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受身体、年龄、心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汽车驾驶员在行车中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距离错觉对于路上各种类型的车辆,驾驶员有时会对来车的车长、车距离产生错觉。路上参照物少时感觉距离远,前面是小车时感觉距离远,反之则感觉距离近。速度错觉主要表现在对速度判断上的错觉。因为驾驶员是根据观察到的景物的移动相对参照物来估计车速的;景物移动的多少和丰富程度会导致车速的不同判断。在市区道路上对车速易高估,在  相似文献   

2.
1 引言眩光对视觉作业的绩效有着很大的影响 ,视标亮度、眩光距离和眩光面积是影响眩光效应的三个重要因素。近年已有不少学者分别对这三个因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拟用正确率和反应时作指标 ,进一步探讨视标亮度、反射眩光距离和反射眩光面积对视觉判读作业绩效的交互影响。2 实验方法2 1 实验任务本实验视觉作业为兰道环视标判读。兰道环外径为 5 2 5mm ,内径为 4 75mm ,环宽为 0 5mm ,兰道环缺口为 0 3 3mm ,缺口朝向分为“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实验中被试任务是在尽可能快的前提下 ,正确在判读兰道环的…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道路交通标志的心理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美莎 《心理学报》1987,20(2):57-65
实验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使用汽车司机调查表测定80种标志的可理解度,对标志意义的85%正确理解率定为标志可接受性标准。第二部分对第一部分中未达到标准的标志进一步进行长时记忆测验,以85%的再认正确率作为标志可接受的标准。第三部分对第一部分中未达到标准的标志进行短时记忆再认正确率和再认反应时测验,并对第二、第三部分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65种标志理解度达到可接受标准,(2)交通标志的理解度主要取决于标志本身图形符号的直观性和单义性,以及司机的过去经验和学习效果。司机对标志的态度也对理解度有一定影响,(3)在理解度未达到标准的15种标志中,有14种的学习和记忆效果较好,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再认正确率都达到可接受标准。(4)“解除禁止超车”标志各项测验成绩均未达到标准,不宜作为正式标志使用,(5)以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再认正确率以及正确再认反应时作为指标来评价交通标志的优劣程度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模拟晴朗的白天司机距离信号机1000米观察信号的情境,对铁路色灯信号新编码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人机匹配实验.实验Ⅰ和Ⅱ采用了传统的信号反应时和正确率测量方法,实验Ⅲ则模拟长时警戒状态下对信号的译码.被试包括有行车经验的机车司机和非司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实验条件的综合,对该编码系统做了较有实用价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判读正确率为指标,在三种照明条件下,比较了宋体、黑体、长仿宋体和正仿宋体四种汉字字体的工效,结果表明:(1)宋体和黑体的判读效果优于正仿宋体和长仿宋体,长仿宋体的判读效果又较正仿宋体差;(2)照明条件对汉字判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过高的环境照明和字符亮度对汉字判读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眩光强度对视觉判读作业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葛列众  金文雄 《心理科学》1997,20(4):361-362
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葛列众(310028杭州大学心理系。)联系0引言眩光对视觉作业的操作有着极大的危害,其中眩光强度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1,2]。但是,眩光强度多大时才能对视觉作业产生影响?至今,尚无系统的实验研究。本研究拟在控制观标亮度大小的条件下,用正确率、反应时作指标,对不同眩光强度对视觉判读作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其结果将为制定合理的眩光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1实验方法1.1视觉作业和眩光强度等级实验视觉作业为兰道环判读作业。兰道环外径为7mm,内径为6.5mm,环宽为0.5mm,兰道地环的缺口为1mm。实验时…  相似文献   

7.
采用学习探测模式和回指解决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探讨情境模型中空间距离的心理表征问题。实验1分离几何距离和类别距离,探讨类别距离对回指解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几何距离的条件下,读者采用由房间数目体现的类别距离信息建构情境模型;实验2进一步探讨几何距离的作用,结果发现,类别距离信息相同的条件下,读者在情境模型中表征几何距离信息。研究表明,类别距离和几何距离分别对空间情境模型的回指解决产生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8.
钟毅平  黄柏兰 《心理科学》2013,36(5):1031-1036
采用错误再认范式,考察了心理距离是否影响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1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空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要求被试判断特质词是否在前面的行为句中出现过,以探讨自发特质推理形成情况。结果表明,与近空间距离相比,被试对远空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2采用2(配对类型:图片-可推测的特质词、图片-不可推测的特质词)× 2(时间距离:近、远)的混合设计,被试反应与实验1相同。结果发现,与近时间心理距离相比,被试对远时间心理距离的行为主体产生了更多的自发特质推理。实验结果提示远心理距离比近心理距离更利于自发特质推理,并在解释水平理论的框架内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徐富明  蒋多  张慧  李欧  孔诗晓  史燕伟 《心理学报》2016,48(10):1292-1301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 个体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忽略基线比例的现象。本研究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探索了三种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 即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结果发现, 三种心理距离均能够对基线比例忽略产生影响: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近时, 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基线比例忽略现象; 而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远时, 个体的基线比例忽略倾向减弱。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移动窗口和记录探测句阅读时间的实时阅读技术, 对情境模型中目标状态与时间信息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运用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进行了三个实验, 实验发现(1)在顺序发生的事件结构中, 未达成目标作为持续追踪的焦点, 使得时间转换增大的条件下, 也不会对信息的整合产生影响; 而对时间距离的表征不仅起到了提高速度的作用, 而且也没有产生时间距离的远近效应。(2)同样是在顺序语篇中, 无目标和目标达成条件下, 随着时间转换的增大, 则出现了时间转换的大小效应, 也出现了时间距离的远近效应。(3)在回溯事件的建构中, 读者把回溯事件表征为时间距离的背景信息, 目标促进了信息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