学仪器具有"可读性",经由科学仪器的身体感知与身体感官的知觉之间具有同构性。通过"阅读""测量"的具身化实践,实验者能动地感知科学对象的存在。以身体知觉为纽结,链接仪器、主体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多维互动,在存在论意义上重构诠释学的仪器论判据,或可为视域实在论提供某种实在性承诺。  相似文献   

3.
结构与功能是描述技术人工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尚不能完备地描述技术人工物,还必须将要素作为描述技术人工物的一个因素,这也有助于克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逻辑鸿沟。技术人工物本体论的非充分决定标准与实现限制标准还不足以在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之间建立逻辑联系,需要增加要素限制标准和环境限制标准。利用赖欣巴哈关于量子力学逻辑的三值逻辑系统,引入最小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结构-功能子,可以在结构描述与功能描述之间建立三值的技术推理关系,其逻辑关系是:C.S.L.E.SF_0F。  相似文献   

4.
从物理实在观的变革到关系实在论胡新和,罗嘉昌经典的实在观可以称之为"实体观"或"第一性质观",即主张实在就是各种实体的总和,每个实体由一组称为第一性质的固有属性所定义和描述。这些第一性质反映了实体的本质,因而既独立于实体的环境,也独立于人们的观察,在质上和量上都是确定不变的,实体的实在性和客观性就在于其第一性质的独立性和不变性。实体的可分离性和定域性也可由这种独立性和不变性中自然得出,经典实在观是与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实验以及我们的日常经验相一致的。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实在论,主要有三种:(1)互补实在论或现象实在论;(2)潜在实在论和潜伏实在论;(3)倾向实在论。这些实在论的共同特征是(1)区分两个类型的实在:独立的和现象的;(2)强调仪器在量子实在概念中的作用;(3)突出量子实在的关系特征。关系实在论强调实在的关系特征,强调这些关系的客观性、内在性和不可还原性及其对于实在的认识论意义和本体论规定。它不再把实在看作孤立的、既定的有形个体,看作这些个体的固有属性的总和,而认为实在是限定于一组关系结构中的潜在可能性及其显现的总和,其中绝大多数性质在各自与环境的特定关系中显现。探索这些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是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事物构成部分的变化会引发其同一性问题,副本论证集中体现了此问题的困难之处,因此该论证也成为当代形而上学争论问题的一个平台。关于个人的副本论证是原始版本,分存论和整存论的各自解释策略将会在他们对张三-副本论证的回应中得到展示。更重要的是,要借助副本论证的分析框架来探究单个人工物的同一性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分别重构分存论和整存论处理特修斯-副本论证的各自解释方案,并揭示其不足之处。当此问题得到详细辨明后,将表明整存论在处理特修斯-副本论证时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同时,本文还将论证,援引单个人工物的意向实体,特修斯-副本论证难题可能会有一个相对令人满意的解释,人工物的同一性问题因此也有了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可以分成实体、关系这样两大类。实体是由多因素、多侧面构成的系统。系统有要素属性,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有多层次的属性,离开这些属性,就无系统存在,也无什么实体。所以,实体和属性的关系问题,在系统观里,已为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这对范畴取代。  相似文献   

8.
物理实体是物理经验的理论抽象,它的实在性从来是哲学争论的焦点之一。为求得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本文倡导一种寓于正常人思维习惯与科学家正常研究程序之中的进化哲学。这种哲学寓本体哲学、认识哲学与语言哲学于一体,强调思维关于经验的“形下”操作与关于实体本性把握的“形上”操作之间的交替作用,对于常识实体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在物理实体的实在性问题上表现出来的认识论与本体论之间的冲突,可以而且只能在无穷的认知序列中解决。一、三种实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在这个词的朴素含义就是“存在着的东西”。然而,在不同境…  相似文献   

9.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相似文献   

10.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人们考察意识经验的一般结构乃至生命的同一性、“我”、意义等问题的枢纽。自布伦塔诺(F.Brentano)明确地提出意向性是区分心智(mental)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标志以来,意向性问题受到了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实用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开辟了对经验、主观性、“我”-世界关系、身-心关系、认识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意义等传统哲学核心问题探索的新局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主题以及有待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理一分殊"这一命题体现出朱熹对同一与差异之辩证关系的思考。从"理一"来看,朱熹反对空谈"理一",而注重辨析"分殊"。因为空谈"理一"会局限于抽象的同一性,这并非天理的真实内涵。天理之中固有地包含着差异性,这个差异性从表面上看是"理一"与"万理""万物"之"分殊",从本体论看则是"太极之理"与"阴阳之理"的"分殊",即"理"自身就具有内在的差异性。有差异的万事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性的秩序结构,这一整体性的秩序结构与它内部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相互界定的关系。同一性在天理作为整体大化流行的统一体层面上,才脱离了自身在开端处的抽象性,最终成为了活生生的、具有实在性的实存。  相似文献   

