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本文强调艺术中人文关怀的隐含表现。主要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为例,从文化因素、人的因素、绘画视角三方面具体论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怎样借助宗教的外衣来表现画家的人文关怀,体现绘画的世俗性的。  相似文献   

2.
安娜 《美与时代》2014,(10):85-85
宋代可谓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都积极发挥自身创作力,使这一时期艺术上的成就大放异彩,其中一些绘画作品刻意追求画功细腻、设色艳丽,另一些绘画作品则更加注重画面浑然天成、不加修饰,逐渐形成雅俗之分,构成了宋代艺术的审美两级。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时期的宗教绘画作品内容单一,风格简单,只是作为一种手工艺品为满足宗教的需要而存在,因此缺乏创新性。但是,它们体现了当时制作的较高水平,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奠定了基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开始对绘画材料、解剖、透视等与艺术相关的学科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绘画中提出了空间的概念,突破了旧有的构图模式,并利用解剖、透视等科学原理对绘画创作进行了革新,因而使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虽然宗教绘画达到了巅峰,但也造成了难以突破的模式和定律。  相似文献   

4.
夏东 《美与时代》2023,(7):87-89
工业题材是当前许多艺术家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在芜湖大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芜湖画家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涨与积极的创作热情。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芜湖工业题材主题绘画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芜湖工业化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轨迹。以城市建设为背景,研究芜湖工业题材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论述芜湖工业题材绘画作品所呈现的艺术风貌、取得的成果和对当下工业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池海营 《美与时代》2023,(4):126-128
雅集题材绘画作为传统美术史中一种独特的创作图式,其画面内容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与较大的艺术研究价值,受到了历代文人和画家的青睐。明代雅集题材绘画无论是雅集图,还是博古图,抑或是岁朝图与清供图,在图式题材与表现技法上,都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与审美意趣,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较大的现实意义。研究这一时期雅集题材绘画的图式及其背后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研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明清之际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但中国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又不能简单地等而同之。明清之际中国画的主要题材是山水,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采用的题材主要是人。中国山水画这种对人生理想的诗意写照,实际反映的是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农村田园化、牧歌化,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造的人物,都世俗化、感性化了。它们是生命的赞美,力的讴歌,表明追求人间的幸福取代了对天国的幻想。这是新兴势力对自己力量充满信心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风俗画是两宋绘画值得关注的一个分支.苏汉臣是宋代风俗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众多关于婴童题材的绘画,透过这些婴童图,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的整体社会世俗化.本文选取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为代表,对其图像进行解读,并探究其风俗化背后所隐含的更深意涵.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是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现实主义的表达技巧和人文主义的探索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不断发展。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的表达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又脱离不了对现实世界的表达,以此高度强调人文主义的思想与内涵,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对空间的征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对空间的探索与表现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来看,画面的构图与遮挡、前后与虚实、透视、冷暖与明暗、象征与隐喻等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从这一系列的探索和表现来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对空间的探索是为了更好地再现现实空间和超越现实空间,以达成画面叙事的目的,从而表达宗教的思想与人文主义的主题和内涵,对后世的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欢 《美与时代》2023,(4):48-50
浙派绘画与明代宫廷绘画同宗南宋,浙派更是直取马远、夏圭,并在不断的摸索发展中带入了一些北宋的绘画构图风格。在糅合了多家绘画长处之后,浙派绘画显然在画面的呈现上变得更加完整和丰富,其打破了早期因模仿南宋院体绘画所表现出来的生硬刻板的用笔,使画面更加生动、充满活力。浙派绘画发展的中期应该是其艺术的顶峰时期,经过了不断的摸索和创作,逐渐以其潇洒恣意,而且收放自如的绘画风格走入大众视野,在绘画发展的高潮期,也反映出了逐渐区别于宋院体绘画的审美倾向,尤其是在绘画构图、笔墨、线条等的审美倾向上有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颜倩 《美与时代》2023,(9):78-80
婴戏图是传统中国画重要的绘画题材。婴戏图主要表现生动活泼的孩童形象,具有传递各阶层的愿望等文化内涵,多以写实性的工笔画形式进行表现,到明清之际出现了写意性的表现方式,发展到现当代,中国画中以儿童为主体的绘画呈现以写意表现为主的趋势。将20世纪杰出的写意人物画家周思聪的儿童题材绘画与中国传统婴戏图从题材内容、笔墨技法、艺术理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从她笔下婴戏图的呈现分析其具有立足于时代表达个性和基于传统实现突破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以再现草原风光风情为题材的绘画是内蒙古美术的一大创作传统,内蒙古美术曾在20世纪80年代凭借“草原风情画”在全国美术界引发热烈反响,但本土美术的当代进程不尽如人意。海日汗作为在中国当代美术界享有盛名的内蒙古画家,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草原题材绘画作品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写实派作品的特色,享誉海外。梳理分析海日汗草原题材作品主要创作内容、阶段特征以及意象表达,认为其创作观念和技法对当下的内蒙古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水墨花鸟画是宋代院体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宋代院体水墨花鸟画作品及作者的分析,条理清楚地按线索进行梳理,总结出宋代院体水墨花鸟画发展的几个特点,且得出两宋时期的院体水墨花鸟画技法已经非常成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宋代是院体山水和花鸟画的全盛时期,在继承五代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使院体画在成熟中达到极致。宋代绘画的总体精神是写实。  相似文献   

14.
王娟 《美与时代》2014,(4):88-88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绘画高峰的出现。北宋时扩大了“翰林图画院”的规模,并确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绘画考试升级制度,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工笔花鸟画家。他们在绘画上重视写生,即:外师造化。故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风格各异。这一时期文人画也逐步形成,并涌现出-大批以四君子为题材的花鸟画作品,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属偏工一路。徐熙之子徐崇嗣承其祖业,创立了没骨工笔花鸟画,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明代院体与浙派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又呈现出各自的流派特色,他们共同构成了明代前期绘画主宗南宋的艺术潮流,又各在不同方面做出了建树。院体画作为宫廷绘画即御用美术,带有明显的政教功能,适应帝王的好尚。帝王的爱好和审美倾向直接影响了明代院体的发展及风格特征,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体现在题材、内容、主题上都呈现出为宫廷文化服务的主要倾向。浙派主宗南宋院体,即表现为马、夏的边角之景、劲健之笔、淋漓水墨、斧劈皴、拖枝松等形式特征。浙派画家取材广泛,重视人物画创作,专注于现实生活的描写,作品具世俗味和市民意趣,创作比较自由,情感表达强烈。  相似文献   

16.
宋代绘画越来越强调绘画中的精神性因素和个性特征。内趋性文化心理结构使宋代绘画呈现出简古、澹泊、闲逸、平淡的精神面貌,由前代注重形象气势向注重意态和内在神韵的方向发展。在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7.
"以文为上"的宋代,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古今思想发展的关键点。宋代文人复兴儒学,成一代理学之风尚。其中程颐所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修养论对宋代绘画体系及其画家的建构和塑造有深刻的影响,使后代画家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宗教绘画形象的传承数不胜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以及创作者自身对题材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等,形成对同一绘画题材的不同表达,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着重分析当代艺术家刘晓东的《吃完了再说》这一幅作品和刘晓东绘画艺术风格,将它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对比,从同一题材出发分析他们之间不同的绘画表达,并列举其他当代艺术家的例子来总结出当代画家对传统绘画题材的现代转变,从而赋予艺术品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宋代院体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极富争议性的焦点,在创作意识和技巧上对后来的花鸟画具有深远的影响。文章着眼于宋代院体花鸟画的"写实性",从取材方式、空间表达、图式语汇、题跋拓印四个方面与当代工笔花鸟画对比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提出宋代院体画的"写实性"在工笔画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当代工笔花鸟画写实精神的缺失,力求宋代院体画的写实元素对当代工笔画绘画语言发展的启示和重构。  相似文献   

20.
绘画题材的选择决定画面的内容与形式,同时由于题材的选择过程本身就是创作构思的过程。因此,题材的选择本身具有观念性。然而,要想更好地表现题材内容所传达的观念,必须恰当地运用像文学语言一样的修辞方式。宗教神话题材为了宣扬神的伟大和崇高,多用象征和隐喻。中国文人画中的山水及梅兰竹菊等题材经常使用借代、对比、隐喻和象征等手法,从而达到托物抒怀的目的。而后现代及当代艺术为追求观念的表达,在修辞的设置上更多考虑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及时代特征。因此,后现代及当代艺术题材内容中的修辞设置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观念,而且具有哲学、文化学以及社会学等综合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