12.
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的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的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的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的问题和个体的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的同一性混同于自我的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的个体性与同一性的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的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但是詹姆斯的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名义的本质与实在的本质是洛克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名义的本质是各种可感性质的抽象观念,洛克以此反对经院哲学以实体形式作为个别事物的实在本质来规定事物的存在。实在的本质等同于个别事物的内在结构,在原则上是不可知的,它可被视为名义的本质在内在结构上的投射。洛克并不是一个本质主义者,他也不认为存在着自然种。洛克也未曾断言内在的结构就是波义耳式的微粒说,洛克只是将微粒说看作是较之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关系,这是矛盾学说中比较重要而又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大体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不同看法:其一,认为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二,认为同一性与斗争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其三,认为同一  相似文献   

15.
"相对同一性"理论主张"绝对同一性"不成立,对象的同一必定是相对于种类的同一,主要观点分为D论题和R论题。深入分析关于"相对同一性"论争的不同立场,可以发现其与"偶然同一性"论争的异曲同工之处。系统把握相对同一论与偶然同一论之间的对应关联,有助于促进两大论争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澄清同一性论争的症结所在。本文力图表明,将真正的同一性陈述与其他属性陈述区分开来,可为深度辨析同一性问题提供新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可能世界语义学侧重形式技术,缺乏哲学说明,"跨界同一"难题正是其困境之一;情境语义学则侧重哲学说明,将"情境"引入可能世界,实现两者嫁接,可为"跨界同一"难题提供新的突破口。与对象所处世界的情境相容是个体实现跨界同一的前提:从物模态表达了现实的可能,现实可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情境相容,相同本质和同一起源的跨界个体保持同一;从言模态表达了逻辑的可能,逻辑可能而现实不可能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情境不相容,本质主义不再适用,跨界个体不具有同一性。  相似文献   

17.
综观欧洲哲学史,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解决,基本上有两类七种。第一类是“同一论者”,第二类是“对立论者”。同一论者承认物质与意识有同一性。其中又分五种。第一种是唯心论的等同论者(贝克莱主义和马赫主义等);第二种是唯物论的等同论者(庸俗唯物主义);第三种是唯心论的辩证同一论者(黑格尔主义);第四种是形而上学同一性论者  相似文献   

18.
王建芳 《世界哲学》2023,(3):153-159+161
“唯靠X和Y原则”和“最佳候选者理论”是忒修斯之船疑难的两类经典消解方案,二者各执一端,无论从本体论还是认识论视角看都存有不足。跟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并加以修正,将形式因和质料因看作忒修斯之船的本质属性,从本体论视角看,拆装船与原船“同一”,修补船与原船“相同”但不“同一”;从意向性指称理论视角看,原船、修补船与拆装船的同一性判定往往受认知主体的意图和意向性影响并随之改变;从作为内在因素的本质属性与作为外在因素的意图、意向性两方面来衡量,二者在不同情境下作用力大小不同,产生的合力不同,引发的判断自然有所不同。由此,就可以有效地弥补经典消解方案的不足,同时合理地修正“否定忒修斯之船本体同一”和“否定存在本体同一标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梁辰 《哲学动态》2023,(7):86-94
本文试图解读康德“Sein不是实在谓词”的著名论断,着重阐发以下观点:(1)该论断的重点不在于Sein显然的系词功能而在于其可疑的谓词功能;(2)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的区别是句法和认知两个考察角度的区别;(3)实在谓词指称实在性,即事物之可能的规定性;(4)Sein的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统一于认知主体对概念对象的断定或设定活动;(5)存在命题皆为综合命题,因为主体的设定活动不能从任何概念的内容中抽绎出来。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近年来汉语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若干见解,澄清了如“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是互斥的概念”“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系于上帝不是可感的实体”等误会,并考察了客观综合命题与主观综合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宗派的要素可以从宏观上分为系谱要素、功能要素两类。宗派是一种世系群或亲属团体,其显著特征是模拟宗族世系对师承关系进行世系表达。与师承世系密切相关的要素属于系谱要素,祖师是主要的系谱要素。功能要素是宗派形成和发展宗派的充分条件,主要包括教义(宗旨)、寺院。基于两类要素,宗派有系谱宗派、实体宗派两种基本类型。所有宗派必须是系谱宗派,否则就是学派。系谱宗派是否又是实体宗派或能否发展成实体宗派,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从宗派要素类型和宗派类型来看,以宗派分类为框架的中国佛教史书写范式就很难呈现出中国佛教史的真实面貌。如果重写中国佛教史,至少要处理好宗派史与中国佛教史之间的关系、宗派传承史与宗派思想史之间的关系、灯录类文献载录的宗派史与宗派的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